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645038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一、中国地理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中国地理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研究中国这一特定区域内的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拓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科学的内在联系性;研究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 化及其分异规律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地理学的核心是地域分异,落脚点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社 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羊煤土气:其中土指稀土,气指天然气; 南极出现了臭氧层漏洞:人类的作用,使得纯粹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存在了。 地面起伏不平,因内力发生作用,具有间接性。

2、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土壤的发育需要 120400 年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区别(注意有机质含量):森林土壤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多,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草 原土壤草根多,根系深,有机质表聚性不强。 【地理环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地质内容的组成部分:一、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变释放出热量;二、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从南北两极向赤道的离心 力和向心力;三地表越往下压力越大,熔融状态产生热量。 (2)人文地理环境研究对象的具体表现 1、了解和认识中国这一特殊区域中自然环境条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总结并思考自然条件的内在联系和突出 特点; 2、分

3、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潜力,完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类型的划分和区域的划分。 3、合理评价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状问题。 4、综合选择不同层次的区域(整体或具体部分) 。 (3)社会经济地理环境 (二)研究任务(二)研究任务 (1) 、科学任务:丰富地理科学内容,方法和成果。例:鄱阳湖研究,田纳西河(美国) (2) 、学科任务: 思想意识:将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地理环境融为一体的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研究过程中 要运用经济社会科学来研究自然科学。 知识运用:通过中国地理的学习,认知并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掌握自然资源分布规律,生产合理布 局的影响因素和区域经

4、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的选择方法; 培养能力:中国地理是集自然、人文、社会地理学于一身的综合学科,通过对其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 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我们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运用:学习中国地理,为指导我们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活动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三)方法(三)方法 1)最基本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的态度去分析思考,去寻找和确立其主导方面; 2)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 综合分析法:当可以整体把握时,先综合分析;当无法掌握整体而要从各个要素分析,则先分析后再综合; 区域比较法:通过比较找出差距和相似点,注:一是可比性,二是差异度; 地图叠置:空间思维,用专业

5、地图; 案例分析:对典型案例收集,分析,利用,例如地震、火灾、民族宗教信仰。 二、中国地理课程的特征二、中国地理课程的特征 综合性; 区域性; 开放性; 实践性 三、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三、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人口最多的国家;(李秀彬,地理专家、煤炭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国土面积世界第三,960 万平方千米;(俄罗斯 17075400 平方千米,加拿大 9976139 平方千米)2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三;(2011 年世界银行统计) 四、中国的地理位置四、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绝对位置: 1 纬度:北纬 3 度 51 分到北纬 53 度 31 分 2 经度:东经 73 度

6、22 分到东经 135 度 03 分 (拓展:四至点拓展:四至点:最北:漠河镇;最南:曾母暗沙;最西: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最东:黑龙 江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界碑东南。 北回归线经过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 3、地理意义: 1)我国南北跨度近 50 度,位于中纬度地区,使我国形成复杂多样的热量带,共计有 8 个热量带: 2)形成复杂多样气候带、热量带,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特别农业生产。 (拓展拓展:海南岛一年三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北亚热带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和三年两熟。候: 5 天为一候,候均温 10 摄氏度以上,作物能够稳定生长,活动积温,中纬度

7、地区为冷暖气流交汇处) 4、我国位于西太平洋东岸,位置优越,资金大量涌入。 5、东西跨度约 62 度,东西跨度大,疆域广阔。国际时区划分占 5 个时区,不同经度所带来的晨昏线时间出现明显差 异。东经 120 度的地方时为北京时间,不同时区的人们作息时间也不同。 (二)相对位置(海陆、邻国) 1、海陆: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对最大的海洋。 1)海陆面积悬殊对比是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的决定因素; 2)漫长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3)海陆兼备,离海远近制约我国经济条件,由沿海到内陆不同景观形成重要影响; 4)地处太

8、平洋西海岸的中国是世界生产力环太平洋最大的受益者; 5)海陆位置,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多样,影响明显的区域。 2、邻国:14 个陆地上的邻国,6 个隔海相望的邻国。 五、中国地理环境基本特征五、中国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季风气候影响显著;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3、独特的自然发生砾石,土壤、生物丰富。 (拓展:目前为止发生过三次冰期,第一次为震旦纪,第二次和第三次为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对中国的影响较小, 则有从外地迁移而来的生物) (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1、人口最多; 2、国土面积辽阔,可利用面积却缺乏; 3、 “大杂居,小聚居” ,多民族统一国家; 4、历史悠久的文

9、明大国; 5、日趋稳定且齐全的工业; 6、潜力巨大的旅游业。第二章:自然环境结构分析第二章:自然环境结构分析 第一节:中国地形第一节: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一、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下降分布;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地区差异明显,高差悬殊。 二、地图三要素二、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方向; 图例和注记。3三、中国四级阶梯的分界线三、中国四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一阶梯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界限:第一阶梯界限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阶梯界限:第二阶梯以东到沿海; 第四阶梯界限:即大陆架,大陆延伸到大洋中的部分,其

