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553720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出路(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形势、 问题与对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一、形势与现状 二、问题与挑战 三、思考与对策,一、形势与现状,用几句话概括: 发展迅速 改革活跃 参与广泛 思路清楚 措施得力 成效明显,1.发展迅速:高教规模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改革活跃:伴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迅速铺开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 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小于15%;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至50%间;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单指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数

2、量指标,同时也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指标:量的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等学校的入学标准、教育结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等,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同样发生在中国高等学校身上。,人才观变化:人才由过去人们所理解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精英人物向各行各业业务骨干、行家里手、技术人员、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转变(人才有层次与类别); 质量观变化:由过去单一强调学术性质量向多样化的质量观转变。教学质量即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有社会需要,符合市场需要,就意味着教学有质量; 课程观变化:过去的课程是一组固定的、国家颁布的高校教学指导性文件

3、,是外化于学校和学生的,是知识的载体。现在的课程,变化在于,承认学校、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出现了所谓“校本课程”、“潜在课程”、“活动课程”、“建构主义课程”等; 教学观变化:过去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等级关系,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关系,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现在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教学目的指向学生的全面和主动发展。教学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除了观念变化外,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建设、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教师教育等,也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3.参与

4、广泛:形成政府、高校和社会全员参与格局 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动员了起来,自觉地参与到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大潮之中。比如,素质教育改革从最开始52所高校试点,现在已经扩展到所有的学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一开始就有数百所学校和数万名专家学者参与。 几乎全社会都来关注高校教学改革。高校教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社会能否获得优质的人和资源,因此,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广大高校学生涌跃参与其中,成为教学改革的促进者、教学成果的体现者、评价者和受益者。 政府积极、大力引导。,4.思路清晰:形成了一套指导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明确思想 上世纪90年代: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

5、转变观念是先导。 随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统一”、“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统一”等。 世纪之交:质量核心理念、多样化质量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整体改革思想。 当前: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思想。,5.措施得力:政府积极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 面对扩招,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采取了确保并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对策: 本科专业目录的重新修订:拓宽了专业面,强化素质教育;由原来的几百种、上千种压缩到249种; “4号文件”与“质量工程”:4号文件对高校教学提出了12条硬性规定:如高校党

6、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责任人、教授必须上讲台、必须使用最近3年出版的课程教材、学费收中必须不少于20%用于日常教学支出、试行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等。 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等。改革项目投入上亿元。,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材建设方面,“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理、工、文、经济)、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战略产业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基地等;图书馆建设方面:传统图书与现代数字化(电子)图书馆;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课程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语音实验室等。

7、奖励政策:高校名师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奖等。 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政府评估(合格、优秀、随机;统一为水平评估)、政府推动下的学校自我评估,此外还有社会评估、专业评估等。以评促建、改、管等。,6.成效明显:声势浩大、进步较快 观念上:普遍树立了教学基础地位意识、重视质量的意识、素质意识和改革意识; 地位上: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强化,高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师作用; 体制与机制上:政策与经费投入逐渐向教学倾斜、向教师倾斜、向学生倾斜; 成果上:建设教学基地上百个,出版21世纪教材近千种,培训教师二十余万,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千多个,296所高等学校通过政府组织的

8、各种评估,与教学有关的实验室设备总值总计530个亿人民币,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二、问题与挑战,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等教育规模数量扩张与办学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高等教育投入增长情况(下页图)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量在不断增长,但由于扩招,人均经费及其教育资源占有量大大降低。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高校办学条件改善缓慢。我国高校总体上校舍缺乏近1000万平方米,生师比提高了,教师不足,几十人、上百人大班上课;教学设备不足,几个人用一台仪器,人均图书占有率下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少高校,特别是内地高校、西部地区高校,随着规模的扩大,人均教育经费反而直线下降; 高等学校经费不足,高校和教师

9、开辟第二战场创收,影响正常课业的教学.,2.教师总量不足,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高学历教师少: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教师总数近70多万,缺口30多万。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6万,占教师总数的7%。与发达国家平均80%指标比,仅仅相当于其十分之一; 教师学术研究水平普遍偏低:每年发表在SCI上的论文近2万篇,人均产出0.025篇,而日本却每年发表8万篇,美国更是几十万篇。 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偏低:虽然思想中知道应该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创新意识和发展素质,但具体如何才能实现目标,却办法不多。,现在的高等学校教师整体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呆读死记。课堂教学气氛相当教条死板,缺

10、乏生气。我们在教育部高校教学评估听课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准备不足,课堂教学缺乏交流互动,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就是在评估关键期,学校虽然反复动员、甚至采取非常规措施,教学中还能够发现问题。如学生缺课、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不听课等。,据清华大学刘教授调查,85%的大学生对大学教学不满意。 我们调查,发现 经常逃课的学生占 13%,有时逃课的 达到35%,偶尔逃 课的40%,而从不 逃课的仅有12%。 (来自云南高校的 调查),3.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 课程目标与结构定位不清。本科课程目标与结构、专科课程目标与结构、学术型教育的课程目标与结构、应用性教育的课程目标与结构之间,

