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07180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名校精品课件周围神经系统(三)(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神经 Cranial Nerves,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有12对,自上往下 排列为(口诀):嗅视动眼,滑叉外展,面听舌咽,迷走副舌下全。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一般躯体感觉-来自皮肤、肌、肌腱和口鼻粘膜躯体 感 特殊躯体感觉-分布于前庭蜗器和视器等特殊器官 觉 一般内脏感觉-来自头、颈、胸、腹的脏器内脏 特殊内脏感觉-分布于味蕾和嗅器,躯体-支配来自肌节的横纹肌(眼肌和舌肌) 运 一般内脏运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动 内脏特殊内脏运动-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来的横纹肌(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胸锁乳头肌和斜方肌) 脑神经的分类: 1.传入(感觉)性: 嗅神经、视神经和位听神经 2.传出(运动

2、)性: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3.混合性: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一.嗅神经 1.性质:特殊内脏感觉神经 2.感受器:鼻中隔上部和上鼻甲的嗅粘膜 3.行经:嗅粘膜 周围支 嗅细胞 中枢支 嗅丝 穿筛孔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大脑皮质 二.视神经 1.性质:特殊躯体感觉 2.感受器: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3.行经:视锥、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穿神经孔 视交叉 视束 大脑皮质,三.动眼神经 1.性质: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 2.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全部眼球外肌。 动眼神经副核: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3、3.行经: 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 脚间窝 海绵窦外侧壁 眶上裂入眶 上支 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下支 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脚间窝 海绵窦外侧壁 眶上裂入眶 下支 睫状神经节 睫状短神经 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四.滑车神经 1.性质:躯体运动 2.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支配上斜肌 3.行经 滑车神经核 滑车神经 下丘下缘 海绵窦外侧壁 眶上裂入眶 上斜肌。,五.展神经 1.性质:躯体运动 2.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 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 3.行经: 展神经核 展神经 延髓脑桥沟中部 穿海绵窦 眶上裂入眶 外直肌 六.位听(前庭蜗)神经 1.性质: 特殊躯体感觉 2.

4、感受器: 螺旋器、球囊斑、椭圆囊斑、壶腹嵴 3.行经:螺旋器 蜗神经节 蜗神经 内耳门 延髓脑桥沟入脑干 蜗神经核 大脑皮质,球囊斑、椭圆囊斑、壶腹嵴 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 内耳门 延髓脑桥沟入脑 前庭神经核 大脑皮质 七.副神经 1.性质:特殊内脏运动 2.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 疑核下部-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头肌和斜方肌 3.行经: 疑核下部 橄榄后沟下部 颅根 穿颈静脉孔 加入迷走神经 咽喉肌,副神经核 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出脊髓 脊髓根 枕骨大孔 颈静脉孔 (外支)穿胸锁乳头肌上1/3 胸锁乳头肌和斜方肌 八.舌下神经 1.性质: 躯体运动 2.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5、舌内、外肌 3.行经: 舌下神经核 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 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 舌骨舌肌表面前行 穿颏舌肌入舌 舌内外肌,脑神经(二),混合性脑神经,三 叉 神 经,一.纤维成分及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神经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根下颌神经咀嚼肌; 2.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头面部皮肤和眼、鼻及口腔的粘膜三叉神经周围支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中枢支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三叉神经中脑核.,二.三叉神经的分支 1.眼神经(仅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入眶分三支分布: (1)泪腺神经沿外直肌上缘泪腺和上睑外侧部; (2)额神经上睑提肌上方 眶上神经额顶部皮肤;滑

6、车上神经上睑内侧 (3)鼻睫神经上直肌深面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2.上颌神经(仅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海绵窦外侧壁圆孔翼腭窝眶下裂入眶腔。 (1)眶下神经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分布于下睑、鼻翼和上唇的皮肤。 (2)颧神经穿眶外侧壁至面部颧、颞部皮肤;其内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与泪腺神经吻合,入泪腺, 控制泪腺分泌。 (3)翼腭神经鼻腔、腭和咽壁的粘膜; (4)上牙槽神经(前、中、后支)形成上牙丛上颌窦、上颌各牙和牙龈。,3.下颌神经(混合性)卵圆孔颞下窝。 (1)耳颞神经(二根起)包绕脑膜中动脉入腮腺耳廓前面和颞区皮肤以及腮腺。 (2)颊神经(穿颊肌)颊粘膜以及颊区直至口角的

