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43626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5-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第一条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 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大 气污染防治规划,保障资金投入,采取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和有计划削减重点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使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 质量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2、展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使大气污染防治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 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 第四条 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 原则,建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联防联控的防治机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工商部 门根据各自职责,对能源消耗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 对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

3、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渔业、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 机)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船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 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公安、水利、 林业、城市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扬尘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 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履行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定义 务,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生 产经营或者其他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 公民应当自觉践行文明、节约、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减少向大

4、气 排放污染物,共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 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 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 准。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 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 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大气污染 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大 气环境保护

5、。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为执行严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 准而主动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源替代的排污单位,给予必要的扶持和 帮助;对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 予奖励。 第二章第二章 监督管理监督管理 第九条 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削减重点大气污染 物排放总量。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省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 总量,在综合考虑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指标分解落实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 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大气

6、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除国家确定削减和控制排放总量的重点大气污染物外,省人民政府可以根 据本省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确定本省实施总量削减 和控制的重点大气污染物。 对超过年度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应当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文件,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条 现有排污单位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由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根据各单位现有排放量、产业发展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以及本行政区 域重点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计划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 新

7、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 物排放总量指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减量替代的原则核定重点大气污 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第十一条 本省在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 计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进行重点 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 放总量指标的不足部分,可以依照有关规定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 第十二条 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向大气排放工业废气或者 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

8、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 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 放标准、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及其他要求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十三条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 “排污单位缴纳环境保护税,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 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 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十四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管理大气环境质量监 测网络和污染源监控平台,开展大气

9、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测, 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测。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监测、预警能力 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监测站点选址,并将监测站点的建设、运行、维护等 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科学合理,符合有关监测技术规范要求。 未经设立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变更、调整和撤销。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 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 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十七条 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质

10、量改善目标责 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大气环 境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 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 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对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 标的地区,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约谈当地人民政府 的主要负责人。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 务委员会报告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目标完成情况,依法接受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11、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定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 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工作,依法加强监督。 第三章第三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十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大气环境信息、参与和监 督大气环境保护的权利。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 的部 门,应当依法公开大气环境质量、削减和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污染源监督监测以及相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大气环境信 息,完善公众参 与程序,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大 气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以及其他重大大气环境信息

12、。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应当实 时发布。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 通过网站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大气环境信息。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情况 进行监督性监测和监察,将监测和监察结果作为环保信用管理、排污总量指标 核定、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二条 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自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监测大气污染物排放 情况,记录、保存监测数据,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并通过网站或者其他 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监测数

13、据的保存时间不得低于三年。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 监测、监控等设备,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系统联网,并 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 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 社 会监督。 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二十三条 重大行政决策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作出决 策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事先听取社会公 众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 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

14、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申请获取大气环境信息,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提供。 第二十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大气环境 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 责的部门举报、投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 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报和投诉电话、网站等,方便公众举报、投诉。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 到举报、投诉后,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依法处 理,并将结果 告知举报、投诉人;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立即移交有权处 理的

15、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并将结果告知举报、投诉人。 接受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应当给予举 报人奖励。 第四章第四章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一节 能源消耗大气污染防治第二十六条 本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能源结构调整规划,确定 燃煤总量控制目标,规定实施步骤,逐步实现燃煤总量负增长。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燃煤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削减燃煤 和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燃煤总量削减的经济、技术政策和 措施,改进能源结构,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引导企

16、业开展清洁能 源替代。 第二十七条 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除热电联产外,禁止 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现有多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 可以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则建设为大容量燃煤机组。新建大容量燃煤机组应 当同步建设先进高效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 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现有燃煤机组应当运用先进高效的技术进行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提标改 造,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或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 规定进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 第二十八条 禁止进口、销售和燃用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燃用经 洗选的优质煤炭。 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禁止原煤散烧,禁止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散煤和固硫 型煤。 第二十九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 建设和完善供热系统,对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城市建成区的用热单位实 行集中供热,并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 在燃气管网和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