11、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怎么划分,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没有搞清楚。 课程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向通才、专才,还是复合型人才?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理论应用符合型人才?也没有搞清楚。 课程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到底应该各自占多大的比例?也没有研究好。(我国真的是过分重视专业教育了吗?) 课程目标与结构中,特色体现不明显。比如,都是财经类课程,北大、中央财大与普通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财经系的课程、教材基本一样。,课程总量不足,学生选择余地小 国内教师一般只能开出一门课,至多两门课,总课程数量少。某一重点大学四年课程总量在8000门左右,但国外名

12、牌大学却达到1万5千门左右。学生可选择范围大大超过我国。,教材单一,内容陈旧,启发性差 教学中过分强调教材中心:教师讲教材、学生记教材、考试考教材。由于单一教材中心,学生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知识面狭窄,见识短浅。 据我们调查:一门课程中,学生仅读教材的占83%,超过教材而看其他参考书的仅占9%。在单一看教材的学生中,又有87%的学生仅仅重视老师讲到的重点、与考试有关的答案要点。学生只记住教材内容中的结论部分,而论述过程、推导过程、思维过程都被学生忽视了。 我国高校中,教材观点基本上是出于编者一家之言,没有达到不同观点、立场与方法的对话,缺少不同党派的共存。因此,学生记住的往往是所谓“正确”的、

13、“唯一”的结论,其思想被束缚住、捆住了。我们的教材是封闭的、不是开放的。,4.教学管理缺乏科学化与民主化 高等学校中存在着学术与行政的矛盾,在我国,行政大于学术,高校行政化色彩过强,导致人们无心向学。由于行政化强,因此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学规律。比如,高校不是首先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是按照上级机关的指示和政策办事;人员有级别:副部级领导、正厅级领导、处级领导;教授相当于处级、副教授相当于副处级等等;课题有级别: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研究成果有级别:国际级出版物、国家级出版物、省部级出版物;奖励有级别:国家级奖、省部级奖、地市级奖;,由于行政化,教师参与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14、,处于改革之外,改革总是由行政部门号召;应付上级现象突出。 教学管理中教学与科研关系没有理顺重研究轻教学现象普遍。高校评价教师绩效,也多侧重研究成果(什么级别和多少课题、经费、著作、文章等),教学被置于次要地位和不利地位。中国出现了全民搞科研的现象。不管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不管高等学校还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有成果,都要搞研究。但实际上科研水平不能再低。按照美国标准衡量,中国大学中,真正称得上研究型的大学,可以说没有几所。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在世界研究型大学中处于300之外,清华大学处于400之外,复旦、南京大学等处于500之外。,教学管理中重数量管理轻质量管理,重结果管理轻过程管

15、理、重划一管理轻个性管理过于强调数量,把高校活生生的教学活动、千差万别的人的活动,变成一堆无生命力的数字符号。如:学校多大规模、多少重点学科、多少教授博导、多少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多少重点实验室、多少门精品课程、多少科研经费、多少荐国家级课题或奖励、多少SCI论文在这里,数量变成了质量。只要有了这些数目字,质量就得到了证明。管理政策划一化、方便化,缺乏柔性化和人性化。所有的思维都千篇一律,所有的做法千篇一律,所有的经验千篇一律。光明日报做过中国100位大学校长办学观调查,结果发现,大家的语言、表达全部一样,与政府口径高度符合。但在美国,这个大学不知道另外大学,这是常事。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办出特色

16、。,教学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本位。什么是管理者本位?就是方便少数管理者,而将不方便留给被管理者。比如,我们高校的课程安排、我们的政策安排,很少能够从教师方便、学生方便出发,不少政策一出台,往往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麻烦,甚至是折腾师生。比如,大学学术评价、无穷尽地填各种表格、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手册、道德表现手册等。学校疲于管理、师生疲于应付。 5.学风、校风问题较突出 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学习量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与欧美国家比)。比如:逃课现象严重、学习知识量少、考试与作业抄袭、生活放纵等。 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应付教学;学术风气不正,假论文、剽窃他人成果等。 高校功利心过强,过分重视眼前利益

17、,忽视长远发展和质量建设。,三、思考与对策,1.继续强化质量意识,树立多样化全面化质量观 “质量”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高不高?怎么判断?有的人说,我国本科教育质量高,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只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差些。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前一阶段,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先生对我国基础教育泼了一盆冷水,让国人好好反省一次。 我们要继续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我们仍然习惯于用政治的眼光看教育教学、后来又用经济的眼光看教育教学,没有将大学回归学术本身,所以才出现不重视教育教学、不尊重学术、制假贬假等现象。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一百年了,但高等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学,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要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多样化质量观,就是不强求一律,不机械划一,强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多样化的质量观,不是不要质量,不是各行其是,也不是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找借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