7、皮肤; (3)舌神经翼外肌深面面神经鼓索加入翼内肌浅面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一般躯体感觉);,(4)下牙槽神经(混合神经)翼内肌浅面(入下颌孔前分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下颌孔下颌管管内分支成下牙丛下颌各牙和牙龈穿出颏孔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 (5)咀嚼肌神经(特殊内脏运动神经)所有咀嚼肌.,面 神 经,一.纤维成分及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神经 1.面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表情肌; 2.上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以及鼻、腭部的粘膜腺。 3.孤束核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膝神经节舌前2/3粘膜的味蕾(味觉)。,二.行程: 面神经出延脑沟内

8、耳门内耳道内耳道底面神经管茎乳孔穿腮腺面部 三.分支分布 1.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1)鼓索(面神经出茎乳孔前0.6CM处发出)入鼓室穿岩鼓裂出鼓室颞下窝舌神经舌前2/3粘膜的味蕾(味觉); *鼓索内含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下颌下神经节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舌下腺和下颌下腺;,(2)岩大神经(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从膝神经节发出)翼腭窝翼腭神经节泪腺和鼻、腭部的粘膜腺; (3)镫骨肌神经镫骨肌. 2.面神经管外的分支(均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先发支枕额肌枕腹、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主干穿腮腺腮腺丛于腮腺前缘分5支:,(1)颞支(3支)枕额肌的额腹、眼轮匝肌。 (2)颧支(3-

9、4支)眼轮匝肌及颧肌。 (3)颊支(3-4支)颊肌、口轮匝肌和其它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下唇诸肌。 (5)颈支颈阔肌。,舌 咽 神 经,一.纤维成分及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神经 1.疑核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茎突咽肌; 2.下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耳神经节腮腺; 3.孤束核 下(岩)神经节(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舌后1/3 、软腭、腭扁桃体、咽、咽鼓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部。 4.三叉神经脊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上神经节耳后皮肤。,二.行经:舌咽神经颈静脉孔颈内动静脉之间下降舌骨舌肌深面舌根。 三.分支分布: 1.下(岩)神经节鼓室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鼓室丛岩小神经耳神经节腮

10、腺(随耳颞神经)。 2.颈静脉孔下方颈动脉窦支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3.舌咽神经终支舌支(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舌后1/3的粘膜及味蕾。,4.咽支(数支)咽丛(在咽壁,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咽支共同构成)咽的粘膜(一般内脏感觉)及腺体、腭咽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5.茎突咽肌支(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茎突咽肌; 6.扁桃体支(数支)腭扁桃体、软腭及咽峡部的粘膜(一般内脏感觉)。,迷 走 神 经,一.纤维成分及与其相关的脑神经核神经 1. 疑核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咽、喉的横纹肌。 2.迷走神经背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胸、腹腔的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3.孤束

11、核下(结状)神经节胸、腹腔的脏器(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4.三叉神经脊束核上(颈静脉)神经节(位于颈静脉孔内) 硬脑膜、耳廓和外耳道皮肤(一般躯体感觉)。,二.行经:迷走神经颈静脉孔颈内、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胸廓上口入胸腔左迷走神经主动脉弓的前面左肺根的后方参与构成食管丛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右锁骨下动脉的前面右肺根后方参与构成食管丛迷走神经后干。,三.分支分布: 1.颈部的分支: (1)喉上神经平舌骨大角处分内、外二支内支(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环甲肌。 (2)颈心支(上,下两支)与交感神经的心支一起构成心浅、深丛(含一般内脏

12、运动和感觉纤维)。,(3)咽支与舌咽、交感神经咽支共同构成咽丛咽肌、软腭肌和咽的粘膜。 (4)耳支(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5)脑膜支(一般躯体感觉)颅后窝硬脑膜。,2. 胸部的分支: (1)喉返神经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及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左喉返神经(紧靠动脉韧带左侧自神经干发出)从前绕主动脉弓向后再返至颈部; 右喉返神经(自神经干发出位置略高)从前绕右锁骨下动脉向后再返至颈部;,喉返神经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相交错,结扎或止血钳夹血管时应避免损伤此神经。 喉下神经:喉返神经自咽下缩肌下缘以上的一段。 (2)支气管支和食管支(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分别加入肺丛

13、和食管丛,支配这些器官的平滑肌和腺体并传导脏器和胸膜的感觉冲动。,3. 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经前干胃前支和肝支。 迷走神经后干胃后支和腹腔支: (1)胃前支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右行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分支; 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 前胃壁支:3-4支,分布到胃前壁; “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2)肝支小网膜内随肝固有动脉走行肝丛胆囊、胆道和肝。 (3)胃后支循胃小弯深面右行胃后壁。分支有:胃底支胃底部; 胃壁支胃后壁;“鸦爪”形支幽门窦和幽门管。 (4)腹腔支腹腔丛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分支(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肝、脾、小肠、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肾以及肾上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