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简介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70490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敏灸简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热敏灸简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热敏灸简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热敏灸简介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热敏灸简介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敏灸简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敏灸简介ppt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敏灸简介,张 惠 萍,什么是热敏灸?,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传统的悬灸疗法是以经穴为灸位,局部与表面的温热为灸感,每穴艾灸时间没有个体的明确灸量指标,临床灸疗疗效的潜力未能发挥。,热敏灸与传统灸的本质有何不同?,热敏灸疗法与传统温和灸疗法都是对准穴位“悬空”而灸的悬灸疗法,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1。灸感不同 2。灸位不同 3。灸量不同 4。灸效不同,1。灸感不同,灸感,是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健康人体由于穴位处于静息态,艾灸通常产生皮肤局部的和表面的热感,此为普通灸感。但是在疾病状态下

2、,当穴位处于热敏化态时,艾灸通常产生以下六种感觉:透热 ;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这六种特殊感觉为热敏灸感。热敏灸感是经气激发与传导时产生的多种特殊感觉,是经气与传导的标志。热敏灸感的激发是提高疗效的前提。,1透热:灸热从施灸穴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2、扩热:灸热以施灸穴位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3、传热:灸热从施灸穴位开始循经络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 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腔、

3、腹腔脏器感觉甚热。,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以上灸疗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穴位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化的穴位称为热敏穴位。,2。灸位不同,灸位即施灸部位,热敏灸是在热敏穴位上施灸,热敏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而传统悬灸由于未认识到穴位有敏化态与静息态之别,因此不要求辨别与选择热敏穴位施灸。,3。灸量不同,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

4、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这是患病机体自身表达出来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适的个体化充足灸量即饱和消敏灸量。而传统悬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分钟到15分钟,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往往达不到治疗个体化的最佳灸量。,4。灸效不同,20年的研究表明,由于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 的要求,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传统悬灸疗法有大幅度提高。尤其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原发性痛经、

5、慢性盆腔炎、阳痿、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膝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等有良好疗效。,热敏灸与传统灸法的异同,传统灸法,基于穴位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热敏灸,基于热敏化穴位热刺激以激发经气运行的一种治疗方法,穴位热刺激,1.热敏化穴位 2.激发经气运行,相同点,不同点,热敏灸的适应症有哪些?,一、艾灸作用 1.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2.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3.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热敏灸的适应症有哪些?,二、热敏灸适应症 1。凡是传统灸法的适应症都是热敏灸的适应症。 2。临床上凡是出现穴位热敏化的疾病,无论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与实证,均是穴位热敏化艾灸疗法的

6、适应症。,热敏灸的适应症有哪些?,二、热敏灸适应症 1.寒湿入体,灸优于针 2.阳虚病证,灸贵于针 3.瘀血阻络,灸之所宜 4.气阴不足,亦可用灸 5.热毒之证,亦可灸之,热敏灸的适应症有哪些?,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汉代张仲景指出热证灸治可引起不良后果,并告诫人们无论是阳盛的热证或是阴虚的热证,均不可用灸法。宋代 圣济总录也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清代医家王孟英还提出了“灸可攻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证,视为畏途。近代还有不少艾灸教材,也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则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故无论伤寒杂病,凡涉及三阳者,皆禁用灸治。,热敏灸关键技术16字,

7、1.调定灸态 2.确定灸位 3.选择灸法 4.施足灸量,1、调定灸态:灸态就是艾灸时的状态,它包括环境、患者和医生三方面因素。概括来说就是静、松、匀、守四个字。 静:静是指环境安静,心神安静。患者和医生都必须保持心神的安定宁静,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经络感传。松:松是指患者肌肉的放松。使机体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有利于激发经络感传。匀:匀是指患者呼吸匀而慢。均匀的呼吸有利于调整机体内环境,有利于增加机体反应的敏感性。守:守即是意守施灸点。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患者应意守施灸点以利于经络感传的发生,二是指医者必须将艾热固守在热敏化穴位上。,热敏灸关键技术,2、确定灸位灸位是指艾灸施术部位,是热敏灸疗法技

8、术的关键。 热敏点是热敏灸疗法的最佳作用部位。,热敏灸关键技术,热敏灸的选穴原则,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辨敏选穴,高发区域 病痛及其临近部位 特定穴 与疾病相关的经络循行部位 与疾病相关的神经节段分布部位,3、选择灸法:艾条悬灸是热敏灸疗法的最佳灸法,运用这种灸法能充分激发经气的感传活动,从而达到开通经络的目的。具体灸疗手法为:先回旋打基础继雀啄激经气再温灸通经络,热敏灸关键技术,温 和 灸,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接力温和灸、循经往返灸。,单点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一个热敏穴位,在距皮肤3左右施灸,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单点灸,单点灸,单点灸,即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双

9、点灸,三点灸,即同时对三个热敏穴位进行艾条悬灸操作。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大椎与肺俞(双)、肺俞(双)与命门、天枢(双)与中脘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大椎与肺俞三角灸 中脘与天枢三角灸,三点灸,肺俞与命门T形灸,三点灸,接力温和灸,在上述施灸的基础上,如热敏灸感不能能达到病所,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于感传所达部位的端点,使热敏灸感继续向前传导,这样可以延长感传的距离。,接力温和灸,循经往返灸,是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此法适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

10、者,如中风病人可在偏瘫一侧施行此法。,循经往返灸,4、施足灸量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施灸剂量。施足灸量也是该技术的一个关键。最佳剂量是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灸量。不管时间长短,热敏灸感消失所需的时间,就是一次艾灸所需的剂量。,热敏灸关键技术,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热敏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采取舒适的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热敏灸注意事项,施灸剂量根据病情不同,个体不同而各不相同。 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血液病、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

11、禁灸。,热敏灸注意事项,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宜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 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热敏灸注意事项,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热敏灸注意事项,热敏灸举例 -热敏灸治疗颈椎病,(一)热敏穴位探查,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多以项、背、肩部为高发)颈夹脊、神庭、风府、风池、大椎、肺俞、肩井、至阳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

12、查,标记热敏穴位。,(二)治疗操作,首先对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区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然后按以下分型治疗。 1、颈型: (1)颈夹脊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肩井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项背部及向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风池、大椎穴三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1.颈型,1.颈型,1.颈型,2.神经根型: (1)同上; (2)同上; (3)大椎、肺俞三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肘部如感传不能至腕部,可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远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2.神经根型,3. 椎动脉型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传热。灸至热敏灸感消失。,3. 椎动脉型,(三)灸疗疗程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