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45499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一、确立课题的指导思想和根据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现实,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的满堂灌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在抽象的数学世界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构建一种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意识。创设情境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

2、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课“活”起来。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我认为:过去数学课堂中知识呈现方式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1创设情境,给小学数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

3、、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二、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

4、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在国内,由于教学的软硬件设备的提供和改进,各科教学中情境2化创设的手段也被广泛运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者自身的专业技能技巧水平还不高,教育理念还不太能适应新

5、课程改革的要求,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仍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所创设的情境游离于教学之外,甚至虚拟一些情境,这种追求表面形式,远离新课程要求的情境教学毫无意义。为此,我们课题组研究提出该课题,以求通过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三、具体培养目标及措施(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2、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

6、成效。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二)、研究内容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扎实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探讨影响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要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进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3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三)、预期创新点(1)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融合了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挑战性原则,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场景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2)情境

7、的创设能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背景的铺垫。(3)通过情境创设过程中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4)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学生的厌学、畏惧情绪。(5)教学的情境化创设,增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进一步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四)、培养措施1、是情境创设力求简洁与实用,凸显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真实的教学情景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些什么。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朴实无华才是真。间隔对于学生来说似懂非懂,在学生生活周围具备植树问题本质特征的事物和事件有很多。但我们在创设情景时,充分考

8、虑情景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本着以创设既能充分感知体验,又能清晰明确切入主题4的情境为目的,选择以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这一做法有平凡中见新奇的效果,即新颖又有趣,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自己的手指,清晰地看到手指在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我身边,只要我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蕴涵着的数学知识,在这一情境的影响下,教师设问: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间隔吗?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身边、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事件中发现类似的间隔。开放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发现了许多。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发现了一些,但仔细一看,这些绝大部分是来自

9、于教室里,当然也有另类的例子如:植树,斑马线之间,其它则少之又少,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则是更为广阔的环境中的点数与间隔数,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其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见的数学从而尽快进入数学学习的主题呢?对小学生而言,当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呈现在他们视野中,他们辨析得非常好。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找起,再播放家乡的景色,并从这个大环境中发现点数与间隔数相类似的事物、事件,进一步感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一情境中,将植树、路灯、农作物、钟声等这些表面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体会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相同的数学现象,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数学联系,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后续学习中证明

10、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特别是在解决钟声这一问题时更是为学生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二是创设了观察思考、操作分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的活动情5境,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一种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直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完成表格的填写,从对数据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方法和规律,认为以这种形式能体现新的理念: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教学用时少,紧凑。不足之处:学生在探索中,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方法与材料的影响,无从下手,即使设计了方案,也不一定会判断,验证方案是否正确,导致活动无效,整个活动也只是部分优生的表演而已。

11、第二种观点认为:教材中的范例虽只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时的方向或思路,但其中也蕴涵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所以依据教材先呈现一种植树方案 在长 20 米的小路一边每隔 4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几棵树苗?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答,绝大部分学生会用 204=5 来计算,其实,这并不是一道用简单的除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里的 5 表示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理清这一点后,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一个方向了,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来探究,最终会思考,会验证,再有教师的适度引领,后面的设计也就顺理成章,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同时,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这样一个辩证过程。优点:(1)学生的思维易

12、被激活,在猜想中充分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验证;(2)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再填6表格时难度会降低。 缺点:已经解决每 4 米种一棵的问题再让学生设计其他不同的方案,如果处理不好,会使整个环节显得重复、拖沓。这两种方案我们都进行了尝试教学:果然,正如预设的那样,在方案一中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一时不能进入学习状况,整个活动低效而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在一条线上。方案二: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猜想、实验、演示等为学生正确的理解提供了有效支撑。活动中则呈现出许多让人意料不到的场景:在填写表格时学生采用画图、摆小棒、计算等多种方

13、法予以解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地讨论交流,归纳提炼方法、思想。整个活动过程既有序又有实效。至此,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活动情境要体现一个务实,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一堂数学课创设了某一情境就是体现了新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呈现方式是否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否帮助学生利用表象深入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创设情境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一刀切。力求做到直观形象与概括抽象相结合。如果一个情境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则该情境是没有内涵的,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或摆设了。形式是必要的,但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

14、追求的是在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中构建灵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7三是在纠错、评议情境中,落实情境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有些情景是事先预设的,有些则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学生在用摆小棒验证时,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到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之间应相距 20 米,相当然地摆了 5 根,至此,我索性将错就错,随机创设了纠错、质疑的情境,让两个学生陈述各自的想法,大家共同辨析,补充、说明,道理越辩越明,对错学生自然可以分辨。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若急于指出

15、学生的错误,说明正确答案,那学生会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之视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辨析错误中明理悟道,其价值作用则是不可小视的。事实上,数学知识的学习仅靠个体单一的思维可能会存在主观性、单向性、封闭性的弊端。有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正面理解外,还应常做一些反例分析,即对学生理解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议,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相互启发达到由不知到知,由少到知多,体现思维的协作性与互通性,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四、具体实施时间安排计划表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 年 11 月2012 年 12 月)开展理论学习,组织研讨活动。初步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构想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制定

16、课题计划,申请立项。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3 年 1 月2014 年 7 月.)以实施班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此方案,将另外班级作为对照版进8行过程性分析,不断调整、完善课题的研究计划,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 (2013 年 1 月2013 年 6 月)学习有关理论,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调查工作,做好实施的起步工作。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全面落实第一阶段实验研究,并进行初步尝试。2、 (2013 年 7 月2014 年 1 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的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3、 (2014 年 2 月2014 年 7 月)邀请上级专家教学领导对当前工作进行评价指导、理论和业务讲座,提高我理论业务水平,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实践进入最后阶段,加大研究的力度,做好进一步的完善健全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 年 8 月10 月)采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总结,形成适合学生,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