《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45766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 录(余映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一、熟悉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生齐读)师:好的。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不错。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学生读)1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他的中年时期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贬谪到边远地方,他的“东坡居士”号

2、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2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苏东坡传第 16 章里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4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 年第 2 期青年文摘)师:在

3、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 字的文章是神品。神在哪里?这会激起我们欣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三、 屏幕显示活动内容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四、 有味地朗读(一)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师范读)师:哪几个字?生:(齐答)念、盖、但。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3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生齐

4、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师:读出一点味道了。(二)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生轻声朗读)师:味道更浓一点了。(三)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生认真思考一分钟)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

5、情自然高兴了起来。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4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生:怀民和自己一样。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谢谢你。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

6、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生: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5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四)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

7、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注意延长。“盖竹柏影也。”(师有感情诵读,生再齐读课文)师:很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能够让我们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点评:关键词“朗读”。朗读,需要教者悉心的指导,才能避免学生读得机械重复。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这个板块里有很细腻有效的朗读指导,比如,关于延长音,关于声调,关于语气这个板块一共设计了四个层次鲜明的朗读活动,“(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

8、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教者的朗读指导,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6作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朗读指导不是纯粹的对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而是在一次次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本有所理解与领悟,如此,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五、 有味地分析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是否只有一个段落?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生无措,一分多钟后)师:我要请问同学,你理解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

9、?生:需要。(学生一起小声地说)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点评:关键词“点拨”。在学生思绪堵塞,或者茫然困惑的时候,老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如此方能保证学生活动畅通无阻。点拨,需要时机,这里教者在学生无措一分多钟后,才着手点拨,恰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点拨,也需要手法,“变形”“重新编排”7“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就是一种艺术的点拨,不仅给学生指明了

10、方向,还给学生指导了方法。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生讨论热烈,一分钟后)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生 1: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生 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11、师:好的,我也希望别的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生 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师:嗯,好的。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8生 4: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

12、);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生 5: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师:好,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好,三段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生

13、6: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9师:嗯,很好。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在苏教版的课本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说的 3 段。原来,这 84 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屏幕显示生齐读)(师:两个部分)叙事、抒情(师: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师:四个部分)起、承、转、合师: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

14、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师:请你把这三种分法旁批在课文上。(半分钟后)点评:关键词“变形”。84 字的神品,已经非常的精致凝练,教者却还能独具慧眼,找到切入的“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如何“变形”来探究作品的结构之妙、手法之奇。“变形”,是立体使用文本资源的手法之一,“变形”的手法,除了“分段”,还有选读、逆读、缩写、改写“变形”,变的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表面之形,不变的,是对文章章法的揣摩、学习、运用。 六、 有味地欣赏 10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

15、,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师:看活动要求,请一位同学把要求来读一下。 (生朗读要求) 师: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开始。 (生思考,两分钟后) 师:好,同桌之间第二次交换意见。 (生热烈讨论,一分钟后)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可以举手。(先点名四位轮流发言) 生 1: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出了作者不追求名利,不为俗物所累,写得非常有韵味。 师:好,她是对“闲人”进行了品析。她两次发言都紧扣了这句。 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

16、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这个“水”字用得好,照应了前面的积水空明,很有层次感。 11生 3: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好,谢谢你。 生 4: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入”字用得好。 生 5:“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这个“欣”字本来就是有力量的,虽然是被贬谪了,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谢谢。 生 6: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不用处理公务的失落之感。 师:有点失落的感觉,很好,她体会到“闲人”另一层次的含义了。请坐。 生 7:我要说的是那个“但”字,写出了作者情趣的高雅。师: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我们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