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发散风寒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552566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发散风寒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8发散风寒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8发散风寒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8发散风寒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8发散风寒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发散风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发散风寒(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解表药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注意事项、配伍应用 2掌握解表药的分类,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 3掌握重点药物的功效、应用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第八章 解表药概述 一、何谓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解表药为什么能解表? 解表药多具辛味,且入肺与膀胱经。辛味主散、轻扬升浮,发散外邪。,肺(主皮毛) 解表药味辛主散 入 偏行肌表膀胱(太阳经主表) 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达到治愈表证。 本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服药,促使病人发汗或微发汗,而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三、功效:发散表邪为主(风寒、

2、风热) 兼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缓和疼痛(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四、适应范围: 1、外感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 2、水肿初起兼有表证,或腰以上肿当发汗者。 3、疮疹初期兼有表证,以及其它疾病兼有表证需要发汗者。 4、麻疹未透或需要透发汗出者。 5、外感兼有咳喘者。 6、外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剧烈者或风湿痹痛。,五、注意事项 1、因时治宜 温暖季节容易出汗,用量宜小。(春夏气候温暖,肌腠松弛,易出汗) 寒冷季节,不易出汗,用量可稍大。(冬秋气候寒冷,肌腠致密,不易出汗) 2、因人治宜 凡老、弱、婴、幼、孕妇或产妇、气虚者,用量宜轻,必要时配合其它滋阴、助阳、益气药。

3、 3、不宜过量,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4、素体阳虚、阴虚、自汗、盗汗、吐泻、失血、久患疮疡、淋证慎用;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者,禁用解表药。5、解表药具辛散之性(味辛、芳香),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6、汤药宜热服,盖被以助发汗。 7、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的不同,分别选择相应的解表药,根据兼证和体质选用适宜药配伍。,六、解表药的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 辛温发散风寒用以风寒表证 症见:发热轻、恶寒重、口不渴、脉浮紧。(冬秋多用) 2、辛凉解表药(又称疏散风热药) 辛凉疏散风热用以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数(春夏季多用),七配伍应用 1阴虚血虚而兼有表证

4、者配伍玉竹、麦冬、熟地黄等滋阴养血药。 2阳虚、气虚而兼表证者配伍附子、人参、黄芪助阳益气解表。 3风寒感冒而兼气郁不舒者配伍木香、陈皮理气解表。 风热表证而兼热毒壅盛或温病初起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野菊花等疏表解毒。 4风寒夹湿或痹证初起配伍羌活、防风、独活等祛风湿药。 5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内外和邪配伍半夏、细辛、干姜等温肺化饮药。,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定义: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用于风寒表证的药物。 性能特点: 性味: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 功效:发散风寒,发汗力强。 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重点药物:

5、麻黄、桂枝、紫苏、防风、白芷。 熟悉药物:荆芥、香薷、生姜、羌活、藁本、细辛、 辛夷等,麻黄,草麻黄,药材麻黄 (草麻黄),药材麻黄 (中麻黄),药材麻黄 (木贼麻黄),麻黄本经 命名:以色味命名,麻言其味,黄言其色,本品味麻色黄,故名。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茎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 采集炮制:立秋之霜降(9-11月)之间采收,割取去根、节,煮沸去沫,阴干切段。,性味:辛,微苦、温。归经:肺、膀胱。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分析: 味辛发散 肺(肺主皮毛)发散风寒 入 性温胜寒 膀胱(太阳经主表) 故可达肌表,开腠理,

6、透毛窍发汗解表。 辛散苦泄 散肺寒入肺经 肺寒去,肺气宣 温通宣畅 降肺气 喘自平宣肺平喘入膀胱经则温化膀胱助气化辛温 利水消肿 入肺经上开肺气通调水道,应用: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病因病理:风寒外袭、腠理闭塞。 麻黄开腠理,散风寒,发汗而解表,为辛温解表峻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头痛身痛,咳喘等。,2、咳嗽气喘(属实证) 病因病理:风寒外束,肺气壅遏。 麻黄外能发散风寒以解表,内能开宣肺气以平喘,故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外感咳喘(实喘)。 如表证已解,仍有咳喘者,麻黄可改为炙麻黄。 外感咳喘常与杏

