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00003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课件_6(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大公报看东北鼠疫之 商业影响与俄人态度,王俊桦 05308007,朴茨茅斯和约,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 俄国承认日本得以“监理”名义处置朝鲜事务,俄国将旅大租借地及该租借地内的一切权益、公产等转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连同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转让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割予日本。另外在附约中双方规定在东北各自的铁路线内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自此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出现从一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南北的局面。 日俄订约后,日本又强迫清政府承认朴茨茅斯和约中有关中国的各项规定,并取得经营安(东)奉(天)路、修筑长春到吉林的铁路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等权利,又开放东三省十六处为商埠

2、。战后,日本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至1910年(宣统二年)兼并朝鲜。,日俄战后东北格局,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1906年6月7日,日本天皇敕令在中国东北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它是一个十

3、分特殊的行业,机构庞大,管理着铁路之外的矿山、港口、行政区域、文化和科研机构及情报组织,“佯装出经营铁道之假面,暗里则建立百般之设施”。日本还把辽东半岛改称“关东州”,把驻扎在东北的日军命名为“关东军”,设立殖民统治机构“关东都督府”,总理军政并监督“满铁业务”,成为对中国东北南部进行殖民统治的“大脑”。日本为长远的目标作了准备。,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三十八年(1908),“商业萧条”,鼠疫发生,1910年10月至1911年4月,中国东北爆发了一场20世纪最严重的鼠疫大流行。,鼠疫发生前的东北商业,东北地区本是满清王朝的发祥之地。清入关后虽定都北京,但仍给东北以许多优惠措施。如把盛京

4、(今沈阳)定为大清朝的陪都,建奉天(今沈阳)府为京府等等,事实上是把整个东北地区建成一个类似于今天的“特别行政区”。所以,当时东北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关内发达。,“商品获奖”,“闯关东”,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

5、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 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域、下南洋,内蒙古

6、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鼠疫蔓延”,关于鼠疫蔓延的研究有很多,交通沿线蔓延,特别是火车沿线,水路港口。从关外一直蔓延到关内,直隶、山东、天津、山西、上海、汉口等地都受波及。直接的经济影响就是人口的大量死亡。,辛亥正月十七日,辛亥正月十七日(续),中国防疫史的统计数据,考虑到当时并不完备的户口制度,实际疫死的人数应该不止这个数目。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人心惶惶,深居简出。 对商业的影响可想而知。,鼠疫催生了“近代保险业”?,“遮断城内交通”,“限制工人入关”,防治鼠疫的措施阻碍商业发展,由于政府采取隔断交通等措施,正常的商品流通也被打断,不少地方物价腾飞“

7、米珠薪桂”,“积粟存草之铺户皆视为奇货,贫民小户既无处购之,又无力领。”对于寻常的升斗小民来说,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商铺倒闭,鼠疫大规模流行和政府控制不得不采取的某些强制措施,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商业和运输业,“锦州商铺因生意萧条、银根吃紧,倒闭 30 余家。” “仅京奉铁路就亏耗五六百万两”。东北三省为办理防疫,从四国银行团贷给奉天的40 万磅实业贷款中挪用 30 万磅,“报章谓此次东三省费用,与夫断绝交通,停止运转,其直接间接遭受损失者,第就目下约之,以不下五千万金。” 此外,对该地区的内外贸易、移民等直接和潜在的影响,恐怕也不容忽视。,不法之徒,在鼠

8、疫的发生时,除了正常的商业活动外,还发生了投机倒把活动,一部分商家借机大发横财。 小例:“仁丹”化食药竟自称为防疫药。,鼠疫高峰时的“仁丹”广告,鼠疫渐退时“仁丹”广告,当时的商业广告,与鼠疫有关的还有:,“防疫医院”沦落到卖广告?,鼠疫发生时,恐惧心理导致人们乐意躲在家里,甚至拒绝防疫部门隔离。,商绅与商会,清政府在鼠疫的防治中充当着主要角色,这也是前人研究比较注重的部分,而商绅和商会往往就是被忽略掉的部分。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面,地方的商绅、近代的商会(行会)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在本次鼠疫发生之时,地方商绅和商会积极参与到鼠疫的防治之中,是清政府的防疫的有力补充。,在参与防疫活动个社

9、会团体中,商会的防疫活动表现最为突出。据报纸报道,在很多地方,政府防疫机构未及组建之前,就有自发的商会防疫组织。而后,各级防疫行政机构成立之后,因为推行防疫经常引发“商民”的反抗行为,于是就由政府出面召集商会、自治会、慈善会等团体组织“防疫会” ,协助政府防疫措施的推行。,商会能在防疫行动上比其他团体更为活跃和主动,一方面源于传统社会中民间组织在社会救济慈善中的惯性作用:在传统中国的瘟疫、灾害的救治和救济活动中,绅商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利益或者保障与他们经济实力相对称的各种地位(包括医疗上的特殊地位),而他们的完善的组织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使得这些成为可能。当然,

10、总体上看,商会等团体的防疫活动是政府机构的有力的补充。,鼠疫减退,商业影响的惯性,这场灾难给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社会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即使疫情平息,人们还很难一下子摆脱出来。在长春,“现在疫气虽消,但各铺户仍照前关闭,初四日各号在会议恳请道宪开放交通,然四乡人民望城厢咸如猛虎,莫敢进城。”,此外,正像当时有人所评论的那样:“至于中国政府,于平日政策,多未尽适当,独于北方救疫事宜,其布置之完备,与对付之敏捷,一扫本来敷衍因循之积习,实出人意料之外,事后追思,大有兴味。”的确,就是今天想来,这种转变的动力是什么,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归结为外国势力的压力,或者认为威胁到了京师

