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09071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膳学中医养生学四季养生ppt课件(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医 药 膳 学,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什么是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研究包括: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第二节 中医养生的源流与发展,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们吃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

2、始了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距),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殷商时代,据甲骨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时代 人们就已经积累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有表示洗脸的“沐”字,表示洗澡的“浴”字,还有表示大扫除的“寇帚” 。 吕氏春秋孝行览中,也记载了他的食养食调之论,说:“时疾时除,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3、 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宫廷中已有专门的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白馐、白酱”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同时还结合时令,指导安排四季的饮食,管理配膳,提出饮食之宜忌等,可见古代对于食养、食疗极为重视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儒家养生说 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 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 。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4、“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论语乡党,儒家养生说 孟子、荀子,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动心” 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道家养生说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黄帝内经养生观,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

5、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6、不亦晚乎。” 强调,“治未病”,华佗,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方伎传)。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医圣张仲景,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中

7、上品药物为补养类,计一百二十多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 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十问等 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 技艺。,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 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 此外,佛学

8、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 还有,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一、朴素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人和自然的关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灵枢邪客篇说:“人与

9、天地相应”。,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中医养生相关方面,“静神、动

10、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饮食养生 药物养生 运动养生 气象养生 环境保护 心理调摄,养生三字经,1、 养生道、 重膳食。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 2、 讲营养、 善调剂、不厌食、不偏食。 3、 六要素、不能离。糖和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纤维素、均衡取。 4 、素为主、 荤为次、豆制品、多有益。 5、 常喝水、 少饮酒、不抽烟、利身体。 6、 米面好、 杂粮优、吃得香、睡得实。,四季养生概要,气候与人体健康,中医养生强调气候的重要性-天人相应 一年分四季(24节气),每季三个月,每月有两个气(节气中气).,24节气的划定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成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把

11、黄道分成24个等分),每个等分各占黄道15度,太阳通过 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每个节气的阳历日期每年大致 相同:上半年在每月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每月8日23日前后.,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中医养生学的特色-天人相应,春,夏,秋,冬,顺应自然,季节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 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

12、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 对策-1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秋天-气候由热转寒,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人体阳气亦开始收敛,为冬时藏精创造条件 对策-1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2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秋天宜“冻”。,春捂,秋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节气前后,气候变化对人的新陈代谢有一

13、定影响。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时刻感到不适,或者发病甚至死亡。,八个节气。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对人体影响十分重要。故要注意交节变化,慎避虚邪。,慎避虚邪 养生保健,节气针灸-夏季三伏天针灸法 可防治冬季常见的呼吸消化骨关节等 病症,四季睡眠时间和子午觉,睡眠时间要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 1春季万物萌发,要入夜即睡,适当早起。 2夏季阳气旺盛要稍晚入睡,适当早起。 3秋季阳气收敛,要早睡,在鸡鸣时起床。 4冬季阳气内藏,要早睡晚起,最好是太阳出来后起床。,每日午饭后,应有睡午觉的习惯。中医十分重视“子午觉”,子时是夜间23点至凌晨1点,午时是白天11点至13点。这两个时辰是阴阳交接,有利于平衡

14、适合于休息。,四季睡眠不同时,春季养生,春季景象-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 (自然界呈现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 季节特点-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 养生宜顺应春令生发之气。注意气候多变, 从饮食、起居各方面加以调适。 春季养生当注重四原则: 1养阳气2养肝 3防疫病4勤锻炼,一、春季养生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在人的成长和健康方面,许多与“春”紧密相连的养生保健谚语,同样对我们养生防病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春不露背,冬不蒙首”,“春捂秋冻,到老没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人们

15、还习惯将人生中年轻美好的时期称为“青春”。在春季若将保健养生践行得好,就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年少生病,健康乐无忧。,1、春捂秋冻,下厚上薄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春天气温乍暖还寒,阴寒未尽,阳气渐生,多风多尘,疾病也在此多发。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泻”的记载。因此,在衣着方面,我们要顺应天气变化,结合个人禀赋强弱,增减随意,一般是早晚增衣,中午减衣,为身体做好防护。 养生谚语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春捂”的益处主要有三: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

16、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对于春季的服饰,总体上要以保暖御寒,松紧适度,得体美观为宜。,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这是因为寒多自下起,而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在人群方面,特别是老年人,抵抗力差,一旦衣不“得”体,感受风寒,容易引发宿疾、陈病,经久难愈。衣服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人体对气温调节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骤冷骤热容易诱发血管痉挛的危险;女性如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小儿则以保暖为原则,因此期气温适宜,细菌病毒繁殖快,容易感染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一句话,要量体“着”衣,各得所宜。另外,对于自然界的“虚邪贼风”,我们也要做到“避之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