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68391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崎病诊治新进展(ppt)(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崎病诊治新进展,概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该病于1967年由日本的Dr Tomisacu Kawasaki (川崎富作医生) 用日文首先报道(1974年用英文首次 报告了50个病例),因此国际上称之为川崎病。,概述,Kawasaki T et al. Febrile oculo-oro-cutaneo-acrodesquamatous syndrome with or without acute nonsuppurative cervical lymphadenitis in

2、 infancy and children.(Jpn J Allergol 1967;16:178),自首次报告30余年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目前已是5岁以下幼儿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由于其最危险病变发生在心脏,现已逐渐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概述,流行病学,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种族差异。新近资料显示,以5岁以下儿童为统计对象,KD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大陆和欧美国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网络,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报道均显示K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日本(2007):184.6/100

3、,100 韩国(2000-04):73.7-95.5/100,100 台湾:69/100,100 香港(2007):53/100,100 上海(2002):16.2-36.8/100,000 北京(2000-04) :40.9-55.1/100,000 美国(白人):9.1/100,100 重庆:?,流行病学:各国家地区发病率情况,病因及发病机制,1. 目前并不清楚 2. 可能与以下一些因素相关:a. 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 均可能引起,但缺乏直接证据证明。b. 免疫激活及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

4、细胞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表达异常等,造成血管壁损伤。c. 遗传学背景:存在易感人群。因为KD在亚裔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白种人群;家族发病率1%,双胎发病率13%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好发于婴幼儿,39热程10-14天.至少5天少数病人3周或10天可有体温退后1-2天复升,或3次反复.,临床表现,(一)发热,89-100%患者,急性期发热后24-48小时之内出现,球结膜充血重于睑结膜充血。无水肿及分泌物。1-2周消退,自限性。,临床表现,(二)眼结膜炎,发病后24-48小时出现持续9-12天与眼充血时间相近草莓舌口唇黏膜及皮肤交界处皲裂,临床表现,(三)口腔黏膜病变,急性期:手足末

5、梢出现红斑,硬肿 恢复期:指趾端脱屑,临床表现,(四)四肢变化,急性期:手足末梢出现红斑,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脱屑,发热后数天,于手足硬肿周期出现多形性红色皮疹:播散性红斑、丘疹、斑丘疹、偶有小 脓疱;可相似于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全身性分布持续5-7天卡介苗接种处红斑硬结,临床表现,(五)多形性皮疹,多形性红色皮疹,卡介苗接种处红斑硬结,70%病人发生,发病后1-2天出现持续约10天颈淋巴结肿大1.5cm以上多单侧发生非化脓性,触痛不明显偶有颌下弥漫性肿胀,可能被误诊为“腮腺炎”,临床表现,(六)颈部淋巴结肿大,消化系统:1/3-1/4急性期泌尿系统:1/3急性期骨骼肌肉系统:1/3急

6、性期及亚急性期中枢神经系统:15%急性期心血管系统:1/2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其他临床表现多器官侵犯,腹痛、腹泻,偶有恶心肝细胞侵犯:10-20%轻度黄疸及转氨酶升高胆囊肿痛:10%,其他临床表现,(一)消化系统,蛋白尿非特异性尿道炎无菌性脓尿,其他临床表现,(二)泌尿系统,关节炎、关节疼痛,多大关节受累,其他临床表现,(三)骨骼肌肉系统,(四)中枢神经系统,无菌性脑膜炎,主要通过脑脊液诊断,心肌炎:3mm;5岁以上儿 童,冠脉内径4mm任一节段冠脉内径为邻近节段的1.5倍以上冠脉内腔出现明显不规则,冠状动脉扩张(美国心脏病学会 ):有文献表明,儿童体表面积与冠脉内径高度正相关,用体表面积对冠脉

7、内径测值进行校正后,评价冠脉扩张更可靠。,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采用Zorzi建立的方法,将同一体表面积冠脉测值超过均数的标准差定为z值,即超过一个标准差z值为1,任何年龄z值25则视为冠脉扩张。,冠脉管壁回声增强及扩张,冠状动脉瘤: 小动脉瘤或扩张:局部冠脉扩张内径4mm。 中等动脉瘤:冠脉管腔内径4mm且8mm,5 岁发病的儿童,冠脉管腔内径介于正常冠脉内 径的1.54倍。 巨大冠脉瘤:冠脉管腔内径8mm,5岁的儿 童,管腔内径正常冠脉内径的4倍。,冠状动脉瘤,KD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a. 血钠133mmolL(2分);b. AST100IUL(2分);c. 血中性粒细胞分类80(2