10、水深一般不足 200 米。 (大洋与大陆的分界线:海沟) 四、各个阶梯面的表现与特征四、各个阶梯面的表现与特征 第一阶梯面:第一阶梯面: 地势最高的陆块,平均海拔高度 4000 到 4500 米,宽 200 万平方公里,称为世界屋脊;(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为巴西高原) 阶梯面中分布了一系列的高山,极高山和凹陷土地,由北向南分别为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 拉山、格拉昆仑山、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低山:海拔在 500 米以上,有明显的地形起伏;极高山:海拔 在 5000 米以上) 终年积雪,白雪皑皑的景色,牧草肥美,湖泊众多占全国 36.5%,每年有约 561 立方米的冰雪融水量。 地

11、高天寒,地广人稀。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资源开发程度低,浪费明显; 第二阶梯面:第二阶梯面: 海拔高度降至 1000 到 2000 米; 是我国大高原和大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和集中分布区,我国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都分布于此; 新构造运动差异升降,使得该阶梯面广泛分布第三纪沉积地层,隆起了大量高山和极高山,如天山山脉、秦岭 (主峰为太白山,海拔为 3767 米) 第二阶梯是过渡的区域,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第三阶梯面:第三阶梯面: 海拔高度降至 500 米以下,广阔的区域在 200 米以下; 平原广布、丘陵集中;(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

12、、浙闽丘陵、两广 丘陵)世界上最大的丘陵:瓦尔战丘陵。 散落分布了一系列的中低山脉,是自然景观复杂多样的重要条件; 资源开发程度深刻,人地矛盾尖锐,环境保护任务重。 第四阶梯面:第四阶梯面: 范围广阔; 自然条件优越(大陆与大洋之间深刻的影响) ; 资源丰富(海洋资源:海水动力、海水中的生物、化学;海底资源:矿产和天然气。 ) 开发程度不高,是原景区。 五、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五、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 打破了东亚大气环流系统,是海陆季风气候形成的直接原因; (拓展:大气对流层厚度:因纬度、季节不同而使得大气对流层厚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夏季厚、冬季薄;赤道: 1718 千米;中纬:1

13、012 千米;北极:89 千米。 ) 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我国发育了源远流长的河流,是水上连接东中西部历史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渠道; 以阶梯状下降分布,阶梯面间巨大的落差蕴含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黄河深切祁连山脉,形成 20 多个峡谷(水利枢纽工程) ; 高差悬殊,呈现阶梯状下降,是我国自然景观差异明显的突出影响; (拓展:三个三拓展:三个三:三个阶梯面;三个气候区;三条经济地带。 ) 六、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六、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1)常态地貌都有分布,而且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丘陵 10%,山地 33%,高原 26%,平原 12%,盆地 19%; (拓展:四大高原:青藏高原

14、:分布有冰缘地貌;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北起长城,面积为 40 万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形成的原因有 1、岩石节理发育、疏松;2、中国多暴雨地区,夏季降水强度大;3、 人类活动影响大;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广泛分布,地表崎岖不平,风尘地貌(雅丹地貌)飞沙走石。 内蒙古高原:) 2)我国在常态地貌基础上广泛发育分布了特殊地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4(拓展:丹霞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丐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色碎硝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 ,受垂直 或高度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坍,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 针状、柱状

15、、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其名称来源: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上注意到了这种 地貌,固命名为丹霞地貌。 ) 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其地理意义有哪些?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其地理意义有哪些? 1)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是我国自然景观复杂多样的决定因素; 2)中国多山,为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类多样、以非金属矿产资源为主奠定了地质基础; (拓展:造山运动即地质构造和岩浆喷发过程,使得矿产富集、矿床形成;内力使得地形出现不平,外力使得地 形渐渐平缓,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平原、高原以外生矿产资源为主,山地多以内生矿产资源为主;有色金 属的形成过程

16、是岩浆的侵入,有色金属富集的地方以酸性或强酸性岩浆为主;第四纪冰期发生于距今 200 万年前, 其整个时期跨越了 200 万年。 )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可利用的土地面积; 4)山地为主,对我们选择优越的生产方式、构建有特色的区域生产结构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条件; 5)以山地为主,使得我国山地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尤为突出,不同地表形态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平原:土 壤盐碱化、土壤潴育化;高原:草场退化、沙漠化明显,高原表面侵蚀。 ) 6)山地多、地貌复杂多样会形成不同地区人们的观念和发展要求不同; 八、我国地区差异明显,高差悬殊的影响八、我国地区差异明显,高差悬殊的影响 高差悬殊、地区差异明显是我国自然景观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高差悬殊所带来的复杂程度是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高差悬殊和地区差异明显影响到区域的发展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