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课件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13005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伤风课件_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破伤风课件_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破伤风课件_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破伤风课件_2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破伤风课件_2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破伤风课件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伤风课件_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破伤风 Tetanus,一、简介,破伤风杆菌(Bacillus tetani),又名破伤风梭菌(Cl. tetani ),是引起人畜共患破伤风的病原,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发病。 本病以骨骼肌发生强直性痉挛为特征,故又称为强直症(tetanius),此菌也因此称为强直梭菌。,二、病因,破伤风(tetanus)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此菌对环境有很强的抗力,能耐煮沸

2、。,创伤伤口的污染率很高,战场中污染率可达25 %80%。但破伤风发病率只占污染者的1%2%,提示发病必须具有其他因素,主要因素就是缺氧环境。 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污染深部组织(如盲管外伤、深部刺伤等)。如果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等,就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如果同时存在需氧菌感染,后者将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使本病更易于发生。,此菌产生两种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或称神经毒素(neurotoxin)。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破伤风毒素的毒性非常强

3、烈,仅次于肉毒毒素。此毒素具有免疫原性,刺激可产生中和性抗体。破伤风毒素经0.3%甲醛作用4周后脱毒成为类毒素。 破伤风溶血素(tetanolysin),不耐热,对氧敏感,其作用可被相应抗血清中和,与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性无关。,三、致病机制(pathogenicity),破伤风的致病机理:破伤风梭菌一般不入血流。破伤风痉挛毒素,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毒素在局部产生后,通过运动终板吸收,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流到达中枢神经。毒素能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工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抑制性突触末端,阻止释放抑制冲动的传递介质甘氨酸和氨基丁酸,从而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

4、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导致超反射反应和横纹肌痉挛。从而导致发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局部肌肉抽搐,出现张口困难,咀嚼肌痉挛,患者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发生强直收缩,身体呈角弓反张,面部紫钳、呼吸困难,最后可因窒息而死。,致病机制(pathogenicity),外毒素,局部伤口,末梢神经轴索,脊髓前角和延髓脑干组织,封闭抑制性突触,阻止了上、下神经元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伸、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致病机制,四、症状,一般有潜伏期,通常是612日,个别病人可在伤后12日就发病。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还有在伤后数月或数年因清除病灶或异物而发病的。 前躯症状是全身

5、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相应出现的征象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结合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后,发作时面唇青紫,通气 困难,可出现呼吸暂停。 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间隙期长短不一,发作频繁者常示病情严重。发作时神志清楚

6、,表情痛苦,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持续的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可造成呼吸骤停。病人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病程一般为34周,如积极治疗、不发生特殊并发症者,发作的程度可逐步减轻,缓解期平均约1周。但肌紧张与反射亢进可继续一段时间;恢复期间还可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言语、行动错乱等,但多能自行恢复。 少数病人可仅表现为受伤部位肌持续性强直,可持续数周或数月,预后较好。新生儿患此病时,因肌肉纤弱而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不能啼哭和吸乳,少活动,呼吸弱或困难。,Tetanus toxin:,角弓反张,角弓反张,

7、五、并发症,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 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 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五、诊断,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典型,根据临床症状即可作出诊断。,诊断要点,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外

8、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3.典型表现: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如: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一般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较好。,鉴别诊断,1.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2.狂犬病:有被疯狗猫咬伤

9、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咽肌应激性增强,病人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骨立即发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3.其他: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1、微生物学检查,a.直接镜检 b.分离培养 c.生化反应鉴定 d.动物试验,2、血清学检测,a.间接血凝法检测破伤风抗体 b.Elisa试剂盒检测破伤风类毒素抗体 c.胶体金试剂盒检测破伤风抗体 d.利用破伤风毒素C片段单克隆抗体检测破伤风抗毒素水平 e.其他血清学方法。,3、分子生物学检测,破伤风杆菌痉挛毒素基因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该方法利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用上游内引物、下游内引物、上游外引物和下游外引物扩增样品DNA中的破伤风杆菌痉挛毒

10、素基因,现已有成品的试剂盒。,六、治疗,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儿和吸毒者,为此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1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有的伤口看上去已愈合应仔细检查痂下有无窦道或死腔。 2抗毒素的应用,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收效。一般用量是1万6万U,分别由肌肉注射与静脉滴入。静脉滴入应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滴入。用药前应作皮内过敏试

11、验。连续应用或加大剂量并无意义,且易致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剂量为30006000 U,一般只用一次。,3病人入院后,应住隔离病室,避免光、声等刺激;避免骚扰病人。据情可交替使用镇静、解痉药物,以减少病人的痉挛和痛苦。可供选用的药物有:10%水化氯醛,保留灌肠量每次2040 ml,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每次0.10.2 g,地西泮1020 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每日一次。病情较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由氯丙嗪、异丙嗪各50 mg,哌替啶100 mg及5%葡萄糖250 ml配成)静脉缓慢滴人,但低血容量时忌用。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2.5%硫喷妥钠缓慢静

12、注,每次0.250.5 g,但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用于已作气管切开者比较安全。但新生儿破伤风要慎用镇静解痉药物,可酌情用洛贝林、可拉明等。,4注意防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防止发作时掉下床、骨折、咬伤舌等。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病人,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辅助呼吸。还可利用高压氧舱辅助治疗。气管切开病人应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要定时翻身、拍背,以利排痰,并预防褥疮。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5由于病人不断

13、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青霉素80万100万U,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抑制破伤风梭菌。也可给甲硝唑2.5 g/d,分次口服或静脉滴注,持续710天。如伤口有混合感染。则相应选用抗菌药物。,Thank you!,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 2、抵抗力 3、培养特性 4、生化反应 5、抗原性 6、免疫性,1、形态与染色,本菌为两端钝圆、细长、正直或略弯曲的杆菌,大小:0.51.7um2.118.1um,周身鞭毛,无荚膜。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14、,直径比菌体宽大,使整个细菌体呈鼓槌状,是本菌形态上的特征。早期培养物为革兰阳性,培养48小时后,尤其是芽胞形成后,易转变为革兰阴性。,周身鞭毛,菌体呈鼓槌状 革兰氏染色阳性,2、抵抗力,本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但芽胞的抵抗力极强,芽孢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4050min。对青霉素敏感,磺胺类有抑菌作用。,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接触氧气后很快死亡;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07.5;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h后,可形成直径46mm以上不规则的菌落,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徙扩散;高浓度琼脂可以抑制其扩散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

15、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有腐败臭味)及硫化氢。,3、培养特性,培养前期,培养中期,培养后期,血平板上培养,一般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形成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脱氧核苷酸酶阳性,神经氨酸酶阴性;20%的胆汁或6.5%的Nacl抑制其生长。,4、生化反应,本菌具有不耐热的鞭毛抗原,用凝集试验可以分为10个血清型,其中第型为无鞭毛不运动的菌株,我国常见的是第型。各型细菌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耐热性菌体抗原,而、和型还有共同的第二菌体抗原。各型细菌均产生抗原性相同的外毒素,能被任何一个型的抗毒素所中和。,5、抗原性,破伤风免疫是典型的抗毒素免疫。由于破伤风毒素毒性极强,微量毒素即可致病,而此量却还不足以引起免疫,并且毒素迅速与神经组织牢固结合,不能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故病后一般不易获得明显的免疫力。破伤风患者痊愈后,尤其是早期接受抗毒素治疗者应注射类毒素,使之获得有效的免疫力。,6、免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