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沿途景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27152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运河沿途景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运河沿途景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运河沿途景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运河沿途景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运河沿途景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运河沿途景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运河沿途景点(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南新仓皇粮物流的心理节点2005 年的南新仓2005 年张家湾运通桥和张家湾镇城墙遗址位于禄米仓胡同的禄米仓也是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廒架结构所用巨大的木料产自川、湘、鄂等地京城明皇粮仓博物馆有漕运文化展示高大的圆桶形“粮囤”和堆积起来的麻袋,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这里就是已有 600 年历史的皇家粮仓。东四十条 22 号,南新仓保留下来的几个仓廒中,有一个现在成了京城明皇粮仓博物馆,游人只要提前预约,就可免费参观。喷绘的“运河”,一头连着象征江南的竹林,一头连着北方“码头”,几米的平面演绎着北运“皇粮”的时空穿越。造型 制式城砖砌就中国包豪斯另一个廒被改造成了工艺品商店,廒内高度达 7.

2、5 米,被改装成了两层之后仍显开阔。屋顶上的圆木直径达五六十厘米,上面布满了裂口。工作人员说这木头也有六百年历史了。有幽暗的光线从屋顶上被称之为“气楼”的天窗中透进来,为了防止漏雨,气楼已加装了玻璃。仓廒的墙砖很有特点,由大城砖砌成,底部墙体厚达 1.5 米,上部虽逐渐收小,但仍有 1 米的厚度。对此,北京漕运和仓场的研究专家于德源介绍道,“古代京通仓廒的建筑都是十分讲究的,主要为了储备粮食时起到保温、防潮、通风的作用。”首先选址上地势要高,四周还要筑上高大的围墙,起到防水的目的。为了防潮,地基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特别到了清代地面又进一步铺砖,这样就达到了既防潮又防鼠的效果。而屋顶上的气楼主要是

3、为了通风透气,可使粮仓中的水汽由此蒸发。“但气楼又会带来另一个麻烦,那就是鸟雀会由此乘虚而入伤耗粮食。后来就用竹蔑编成细罩钉在气楼窗棱上,就像现在人们用的纱窗一样,鸟们只都望而兴叹了。”征收 分发露天存放与平民买主史料中记载:南新仓在清初有廒 46 座,到乾隆年间,已经达到 66 座,规模之大,在当时为京城之最。到宣统年间南新仓又增建到 70 廒。而清朝的廒座均从干、支或千字文中选字命名。漕运南粮到京仓的时间和数量,根据收获情况、气候和运河水势情况而不同,一般集中在夏、秋季。漕粮来得多时,各仓廒存储不下,只好露天存放。因此,廒外还有囤位。新到的漕粮往往较湿,要先晾晒;常年存放的仓粮还要翻倒、除

4、糠。因此,廒外还有晾晒场,仓中除官员、吏役外,还有粮工、车辆、马匹、工具等。在仓的周边街巷,与仓储漕运相关的行业应运而生,如大车店、小饭馆、小酒店等。在漕粮的分发上有一定讲究。通常把江浙一带征收的糯米称“白粮”,由内务府供给皇室及朝廷官员廪禄之需。一般漕粮则专供八旗人丁的奉禄、军兵食用及养马饲料;除非是久储霉变的“廒底成色米”、“扫收零撒土米”或仓粮有余时,才拿出少量售于市民。漕粮进仓,分别装进各廒口中,储满一廒,再装一廒,廒满关门,贴封上锁。用时开启发放。气头 廒底 火耗 鼠耗仓库腐败滋生京城“硕鼠”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天,雨水从气楼中淋进来,仓里顶层的粮食又会霉坏,形成所谓的“气头”。另外底层

5、的粮食因为受潮,再加上多年都很难翻上来,霉化成灰米也是没法吃的,这就是“廒底”。据于德源的研究表明,“气头和廒底有时厚达数寸至数尺,一廒的数量就达数百石甚至数千石,浪费是十分惊人的。”在八旗官兵领米的时候,本应能领到好米,却领到的是“气头”、“廒底”这样的腐米,或者负责仓廒管理的仓司、花户借机索贿,以及花户人等盗卖粮食等做法,就形成了“仓弊”。于德源说,“为了涤除仓弊,虽然每个朝廷政府也绞尽了脑汁,但经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仓弊行为时好时坏,无法杜绝,清末甚至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元朝时就规定,新、旧仓官交接时要核对账目。明、清亦有严格的监督和处罚政策。“但一旦仓官和仓吏、仓役勾结起来腐败

