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09097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194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课件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医学吧http:/ 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指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概念 症: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发热、恶寒等。 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中医临床治病,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证”的区别。证同治同,证异治

2、异。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论治”。 (1)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结果的检验。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病人的体质、发病的气候、季节、地理环境的不同,故所表现出证候也不一样,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候,则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3、。,第二章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于阴。“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属性归类举例阳:上、外、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上升、运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晦暗、下降、静止、抑制、衰退。 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

4、阳对立,即阴阳相反。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 如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阴阳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

5、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种阴阳在互根基础上的资生、促进的互用关系,称为阴阳的“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如四时气候变化。再如一天黑昼。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

6、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已相互存在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也即存在着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这就是事物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其消长发展的结果。,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阳:上半身、背部、肢体外侧、体表、气、腑、心、肺。 阴:下半身、腹部、肢体内侧、体内、血、脏、津、液、肝、脾、肾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在诊法方面,用阴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如黄疸

7、 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证是属阴证、属阳证,小则可分析四诊中一个具体脉症。 外科病症中的阴证、阳证,又具有它特殊的含义。 阳证: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阴证: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调整阴阳,

8、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 的方法 阳胜则热属于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属于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需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

9、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需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 (2)归纳药物的性能。 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第三章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

10、外周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表,二、五行的生克

11、乘侮 正常关系:相生、相克。异常关系:相乘、相侮。 1.五行相生的概念和次序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内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 2.五行相克的概念和次序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内经“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 再以火为例。,3.五行相乘的概念和原因 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也称为“过克”。 引起相乘的原因: (1)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例如:木过于强盛,则

12、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2)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 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4.五行相侮的概念和原因 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 例如: “木侮金” 。另一方面 “金虚木侮”。 5.相乘与相侮的区别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相侮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以木为例图示如下:

13、金是木的所不胜,土是木的所胜。 五行乘侮示意图,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治则:补母或泻子 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等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基本治则,即是补母或泻子。 补母: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等。 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金水相生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养脾肺法。 益火补土法:火,在此是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益火,是指补益命门之火,或称补益肾阳,故又称温肾

14、健脾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则 治法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水湿)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多用于因为相克关系紊乱而导致的乘侮病证。 抑强:因相克或反侮太过所形成的乘侮病证。 扶弱:因相克力量不及,或因虚被乘,或因虚被侮所形成的病证。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水湿)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 佐金平木法:又称滋肺清肝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

15、火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第四章藏象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也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 一是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二是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 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其一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其二为藏神。 1.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生理功能

16、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功能 肺位最高,故称“华盖”。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肺主气,司呼吸: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2)主宣发与肃降 (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一是气体交换,二是肺气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指肺具有辅助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3.脾的生理功能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和主统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1)主运化: 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两个方面。 (2)脾主升: 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为其特点。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主升清。二主升提。 (3)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逸)出于脉外。 4.肝的生理功能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并且与筋、目等有密切联系。肝与胆互为表里。 (1)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肝的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调畅情志 所以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暴怒伤肝”等理论。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2)主藏血: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