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12121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1课《学问和智慧》说课课件_苏教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问和智慧,一、说教材:,学问和智慧是一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的议论文。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文中分析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关系,最后在篇末点明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论据均来自学习生活实例,例证有典范性,形象说理,语言充满了智慧。这篇文章对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分析能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二、说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依据课标要求,我预设了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引导学

2、生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3、体会文章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注意积累。,三、说教学重点:,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作者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四、说教学难点:,1、感悟体会作者的观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五、说教法、学法:,1、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设疑、合作探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3、字。 2、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 。 无关宏旨: 。 鞭辟入里: 。 浮光掠影: 。 融会贯通: 。 读破五车: 。 寸积铢累: 。3、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每段中心句。,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 犀锐 陶冶 晦塞 要塞 瓶塞探骊得珠 矻矻穷年 鞭辟入里 无关宏旨 寸积铢累 新陈代谢 物竞天择 字字珠玑,(p),(x),(y ),(s),(si ),(si),(k),(l ),(p),(hng),(zh),(chn ),(jng),(j),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无关宏旨:鞭辟入里:浮光掠影:融会贯通:读破五车:寸积铢累:,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4、,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比喻印象不深刻。,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一点一滴地积累。,形容读书很多。,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介绍写作背景:二、交流预习(用幻灯片投影字词): 三、整体感知: 1、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讲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而论点是作者就论述的对象所阐明的观点、主张。论点:是作者看法的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本文题目是论题。,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5、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论点。,指导: 理解文段是进一步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而理解文段最为关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找中心句。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有四种方法: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抓住中心句。根据文段表达方式的类型,找出中心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找出中心句。有时,文段的中心句不是整个句子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中心句所在句子的关键语句进行辨析,最后确定中心句。,(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此文,根据以上四种方法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2)、交

6、流,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 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3)、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什么位置提出的?,A、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心论点在文末提出。B、论点的位置: 题目,开头(特别要注意开头一段的最后一句或有前面

7、的材料引出的能承上启下的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结尾,自己概括。,四、研读探究:,研读文章的第1、2节思考: 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能让人更准确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3、在同一个人的

8、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但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研读第3段第6段。,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a孟德尔发现

9、遗传定律。b达尔文创立进化论。c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例证典型,进一步阐明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中考链接: 复习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对比论证:将和对比,论证了观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论证:引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观点,使观点更明确,使读者更易理解。上面提到的“观点”一般指本段的中心句,如实在没有,联系中心论点作答。,思考: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交流总结归纳:,第3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除了运用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

10、论证的方法。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对比鲜明)引用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强调了“见人所未见” 是大智慧者的重要的思想特征。 第4节:论述了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说成“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对比;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又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

11、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第6节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问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背熟。 (1)教者出示 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2)中考链接 语言赏析:,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形式包括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内容联系作者的情感

12、及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回答。 (3)学生讨论交流。,2、仿写。(要注意句式、修辞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任选一题),(1)例句:若是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 (2)例句: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 理解”、“成功 失败”、“幸福 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五、课堂检测。(总结全文),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这篇文章为我们谈论的论题是学问和智慧,在作者看来学问是 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学问

13、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两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作者对此持的观点是(即中心论点)我门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本文的观点给你哪些启示?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附板书设计:,学问与智慧学问 智慧 区别 知识的聚集,是工具 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能力 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是死学问(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六、布置作业。,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 ):比喻做文章

14、能抓住关键。 ( ):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 ):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2、下列标点符号错误的是 ( ) A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 B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C 近来,地处中东的叙利亚国内形势动荡,其局势何去何从,目前尚难预料。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3、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