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惠王书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5639503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毅报燕惠王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乐毅报燕惠王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乐毅报燕惠王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乐毅报燕惠王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乐毅报燕惠王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毅报燕惠王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毅报燕惠王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毅报燕惠王书,战国策,乐毅报燕惠王书,战国策,作品 简 介,背景 简介,艺 术 赏 析,资 料 链 接,教学重点,教学目的,内容述评,思考 练习,译文,退出,教学目的,一、正确理解乐毅所提出的“君择臣”、“臣亦可择君”的主张,认识乐毅对贤圣之君提出的种种要求。二、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三、学习乐毅为人宽容、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四、学习本文含蓄委婉、儒雅蕴藉、逻辑严密的艺术特色。,返回,教学重点,一、本文含蓄委婉、儒雅蕴藉、逻辑严密的艺术特色分析。二、乐毅所提出的“君择臣”、“臣亦可择君”的主张。,返回,作品简介,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和长书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

2、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书中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对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行记载尤为具体,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返回,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

3、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以至中了田单之计,后田单追歼燕军到黄河边

4、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

5、惠王书。,背景简介,返回,内容述评,在本文中,乐毅对惠王来信中的责问,一一作答。其表达主要有两点:一、有才能的人要靠君王的知遇,才能建功立业。乐毅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相知相惜,并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也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愿屈死的主张。二、主张为人要宽容,与人为善。燕惠王托词误会,他不揭短,依旧礼尚往来。并以“臣闻古之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表明自己对燕惠王没有恶意;虽然自己很冤枉,却不会挟怨报复 。表现了风霜高洁的人格。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表明自己写信的原由。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对自己当年忠于国事,

6、长谋短策,无不精心经营擘划,完成了伐齐的总体设计,并亲率轻师锐卒,深入腹地,连败齐师,以雪国耻,借报先王知遇之恩的回忆。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借赞誉先王对贤圣之君提出要求。第四段(第四、五自然段)表明君择臣而臣亦可择君,自己是为国家而战,但并不愚忠于君主个人观点。第五段(最后一自然段)以洒脱的姿态、诚挚的言辞,表现了自己风霜高洁的人格,从而反衬出燕惠王的昏聩和无能。,返回,一、措辞含蓄委婉,态度不卑不亢。 此文是历代传诵的书信名篇,因其是以下致上,所以议论委婉,并无一句直接指斥惠王的言辞,但观其行文,则态度不亢不卑,绝无一点奴颜媚态,该说的话,无不尽言。二、行文儒雅蕴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乐毅

7、虽为武将,文章却写得儒雅蕴藉,读来有一唱三叹之致。其所议论,思路清晰,事实俱在而条条在理,逻辑严密有力。一个胸怀天下的爱国将军形象,虎虎有生气地活跃在字里行间。,艺术赏析,返回,思考与练习,一、文章未直接批评燕惠王,但与先王作比较,读者自有认识。请描绘一下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燕惠王的形象,并谈谈你的体会。二、君臣际遇与战争,是此文的重要内容,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三、通过齐燕大战,分析其胜败原因,以资借鉴。,返回,燕惠王是一个心胸狭窄、昏聩无能的封建君王。在乐毅率燕军连下齐国70余城,使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的情况下,他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反而听信谗言,解除乐毅的兵权,又任用

8、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骑劫代替乐毅,致使军队大败,将军被杀,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更有甚者,燕惠王非但不自省过失,反而怨恨乐毅奔赵,又以己度人,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并且派人对乐毅无理指责,对自己过错又虚伪粉饰。这一切,都在证明燕惠王的昏庸无能。,本文中,乐毅回忆自己当年忠于国事,亲率轻师锐卒,连败齐师,以雪国耻,借报先王知遇之恩,并表明君择臣而臣亦可择君,自己是为国家而战,但并不愚忠于君主个人的观点。这说明在古代,一个士大夫文人要胸怀天下,为国效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不借助于君臣遇合,只有君臣相得,方能治理好国家,造福于百姓。同时也说明战争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特征。

9、这两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燕齐大战 ,燕先胜后败,齐先败后胜。燕胜的原因是:1、君臣遇合,上下一心,同仇敌忾;2、采用了联合楚、魏、赵、韩诸国的正确政策,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3、能抓住有利战机: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燕败的原因是:1、君王猜忌忠臣,不能举贤任能;2、统帅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3、采用错误对敌政策,对齐人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齐败的原因是:齐愍王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局不稳,给敌国以可乘之机;胜的原因是:1、全体军民强烈反抗。2、敌国政策错误。,资料链接,

10、相关评论,返回,补充注释,相关图片,教学参考,相关评论,“散郁陶,托风采”,“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心雕龙书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盖论议知识,人岂能同?苟不具之于书,则安得尽其委曲之意哉?战国、两汉间,若乐生(按:乐毅)、若司马子长、若刘歆诸书,敷陈明白,辨难恳到,诚可为修辞之助。(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返回,补充注释,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

11、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

12、、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补充注释,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

13、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返回,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

14、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于此。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乐毅因此成为赵国人。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乱来到魏国成为大夫。此时,燕昭王因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宫)。当是齐国非常强大,诸侯各国都因此表示臣服,齐愍王因而骄横自恣,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补充注释,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采用了乐毅的“举天下而攻之”的伐

15、齐方略,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于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

16、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补充注释,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三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 ”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