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618627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 1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恩格 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

2、物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A B C D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 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 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 ”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 不可知论A B C D 4 “正像在 18 世纪的法国一样,在 19 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恩 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改变和控制社

3、会发展的方向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A B C D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 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 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 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4、(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 调了(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 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一看法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

5、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而在球 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说明( )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 B C D 10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 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1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6、”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 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B做事情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C做事情要系统优化的方法 D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信用是关键。 这体现的哲理是( ) A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B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 了 13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对中华民 族传统道德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上述说法最符合的哲理是(

7、)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的否定观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4传说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 恐怕会胀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 一位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水放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 用,这不是很好吗?这位哲学家的话启示我们(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C一定的行为方式决定思维方式 D哲学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15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元可比 拟的优势,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

8、助的文化资源。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又推动了文学作品 的传播。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事物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 系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650 多年来,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 5000 多颗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火箭残骸、卫星碎片、 飞船脱落的部件、宇航员失落的工具等都成为在太空游荡的垃圾。当地球轨道上废弃的人 造卫星及其碎片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人类可能不得不停止一切航天活动。材料给我们 的哲学启示是( )A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 B要避免犯“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C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引起质变 D要坚持

9、实践第一的观点 17中国画的艺术创造既具有中国独有的意象建构与表达方式, 又蕴含独有的中国智慧与哲理。右图是齐白石的一幅画,画面是 两只雏鸡的“今日相争” ,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却题为“他日相 呼” ,让观者在错愕之际,恍然有所悟。对该画意象的认识准确的是( )美妙的意象源于大师的丰富联想和主观想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 B C D 18 “在疾病之前,你是健康的;在禁锢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苦难之前,你是幸福的,这 很简单。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 ”这段话经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用

10、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要将理想付诸行动 D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19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国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 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创新,从而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从哲学角度上看,消费者和企业之 间( )A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B相互对立又相互斗争推动经济发展C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推动经济发展 D相互理解又相互包容推动经济发展 20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 盘等过程。随着科技进 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和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

11、前进的和上升的 D事物发展是系统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终结。站在立法工 作的新起点上,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上述材料蕴涵 的哲理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A B C D 22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诗中写道:两条路分 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驱

12、动和决定作用A B C D 23石家庄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刘琼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医学大学生。她医术精湛,为 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她爱院如家,给病人治病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她身患癌症 36 年, 仍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医德、医术和医心。刘琼 芳医生的事迹表明(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得到社会的尊重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A B C D 24改革开放 30 年多来,国人思想观念发生了三大转变。转变之一:对待财富的态度 从“不敢富”到“求富” ;转变之二:对待人的态度

13、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 ; 转变之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人思想观念发 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结构的变化 B根本利益的变化 C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共共 5252 分分 25水利建设是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兴水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 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但同时又要谨防兴修水利变成“套取资金”“一哄而上”“形象工程”“豆腐 渣工程”“重复建设”等现象。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根据各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化程度差别 较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各地域要制定本地区的水利建设规划 和实施

14、规划的目标、步骤,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请分析以上论述中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的方法。 (12 分)26全国流动人口达到 23 亿,未来 20 年还将有 3 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 “流动时代”。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 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 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 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结合材料,就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出 4 条方法论建议。 (12 分)27某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注重整合全省优秀的文化资源,着力推动文化体制、 机制改革和创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 性,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该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做法的合理 性。 (12 分)28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在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发展的 认识并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