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99768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课件(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薄氏腹针疗法 颈肩腰腿痛,-广州市天河区国术整脊中心 颈肩腰腿痛专科,一腹针疗法的概述,1.腹针疗法发明人薄智云教授 2. 腹针疗法的定义:腹针疗法即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平衡来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为主要适应症的新的针灸疗法。,2. 腹针疗法基础理论 腹针疗法的创始人薄智云教授曾在1993年第4期北京中医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神阙布气说与腹针关系的文章。,在文章中薄教授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因此,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并明确指出:“以神阙为轴心的大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

2、被人们所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脑系统)。”,1998年,美国学者Dr.D.Gershon对这个腹部调控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The Second Brain译名为人体第二脑。 他对腹脑的存在用了很多科学的生化分析,证明了它与颅脑功能相对等,也有神经内分泌功能、记忆、情绪、及综合分析等功能的存在,同时某些神经物质的产生较颅脑更为丰富,例如体内的Serotonina(5-羟色胺)占了95%是由腹脑产生。,1.腹部先天经络系统: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薄智云教授认为: 经络是先于肢体和内脏的系统,由于经络系统的存在才有可能形

3、成人体。因此可以把人体经络的形成追溯到胚胎期,胎儿是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逐渐成形的,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这些通道便是先天经络系统。,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薄智云教授认为: 先天经络系统曾替代人体脏器的功能,在人体出生后仍具有强大的调节气血输布功能的作用。先天经络系统与后天经络系统有着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关系,对后天经络系统和全身气血输布的调控影响深远。,调节先天经络不但可调节后天经络气血运行,更能通过

4、调脏腑气血、达到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薄智云教授认为:由于腹部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在神阙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地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节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浅层对全身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通常把它称作外周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深层对内脏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也称作内脏系统。这两个系统互为影响对全身起着调控作用。,腹针疗法的取穴特点腹针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平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因此,腹针的定位以神阙为中心展开,主要取穴方法有三种:循经取穴法 定位取穴法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是根据经脉分布的特点,通过腹部经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取穴方法,这一方法与传统针灸疗法相似。,定位取穴法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取穴方法

5、,它是根据腹针理论,利用腹部区域的全息影像定位取穴以调节全身脏腑。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下图)。,神龟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点穴。,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定位取穴法便是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依据。,八廓取穴法是依据八卦理论,将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中脘 为火,为离,主心

6、与小肠; 关元 为水,为坎,主肾与膀胱; 左上风湿点为地,为坤,主脾胃; 左大横 为泽,为兑,主下焦; 左下风湿点为金,为乾,主肺与人肠; 右上风湿点为风,为巽,主肝与中焦; 右人横 为雷,为震,主肝胆; 右下风湿点为土,为艮,主上焦(如下图),4. 腹针疗法特点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 安全 无痛 高效 快捷 适应症广,由于在腹针疗法形成的的过程中吸纳了许多现代解剖学、西医诊断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理念,形成了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 处方标准化 操作规范化 辨证条理化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医的医学保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1)

7、腹针的临床特点“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有别于其他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可能由于某一穴位的不同能够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针灸治疗的基础是穴位,因此穴位的准确定位便成了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腹针提出操作规范化的目的便是为了避免取穴时,同一个穴位有时在上、有时在下、有时在左、有时在右的不良习惯,是治疗时的定位尽可能地得到统一,这样

8、才可能时临床的疗效得到保证。,腹针疗法根据腹部经络的特点进行了探索,发现对疾病的症状可以在相应的穴位处得到调整,这些穴位的规范化使用,使针灸辨证论治的方法更直观、更有条理,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2)腹针的辨证特点 用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临床是腹针疗法的的辩证特点。腹针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因此,脏腑和经脉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即脏腑经脉系统。,在脏腑经脉系统的理论中,脏腑是经脉的内核,四肢百骸是脏腑的外延,而经脉则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网络。用这种理论来指导临床使许多中医的理论在腹针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脏腑的功能正常就不会受到病邪的伤害,而慢性病和疑难病的

9、一个共同特点便是“久病及里”,因此,腹针强调“从调理脏腑入手”来治疗疾病。,腹针提出的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发展针灸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可重复性的唯一途径。多年来腹针推广表明:只要严格的科学培训,任何临床医师的治疗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腹针是一种可以在全世界广泛推广的新的针灸方法。,(3)腹针的处方特点: 腹针处方的组成原则:腹针处方的组成,分为两个部分。 主穴(君、臣) 辅穴(佐、使) 主穴(君、臣)是根据病情的需要,针对病因和主要的症状,进行脏腑辨证,选择一两个主要穴位,作为一个处方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相关的脏腑进行调整,以集中穴位解决疾病内脏的主要矛盾。,

10、辅穴(佐、使)是辅助的意思,协助主穴调整内脏后,进行经络辨证,调理相关经脉或相表里经脉和治疗一些次要的症状,使气血能够通过相关的经脉向患病的部位输布,是气血建立相关经脉通路的穴位和相关症状治疗穴,具有引导气血直达病所的作用。 穴位的加减:方剂常因穴位的加减而改变其功用和适用范围。腹针的处方分类:腹针的处方分类,主要以疾病分类和症候分类。,天地针组成及适应证天地针是一组腹针常用处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二穴合用可调补脾肾。,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

11、、关元4穴组成。中脘、下脘理中焦,调升降,且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之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而肾又主先天原气,因此4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腹四关的组成及适应证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 。4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的组成及适应证调脾

12、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文献记载以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善悲为主。还可用于驱虫,更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风湿点是薄智云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开淤血。治疗肩、肘疾病时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仅配下风湿点。,(4)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

13、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5)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中脘 神阙上4寸,胃的募穴 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下脘 神阙上2寸 主治: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水分 神阙上1寸 主治: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神阙 脐之正中 主治: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 脱症、

14、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气海 神阙下1.5寸 主治: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石门(别名:绝孕,禁针)神阙下2寸主治: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禁针 关元(别名:丹田) 神阙下3寸 主治: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

15、止、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商曲 下脘旁开5分处 主治: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气旁 气海旁开5分 主治: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气穴 关元旁5分处 主治: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滑肉门水分旁开2寸处取之 主治: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天枢 脐正中旁开2寸处! 主治: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

16、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外陵 阴交旁开2寸处 主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大横 脐正中旁开3.5寸主治:绕脐腹痛、腹寒泄利、咳逆、心痛、疝痛。 上风湿点 滑肉门外5分上5分。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 上风湿外点 滑肉门外1寸。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下风湿点 外陵下分外分。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下风湿下点 下风湿点下分外分。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如下图),(6)针刺法 腹针时,常可在针刺后使疾病的症状很快缓解,且症状的缓解与某一主穴有确凿的相关性时可在该穴的基础上拓展施用三角针三星法梅花刺等不同的针刺法,以加强主穴的治疗作用。,三角针 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疼痛、局部关节疼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则由患病部位的大小以定远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