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627246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2013 年)年)(20052005 年修订版年修订版 全文)全文)前言前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修订版)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我国 20 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本次指南的修订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建议2003 年 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 2002 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

2、,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8.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 1.6 亿。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 1、2、3 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

3、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 4 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 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 130/80mmHg 以下。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临床

4、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 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AT1)拮抗剂(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对特殊人群的防治,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时患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病人,指南也有相应的论述。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 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

5、 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 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 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努力提高高血 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而以 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和 战略的转移。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 以健康为主导。从以患者为中心,转 向以人群为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 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 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以 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全科医生、护士、 预防保健、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 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以大医院为中 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 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 区实践。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

6、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社会各界的作用, 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为我国 21 世纪的高血压预防工作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使指南的原则变成 行动,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配合,使防治一线的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服务于广大城乡 居民,为将我国高血压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做贡献。 2004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和指南,对 1999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修订。2004 年底先行发表初稿(实用本) ,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2005 年全文发表。1 1

7、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 Riva-Rocci 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20 世纪 50-60 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人群血压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如何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 point) 一直是高血压流行病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讲,分界点的确定是人为的,但从临床角度看,这个点应该是能区别“有病”和“无病”的最佳点。这和确定任何呈正态分布的生理指标正

8、常值的原则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缩压 140 mmHg和舒张压 90mmHg 是能够最佳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预测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血管病的分界点。但是,是采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家有不同的意见。由于收缩压测定(根据柯氏音第一音)比较准确,故最初推荐使用收缩压。以后研究发现舒张压的临床意义更大,故又推荐使用舒张压。此外还对平均血压以及近年来对脉压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说明这两种指标不适合作为区分“高”和“正常”的指标。经过多年争论和研究后,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同时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指标。因此“收缩压140 mmHg 及/或舒张压90 mmHg

9、”被国际上公认为高血压的20042004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要点要点 1 1 指南的修订与强调的要点指南的修订与强调的要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治疗目的是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治疗方案 血压从 110/75mmHg 起,人群血压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危险呈连续性正相关。 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

10、89mmHg)者,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发生。 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 140/90mmHg 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 150mmHg 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 130/80mmHg 以下。 利尿剂、 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ARB 及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 2 种或 2 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诊断标准。在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也对血压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次数等影响因素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血压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和国际间比较

11、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11.1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

12、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1.2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 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 ,共调查 15 岁以上人群约50 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加上统计技术落后,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 5.1%。1979-1980 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 15 岁以上人群约

13、400 多万。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95 mmHg 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 和 160/95mmHg 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 。由于当时理解有误,没有把血压值是 140/90 的人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 及/或舒张压91 mmHg) ,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 7.73%。1991 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 15 岁以上人群 90 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 mmHg 及/或舒张压90 mmHg 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 ,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 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 及/或舒张压

14、91 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 11.88%。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结果显示,从 1980 年到 1991 年的 10 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 4.15 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 54%。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 250/10 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 50/10 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 5

15、倍。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 110/75mmHg 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80/110mmHg 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 10 倍。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 2002 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 27 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

16、患病人数 1.6 亿多。与 1991 年比较,患病率上升 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 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 6.1%,与 1991 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 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 2000 多万,另有近 2000 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 1996 年比较,大城市 20 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 4.6%上升到 6.4%,增加 39%。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 1.6 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 2.9%,高甘油三酯血症 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7.4%。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 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 2.0 亿,肥胖人数 6000 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 8%,应予以重视。与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