11、的安危,而清末以来,尤其是推行新政以来给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变化却往往被忽视了。就东三省而言,历经徐世昌、赵尔巽、锡良等十数年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政治体制本身的活力与适应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鼠疫爆发作为一个偶发事件,既是对清末以来政治体制变革的考验,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变革的进程。不过,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人们在不断地为这场革命的合法性寻找根据的时候,这样的政治变革就被有意或无意的遮蔽掉了。,俄人态度,为什么要选俄人的态度呢?1。当时的东北局势;2。鼠疫中俄国政府的重要角色;3。俄人医疗队赴华。,俄人态度,历史追溯:义和团运动俄人趁机出兵东北拒俄运动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拒

12、俄运动,1903年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反对沙俄侵占东北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1902年4月同清政府订约,规定将侵占东北的俄军分三期于13个月内全部撤走。1903年,沙俄不仅违约不撤,反而增派军队,并向清政府提出了7项无理要求,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4月27日,上海爱国学社召集各界爱国人士几百人在张园召开“拒俄大会”。许多人在会上发表演讲,坚决拒绝沙俄无理要求。北京、湖北、江西等地学生也纷纷集会抗议。4月29日,留日学生500余人在东京锦辉馆集会,到即成立了拒俄义勇队。5月2日,再次集会改名为学生军,进行军事操练,准备开赴疆场。同时推举特派员回国活动。学生军因

13、遭清政府的阻止,5月11日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并提出了鼓吹、起义、暗杀三种革命方法。该团体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起了促进作用。这场斗争表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命运的焦虑和准备为保卫祖国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使广大爱国分子思想巨变的重要契机。,1910年,1月29日 同盟会会员熊成基(化名张建勋)在哈尔滨进行革命活动。被藏冠三告密,在哈尔滨车站附近如栈被捕,解往吉林。 2月27日 熊成基被吉林巡抚陈昭常在吉林巴尔虎门外杀害,终年24岁。 10月26日 满洲里车站道先发现鼠疫。 11月9日 哈尔滨第一次发现鼠疫。,鼠疫初发时, 更关心“兵慌”与“盗贼”,“须匪”之谜,须匪,【唐】 叶子强 读书堂五

14、首 少长事壮厉,意气弥九州。 鞭车踏长路,渠料能夷犹。 困此九折坂,嵚崎不容辀。 彼须匪所强,此售宁或求。 犹有读书心,大寒索衣裘。 贱嗜匪贵献,一拂销百愁。 宝此清净退,相从赋归休。 农圃雅所问,同一壑一丘。,须匪到底是东北的会党?同盟会组织?“闯东关”的流民?不得而知,望赵老师指导。 (案,赵老师指正为“胡匪”,即东北土匪的通称。),限制华人活动,鼠疫发生后,俄国采取措施隔绝华人。在哈尔滨地区,与俄租界相邻的华人居住地傅家甸当即被俄国人派兵围守,限制出入,不许越雷池半步。“防止浮浪华人之越界入境,以预防鼠疫。” 直到四五月份,才允许华工自由入境。疫情爆发时已近寒冬,俄国军人将大批华人游客围

15、堵在东清铁路沿线各站的空旷之地,命令脱光衣服强行检查,并且常常勒令裸站数小时,连妇女也不放过。大批北上返乡的华工因没有经过检查统统被围在车站数日不准上车,冻死饿死者不可胜计。,制造事端,俄国人在残酷迫害中国侨民的同时,还以防疫为借口,制造事端,借机侵害中国主权,觊觎中国领土。黑龙江省鼠疫流传初期,俄使便以此为借口多次提出干涉中国内政的“防疫办法”。“哈尔滨俄董事会在疫情刚刚发生时,未经清滨江道同意,即自行决定,于铁路线内驻扎俄兵,凡道里来之华人均须由俄兵检验,禁止一般华人越过铁路线。,驱逐华侨出俄境排华运动,宣统三年二月二十四日(1911 年 3 月 24 日)专电报道:“周树模(黑龙江省巡抚

16、)电告俄人实行驱逐华工,溺死黑龙江逾三百人,渡江无食者万余人。哭声震野,请速电示安插办法。”表面上,俄国驱逐华人是为了防疫,而实则不然。“究其所以被逐者,名虽防疫流染,华民居处污秽,足碍卫生,不得不令出境以保彼人生命。实则俄国远东劳动社会以生计上之关系对于华民久生恶感,今幸有机可乘,遂不惜下此毒手,一面用火延烧,一面派兵驱逐。”,鼠疫发生后,“借口增兵”,春节过后,在东三省疫情已经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驻京俄使还照会外务部,借口东三省防范不严,恐传染俄境渐及欧洲,妄想在毗连吉江两省的俄境添驻重兵,隔绝交通以阻止鼠疫之西渐,被外务部按约拒驳。 见下图。,增兵,增兵,暗指业已有兵。 兵从何来?朴茨茅斯

17、和约,“俄人又阻挠防疫”,俄人也出医疗人员入东北协助防疫。,原因有二:,俄人死疫者众,就助俄侨。 ,作为日后争权时的棋子。,俄人态度,言论上,对清政府的防疫工作进行指责。 行动上,在自己势力范围或租界内推行特殊的防疫措施。如利用兵力,强行阻断华民居住区与租界之间的交通,甚至封锁华人于住所之内, 对中国民众造成侵扰。关外:遣返俄境内染病的华工,用火车把他们“送”回东北。 关内:俄国以保护侨民、厉行防疫为由,但实质上是想借口防疫扩大侵略。 “故俄国藉口瘟疫之传染欧洲为辞,要求自由行动,以治其事。”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俄国的做法使东北民众心理上对鼠疫防治工作产生恐惧和憎恨,并不利于工作本身的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