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575466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变革(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经济政策及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土地制度及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以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有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历代重农措施;从初税亩到清代摊丁入亩,古代赋役制的演变。复习时,一要注意知识总结,二要注意制度演变规律的分析。,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土地制 度,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是其特征。土地所有权属周王,诸侯臣子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实质是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2)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

2、所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2.井田制(1)西周开始实行: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2)春秋时期瓦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 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相 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走向瓦解。(3)战国时期被废除: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 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屯田制:在中国的许多朝代都出现过,如西汉、东 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等。它是一种 组织军队或流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4.

3、均田制: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 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把政府掌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同 时征收一定的粮食和布帛。隋唐时期,继续沿用均田制。唐朝后期,均田制逐步遭到破坏。 5.“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 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对土地所有制的认识: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 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 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 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规律。 知识点二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4、1.发展变化(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战国)内容: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后鲁国 开始实行“初税亩”。两者都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 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内容: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编户制度严密控制了社会基本成员农民,成为维系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支撑点。 (3)租调制(魏晋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调(户税)。“租”缴纳谷物,“调”缴纳帛或布。 (4)租庸调制(隋朝至唐初期)

5、 内容:隋唐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除交纳租调(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外,还可纳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2)编户制度(两汉),改革的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5)两税法(唐朝后期)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 内容:每户按资产多少交纳户税,按田亩多少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作用: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收税时间由不定时变为定时,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内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募役法规定,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钱;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

6、土地,按亩纳税。 影响: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纳银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标志着代役税由实物转向货币。 (7)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 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 内容: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征收银两。 影响:税收名目化繁为简,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8)摊丁入亩内容:清初雍正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 一的赋税地丁银。作用:人头税被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摊丁入亩 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中国古代赋

7、役制度的演变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 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 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 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5)税种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结果。,赋税制度分类 (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役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

8、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役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3)征收货币的赋役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另有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易错点:“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原因及影响 【例2】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错因分析 本题应仔细阅读、理解题干材料的含 义,尤其注意关键词“政府规定”,还需揣摩A、B、 C、D四个选项

9、的文字叙述,再结合中国古代对于 “商业”的一贯政策作出综合判断。唐朝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政府仍给予很多限制。,C,纠错心得 “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由此“重农”。它实行的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再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就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

10、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考向一 从古代土地兼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角度命题 立意分析:选取教材中相关史料,考查土地兼并、屯田制和古人热衷于买田置地的观念。既告诫学生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史料,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 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 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

11、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 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 本题围绕我国古代土地兼并这一热点问题选取 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围绕土地兼并问题回答,第(2)问曹操屯田的目的应根据 所学知识指出是为了解决军粮不足问题。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以农为本的思想。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12、。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2)主要目的是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通过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在曹魏形成了屯田制度。(3)热衷于买田置地。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 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取较 高稳定的收益。 考向二 以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调整与中央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为角度命题 立意分析:费税改革是古今中央政府调整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是高考的重要考试方向。,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图四土地改革,图五农业生产合作社,(1)从上述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并指出图一、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

13、明朝我国农业生产商品化进一步发展,以图三中的有关信息加以说明。 (3)图四和图五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解析 这道题以图片、地图信息切入,考查中国古今农业的发展等知识。第(1)问应抓住图片中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等信息,然后分析其影响。抓住“废井田,开阡陌”这一信息,分析封建制的确立等影响。第(2)问把握地图中的“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信息,玉米、甘薯是从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而花生、烟草则是经济作物,然后分析说明。第(3)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运用,抓住题目中“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一信息。,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私田大量开垦,封建

14、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新兴地主势力增强,推动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制。 (2)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图四: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革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或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图五: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一、选择题 1.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 朝代有 ( )西周 北魏 唐朝 明朝A. B. C. D.解析 均田制肇始于北魏,废止于唐中后期,故 选。,B,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开始实施时,政府 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 (

15、)A.新法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B.地主官僚必须按田亩和资产纳税C.商人和手工业者必须纳税D.由原来的征收实物改为征收银两解析 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这三者的共同点是:收税标准不是以人丁为主,而是以田亩和资产为主。这样,地主官僚也必须交税,扩大了纳税面,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加。,B,3.据三国志记载,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 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特征是 ( )A.经济得到发展,与内地经济交往频繁B.魏政权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地管辖C.已经逐渐趋向农耕,土地兼并严重D.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

16、作方式与中原无异解析 材料中的“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说明土地兼并严重;“随口割赋”说明河西走廊 已经逐渐走向农耕。,C,4.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统治者的经济政策A. B.C. D.解析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这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原因。,A,5.从唐朝的租庸调制到北宋的募役法实现了 ( )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B.征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D.赋税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由阻碍到促进的 转变解析 由于募役法中收取“役钱”的规定,所以代役 税向货币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