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13066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课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禽伤副寒伤寒的防治,禽伤寒.副伤寒是由多种血清型.能运动.泛嗜性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热性急性传染病。与鸡白痢相似;成鸡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禽伤寒.副伤寒的病原是多种血清型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鸡伤寒.副伤寒常见的沙门氏菌有10种血清型左右,并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出现,其中对养鸡业危害最为严重的,最常见的是鼠伤寒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汤姆逊沙门氏菌,具勒思沙门氏菌,伦敦沙门氏菌,蒙德菲沙门氏菌和纽英顿沙门氏菌。,一.病原,二.流行病学,各种禽类均可感染本病,但以鸡和火鸡最为常见.常在10日龄内爆发,死亡率达20%左右,一周龄后,人工感染的沙门氏菌不再致死,三周 以上的雏鸡遭到沙

2、门氏菌感染很少引起临床发病.成年鸡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但当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环境恶劣或其他疾病而使抵抗力下降时也可引起死亡.这种隐性感染鸡,会想外界排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人哺乳动物各种鸟类均可感染本病,各种动物可交互感染.鸡肉蛋及其制品是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主要来源之一.,传播方式,1、垂直传播:经卵巢直接进入蛋内,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再者是在产蛋过程中被粪便污染. 2、水平传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用具、孵化器、育雏室的环境以及野生动物蝇类、人等都是 重要的传染媒介.未经处理的饲料原料含有该病菌往往成为难以发现的致病因素.,三、病因,某养殖户接雏第二天,室内空气干燥污浊

3、,温度骤降为(由34降止28)长达4小时.第二天鸡群羽毛蓬松畏寒怕冷,粪便稀软带水,嗉囊充气,闭眼,嗜睡等症状,四、症状,禽伤寒副伤寒基本上是一种雏禽的疾病,只有雏鸡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垂直感染或孵化器内感染的 ,多在一周内死亡有的在啄壳前或啄壳时死亡.这种最急性经过的雏鸡一般看不到典型症状,常呈败血症急性死亡.水平传播感染的多数病例表现为进行性嗜睡状态-垂头孤立,闭眼,翅膀下垂,羽毛蓬乱畏寒怕冷,聚集成堆或靠近热源浑身颤抖,明显的厌食而饮水量增加,有大量的白色水一样下痢,肛门周围被粪便严重污染.嗉囊充满水,手触摸有充气的感觉.呼吸道症状不常见.成年鸡感染后很少发病,个别也会出现食欲丧失,饮欲增

4、加,脱水,精神倦呆等症状,多数病例会迅速恢复,死亡率不超过10%.,五、病理变化,雏鸡的伤寒与白痢相似,有时很难区别.出壳或出壳几天内最急性死亡者,一般看不到明显病变,偶尔可见肝脏颜色变浅、胆囊充盈膨大、卵黄吸收不全并呈稍长者,可见消瘦脱水、卵黄凝固、肝脏充血肿大,有暗红与黄白相间的条纹及针尖状出血,并有白色结节状坏死灶或两种病灶均有,肺肾充血出血、心包发炎并粘连肠道有出血性炎症及坏死灶,盲肠内有淡黄色干酪样物质,但肺脏、心脏很少见有白痢那样灰白色或黄白色结节。成鸡可见肝、脾、肾充血肿胀,有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心包炎、腹膜炎、输卵管坏死或增生变厚、卵泡异常、卵巢坏死或化脓,这种病变常发展成为广

5、泛性的腹膜炎、慢性或隐性带菌鸡看不到病变.,六、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需要确诊应进化验室检查. 1、临床诊断:本病的临诊特点是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均可发病主要侵害2周龄内的雏鸡,有类似白痢和伤寒的症状剖检主要以肝,脾脏肿大,充血,出血,并有坏死点,而肺部变化不如白痢明显. 2、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细菌培养和鉴定.可用肝脾心未吸收的卵黄十二指肠直接和在普通琼脂,SS琼脂或麦康凯琼脂上37度培养2448小时,对可疑性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别.对于慢性患病鸡生前诊断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办法. 3、鉴别诊断:本病与雏鸡的大肠杆菌败血症,鸡白痢不易区别,欲进行鉴别主要是依靠实验室诊断.,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确诊和治疗,一般 选用以 下治疗方案: 1、倍安每瓶兑水200300斤/一天两次,健胃散0.5%混饲 连用35天 2、贝肠宁每瓶兑水400斤/一天两次,健胃散0.5%混饲 连用35天 3、安利尔400500/瓶,一天两次,健胃散0.5%混饲 连用35天 建议用:苍术、山药、泽泻、白芍、白头翁等组成的清热燥湿解毒、 止泻疏肝健脾的中药进行中西结合治疗. 预防措施: 1、加强对孵化场和养殖场的清洁消毒. 2、育雏期间做好传播媒介的卫生消毒. 3、保持育雏舍的温湿度及通风的管理 4、严格饲料及饮水的卫生管理.,七、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