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19494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X 页数:122 大小:71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江苏卷b版)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历史 (江苏省专用),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6江苏单科,1,3分,易)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 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 地位至关重要,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 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五年高考,疑难突破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及与此相联系的大小宗制。“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反映出长兄和长

2、孙在家族内部的地位高于其他成员,这正是宗法观念的体 现。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表现为宗主与宗子的权力及其地位不可逾越。,2.(2015江苏单科,1,3分,0.63)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 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 关的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 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的“公”是爵 位,而“三公九卿制”中的“公”是官职,B

3、项错误;“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与材料中 公、侯、伯、子所体现的“封邦建国”的本义相悖,C、D两项错误。,知识拓展 武王灭商后,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 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是为分封制。分封制与爵位制互为表里,根据礼记王位的记 载,当时主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当时的爵位是政治权力的标志,身居高位的天子 重臣称公,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称侯,西周时的小国之君称伯,而拥有子、男爵位的诸侯国文献 记载较少。,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3.(2017课标,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 周公长

4、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 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 认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 性,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 项表述不当,排除。,4.(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

5、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 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 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 符;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故D项错误。,5.(

6、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 之形,“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答案 A 在夏商周时期,“宗”即题干中所说的“ ”,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 祭祀祖宗的场所,则“ ”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 文”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 远,故C、D两项可排除。,C组 教师专用题组 6.(2018课标,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 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

7、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 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 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 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 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7.(2015浙江文综,14,

8、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 宗法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 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 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8.(2014课标,24,4分,0.25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9、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 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发源地无关。,9.(2013课标,24,4分,0.21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 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 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10、.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 大的局面,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 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10.(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答案 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排除。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 是绝对的

11、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11.(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 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 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2.(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

12、封制的基础,对后世 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 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 长子继承制,这与以后历代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13.(2012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 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 识,能够判断 ( )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

13、,答案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同为姬姓封国,根据 “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故正确,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秦燕可 以通婚,均正确。,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5江苏单科,2,3分,0.27)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 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 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

14、证历史,答案 C 淮南子等书虚构三皇五帝及夏禹、商纣时期的疆域,是一些学者崇古好古 的体现,并没有贬抑秦始皇的意思,故A项错误;B项忽略了秦人著秦史的事实,且秦至西汉之间, 年代并不久远,故B项错误;C项指出了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则,即引用史料首重辨伪,这 也符合材料信息中不同记载相互矛盾的解读,故C项正确;材料中石刻与文献所载恰好相左,不 仅不能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反而需要对材料加以辨伪、考证,以期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命题评审 本题与教材知识并无显著关联,史料辨伪属于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但考生却对此 感觉很陌生,说明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认知能力较弱。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考据,即收集

15、和 考证材料。辨别史料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本题以秦朝石刻和西汉文献所载的关于古代 疆域的史料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学研究方法的认知能力。秦始皇立石刻,语气虽 有夸张之嫌,但基本反映了秦朝疆域广于前代的史实。,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2.(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答案 C 啬夫是乡吏之一,由郡守、县令选任,故C项符合题意。,C组 教师专用题组,3.(2010课标全国,25,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 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

16、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任免的标准是 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一般向平民开放,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这与分封制下贵族垄 断各级政权的“私天下”相对,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项不是主要表现,可以排除A项。B、 C两项虽体现郡县制的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均可排除。,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8江苏单科,2,3分,中)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 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 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