6、,严密的律条就如同一纸空文。”在漕运过程当中,因为路途遥远,运送过程中难免有人吃马嚼、遇潮霉变等损耗情况的发生,称为“火耗”。故在征粮时往往要比预定数量多征一些。而且在朝廷的漕运管理上也允许有一定的合理损耗。比如元朝制度规定“依例每石带收鼠耗分例七升”,也就是说每石漕粮实收 1 石 7 升,这多收的 7 升则用于运送和仓储过程中的损耗。但这一规定也给贪官污吏提供了可乘之机。明代时愈演愈烈,甚至火耗数达到了每百斤四成以上甚至更多。通惠河 西坝河漕运改良京城水系“可能有人觉得动用大城砖修筑粮仓有些小题大做,不过与漕运途中所付出的代价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中国水利学会的水利史研究专家蔡蕃说。作为都城的

7、北京,一直存在粮食的短缺问题。于德源读取史料发现,清北京地区的粮食亩产量大约只有两三斗,也就是二三十斤的样子。“但上到皇室贵族、文武百官,军队,再到朝廷的各种服务人员,都属于白吃饭的主儿,因此通过漕运解决粮食供应是必需的。”蔡蕃说,“北京河道中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在元代郭守敬开浚通惠河之前,漕粮运到大运河北端的通州,然后卸船再转陆路用牛车往北京拉。费劲不说,秋天遇上道路泥泞,任务紧迫,牲口经常就累死在半道上。”“王朝为了维持正常运转是不惜血本的”,除工程浩大的通惠河之外,元朝还利用坝河从通州往北京运粮,今北京朝阳区的东、西坝河就是它的旧河道,又称“阜通七坝”。到明朝前中期,坝河、通惠河由于缺乏足

8、够的水源都已经淤废,运粮船只能停泊在张家湾和通州,卸下的粮食再由陆路从朝阳门进城,或者由通州经通惠河运至东便门外大通桥附近停靠后卸粮。清代康熙皇帝曾把平三藩、治理黄河、漕运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柱之上”。蔡蕃说,“表面上黄河泛滥只关乎沿边老百姓的生命问题,实际上它又造成运河水量的波动,给漕运带来很大冲击。由此一件事足以看出封建帝王对漕运和粮食储备的重视程度。”在蔡蕃看来,“漕运主要是以前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脱离的产物。朝廷通过对粮食的控制,进而起到了用俸米控制官员的目的。”这也就是朝廷一直限制民间商人倒卖粮食的原因。但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能够买到更为物美价廉的粮食成为大势所趋。最终,漕运制

9、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彻底废止,京城和通州的漕仓也逐渐空闲或改为它用。南新仓的历史还在继续,从民国时期的军火库到建国后北京百货公司的仓库,再到如今呼之欲出的时尚据点 溯源封建王朝征收的粮食(田赋),除部分储存在当地官仓以备急需外,其他都要通过水路运送到京城,京师于是修造了大量京仓(太仓)。位于北京东四十条的南新仓是明清两朝代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明永乐七年(1409)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起建,至今 600 年历史,与北京故宫同龄。南新仓现保留古仓廒 9 座,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完好的皇家仓廒,是漕运史、仓储史的证物。它是古代漕运的末端,也堪称帝都京城的压

10、舱物因为它的存在,(仓廪实而)“知礼仪”和(有粮)“心不慌”成为可能。清光绪年间随着漕运制度的废止,官仓慢慢闲置。南新仓后来在民国时改为军火库,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北京市百货公司仓库,现为粮仓博物馆。二、擂响运河大鼓,喊出船工号子,仿古橹船首次下水什刹海码头重现元代漕运盛景什刹海码头重现元代漕运盛景700 多年前的什刹海曾是重要的漕运码头,那时的漕运盛况是何等景象?昨天,来到什刹海畔的市民有幸一饱眼福。仿照清明上河图制造的漕运橹船首次在什刹海下水,运河大鼓、船工号子、水上乐坊、跃舞南狮众多仿古特色活动,再现了昔日盛景。昨日一早,什刹海畔,火神庙旁的元代漕运遗址旁,阵阵鼓声响遏行云,紧接着一声悠长的