8、分);d. 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4d内(2分) e. CRP100mgL(1分);f. 血小板计数30010 L(1分);g. 年龄1岁(1分)。总积分为11,如果综合评估积分在7分以上,则为KD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人群。 Kobayashi T,et alPrediction of 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 unresponsiveness in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Circulation 2006,113:2606-2612,注:6个主症状中,含发热在内的5条即可确诊;或具四个主症状但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

9、者也可诊断KD。,发热5天以上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变化四肢变化多形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诊断标准 (日本2002年修订的第5版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的基本临床表现并非特异,因此需除外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病毒感染(麻疹、腺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猩红热;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中毒休克综合征;细菌性淋巴结炎;药物过敏反应;StevensJonhson综合征;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钩端螺旋体病;汞过敏反应(红皮水肿性多神经病)。,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该类患儿的临床特征少于典型KD患儿,并非患儿表现不典型,所以应用“不完全(incomplete)” KD比“不典型(atypical)”KD更为确切。

10、 Freeman AF Issues in the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Prog Pediatr Cardiol。2OO419:123128发生率:不完全川崎病约占总病例的10%。 注意:不是轻症,恰恰相反,此型多发于高危人群,冠脉瘤发生率更高,预后相对更不好。,患儿具有发热5 d,但是在其他5项临床特征中仅具有2项或3项,都应该考虑不全性川崎病。不完全KD的症状出现频度分别为发热75 ,结膜变化75,四肢末端改变70 ,口唇变化65 ,皮疹50 , 颈部淋巴结肿胀出现频度较低35。因此不完全KD中,以发热及恢复期肢端膜状脱屑多见,而颈部淋巴结肿胀少见。,

11、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不完全KD疑似患儿评估诊断步骤及评估(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黄敏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第23卷第1期(2008年1月),中文版,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发热5天以上,另有2-3条主征,评价患者临床特征,符合KD,不符合KD,KD可能性小,继续发热,评价实验室检查结果,CRP3.0mg/dl和ESR 40mm/hr,CRP3.0mg/dl和ESR 40mm/hr,逐日随访,继续发热2天,发热消退,未出现蜕皮,典型蜕皮,不必随访,超声检查,实验室辅助指标符合3条,实验室辅助指标符合 3条,超声检查,IVIG治疗并做超声,超声(),超声(),IVIG治疗,持续发热,发热消退,重复超

12、声请专家会诊,KD可能性小,治疗,尽管对某些治疗原理仍不十分清楚, 但临床试验已经建立有效治疗方法。急性期治疗目的: 控制全身非特异 性血管炎症,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阻塞。,一、水杨酸类 急性期使用较大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天,分3次口服(日本)50-100mg/kg/天,分4次口服(美国心脏学会)热退后36-48小时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3-5 mg/kg /天) 如冠脉正常则使用6-8周;如有冠脉损害者需服至冠状动脉内径恢复在3 mm以下。30-50mg/kg/天,分2-3次口服,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两周减量至3-5mg/kg,维持6-8周。(儿科学6版),治疗,二、静脉

13、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阿司匹林 IVIG(n45) (n40) 冠脉扩张(心脏超声) 1 mo 19(42) 6(15)1-2 mo 14(31) 3(7.5)(冠脉造影) 1-2 mo 11(24) 1(2.5) (Furusho K et al. High dose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 for Kawasaki disease. Lancet 1984;Nov:1055-1058),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报道一,阿司匹林IVIG治疗组(n84):阿司匹林口服100mg/kg/天14天 IVIG 400mg/ kg/天 4天阿司匹林组(

14、 n84 ) :阿司匹林口服100mg/kg/天14天 ( Newburger JW et al. The treatment of Kawasaki syndrome with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N Engl J Med 1986;315:341-7),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报道二,(发生冠脉病变的百分率),阿司匹林 +IVIG 400mg/kg/天 4 天 (N=276)阿司匹林+ IVIG 2g/kg 1 次 (N=273) 结果显示:单次大剂量静脉丙球疗效较常规的四次小剂量疗法效果更好,并且同样安全(Newburger JW. A single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gammaglobulin as compared with four infus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Kawasaki syndrome. N Engl J Med 1991;324 ;1633-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