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75494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课件》初中语文语文社版八年级下册_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城谣,席慕蓉,教学设计余惠玲,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长城谣,席慕蓉,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生于四川,现居台湾。作品有诗集七里香以诗之名,散文成长的痕迹写给幸福等。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席 慕 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长城谣,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诗歌的意象: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主体意象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刻画“长城”的?,想一想,主体意象是长城,但也有黄河。,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诗句中“无情”“蹲踞”“冷眼看”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

3、人”。,如何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诗人为什么说“唱你时总不能成声”“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怎样理解“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说一说,“总”字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 “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万里极言空间之广,千里极言时间之长。说明长城的形象一直在作者心中。,为什么作者每当面对长城时总会有那么强烈的情感?因为长城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一部长城史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诗中为什么要引用“敕勒川 阴山下”这句民歌?,因为这句民歌让人联想到

4、内蒙古草原的美景,那里是作者的故乡。引用这句民歌写出了作者身居他乡,却心系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为何还要写到黄河?,长城和黄河在敕勒川交汇,并且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是“梦中”,为何又“不眠”?,诗人渴望在梦中回到故乡,可是浓浓的思乡之愁让她难以入眠。,月色如水 黄河入梦,思乡难眠,回顾与思考:,这首诗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作者借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设计:,长城谣,刻画长城,历史见证 历经沧桑,依恋长城,唱不成声 写不成篇,梦回长城,思乡难眠 梦回故乡,心系祖国 思念故乡,总结全文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

5、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写作特点:,语言质朴 感情真挚 意境悠远 富有民谣风味,课堂考察: (1)长城谣这首诗选用 、 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 的思念之情。 答案:长城 黄河 故乡 (2)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有什么作用? 答案:更加直接倾诉内心激荡的情感,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拓展延伸,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