11、船工号子,唱响了漕运码头起航的序曲。“摇橹忙,运河长,一路上,好风光”16 艘严格按照“清明上河图”中的样式打造的仿古摇橹船,伴着阳刚的号子,雁翅阵排开,浩浩荡荡驶入碧绿的什刹海。继而,船只一字排列,头船领航:上站一人领唱号子;后船随之附和,歌声此起彼伏为了练好这些功夫,船工们全都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专门培训,摇橹船、唱船工号子、介绍沿途景点等,如今都已驾轻就熟。废弃了漕运功能的什刹海,数百年后再次有了漕运橹船下水。一段尘封的历史,也由此打开在世人面前。西城区的文史专家向记者介绍说,自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以来,什刹海就与漕运结下不解之缘。它不仅是通惠河的水柜、水渠,元代还在这里建置漕运码头,漕船可从

12、通州沿通惠河、坝河一直驶入什刹海,元史用“舳舻蔽水”四字描述当时的盛景。明、清时期,虽然漕船不能驶进什刹海了,但从东便门外大通桥到通州的漕道,仍然依赖什刹海供水。引船入水、锣鼓喧天,并非只图个热闹。西城区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复原盛景不仅为揭开尘封的什刹海漕运历史,还要借此挖掘、展现什刹海的漕运文化,擦亮这块文化招牌。“漕运是元、明、清北京城的生命线,没有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国家都城的历史地位。从这个角度讲,什刹海对于北京城功莫大焉。”该负责人说,元、明、清的漕运文化十分丰厚。漕道的修治和闸坝,漕粮的征收和分类,漕船的打造和规格,漕卒的任务和辛劳,漕粮的验收和仓储,督漕的衙门和官

13、员,漕务的规章和管理,涉漕的人物和功绩,漕运的目的和作用等等,都属漕运文化范畴。“这些内容,都将在今后展现在什刹海的游客面前。”仿古摇橹船从即日起一直航行到 11 月,市民可登船巡游什刹海,感受漕运文化。“开船喽!”随着船工一声号子响起,16 条摇橹船雁翅形排开,驶离什刹海漕运码头从今天起,西城区在什刹海部分恢复了运河文化。其中包括船工号子、运河大鼓、水上乐坊、跃舞南狮等旧时繁忙的漕运景象。西城区旅游局副局长刘军介绍,此次恢复漕运开航盛景,完全是参照元代的开航资料,尽量还原了当年的旧景。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只恢复了前海和后海的航运。航程大约 3 公里,往返需 1 个多小时。今后每年农历谷雨,首航

14、活动都将成为什刹海游船开航的标志,水上游将成为继胡同游之后的又一品牌。运河文化游运河文化是通州特有的、北京唯一的特色旅游资源,通过游览三庙一塔景区、运河公园(运河水上游、大光楼、漕运码头)、大运河森林公园、大营旅 游度假村、佑民观、皇木厂民俗旅游村等景区,使游人对古韵通州的历史文化、 现代文明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并对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产 生信心和希望。推荐线路:三庙一塔景区运河水上游(运河公园、大光楼、漕运码头) 大运河森林公园皇木厂民俗旅游村汇通祠汇通祠汇通祠始建于元代,最初名镇水观音庵,郭守敬曾长期在此主持全国水系的水利建设设计,乾隆年间重修,改名汇通祠。景点位置:德胜门西大街汇通祠(西城德胜门西大街甲 58 号)风雨百年风雨百年火神庙火神庙 历史:什刹海火神庙始建于元朝至元 6 年(1269),为皇家道观,身价金贵,地位隆盛, 绵延几百年。永乐 14 年(1416),定为京城九庙之一,由官方祀祭。是在北京众多火神 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传奇色彩最浓厚的火神庙。 游览寻知: *庙中大殿都是坐北朝南,为什么唯独庙门朝东方?*庙内殿宇为何多使用琉璃瓦,它起到什么作用?*火祖殿内怎么会有蟠龙藻井?*庙门内外为何都有牌楼?*“二马无影,城内必有火灾”是一个什么样的传说?景点位置: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 77 号。 乘车方式:8、13、42、60、107 地安门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