7、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宣肺平喘作用,如三拗汤。 寒饮内停常与干姜、细辛、半夏配伍以达温肺散寒作用,如小青龙汤。 肺热咳喘常与杏仁、石膏配伍,取其清宣肺热而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3、风水水肿(水肿而兼有表证者) 病因病理: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水相搏。 麻黄上开肺气、下输膀胱、发散风寒、利水消肿。用于急性水肿,兼有表证或上半身水肿明显或头面、四肢水肿等。 本品既能发汗以散风寒,又能温膀胱而利水,临床常用越婢加术汤治疗。 此外,还可用于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生用:辛散作用强-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用于风寒表证、风水浮肿。 蜜炙:缓其开泄之性,辛散作用减弱,有润肺作用-宣肺平喘,用以肺气壅塞,咳嗽

8、,气喘。 捣绒:发汗力较生用麻黄次之(防发汗太过可用此)。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忌用。,按语: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因其辛温宣散,轻扬升发,善开宣肺气、疏腠理、透毛窍以发汗解表;宣肺气主肃降而止咳平喘,调水道,温膀胱而利水消肿。故可治风寒表实无汗症;咳嗽气喘、水肿而有表证者。,桂枝,肉 桂,药材桂枝,桂枝别录 命名:药用肉桂树的嫩枝,故名。 来源: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 采集炮制:春季剪下嫩枝,用水稍浸泡,闷至透,凉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性味:辛甘温 归经:心、肺、膀胱

9、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分析: 辛主散 肺入 走肌表,发汗解表 温胜寒 膀胱 甘主补 入心经走血脉而温通经脉甘温助阳 温能通 入膀胱而助阳化气以行水故达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应用: 1、风寒感冒(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或无汗均可应用)。 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增强发汗之力。方如麻黄汤。 治风寒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方如桂枝汤。,2、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 病因病理:风寒袭表、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桂枝辛散温通,能散风寒、通经脉,其痛自止。故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 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10、,3、痰饮证、蓄水证 见:痰饮内停、目眩心悸、胸脘痞满、气短而促。 桂枝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常与白术、茯苓配伍,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 如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 4、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动悸、脉结代 桂枝能温通胸中阳气(温心阳、通心脉、止悸动),5、寒凝经闭腹痛 病因病理:寒凝血滞、经脉受阻、血行不畅。 桂枝入心经走血脉,温化寒凝,通经活血,故可用以寒凝经闭腹痛。临床上常配合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治疗月经错后或经闭,或行经腹痛。方如温经汤。 桂枝亦属一味调经药,可用以宫冷不孕,常与吴茱萸、川芎、生

11、姜同用。,生用发汗解表炒用温经通阳蜜炙温中补虚(胃虚寒痛,常与芍药、甘草、饴糖同用)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按语: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桂枝的发汗作用较麻黄为弱。麻黄是宣发卫气、开腠发汗而散寒邪;桂枝是透达营气而散风邪,故治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桂枝能助阳化气以行水而治痰饮证、蓄水证;能温胸阳、暖营血、化寒凝而治寒凝经闭,少腹作痛及胸痹、胸痛等症。,鉴别比较: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常相须为治风寒表证。 桂枝 麻黄:辛开苦泄,以宣散

12、为主;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证为主,且可宣肺平喘治咳喘,利水消肿治风水水肿。桂枝:辛甘温煦,以温通为用。发汗力弱,治风寒表虚有汗为主,且温经通阳,治经寒腹痛、闭经及胸痹、心悸、痰饮等。,紫苏,紫 苏,药材紫苏叶,紫苏别录 命名:根据功能和颜色命名。紫言其色,苏言其功,故名。 古时把“苏”写成“蘇”有舒畅、疏散之意。本品疏畅气机、发汗解表,故言“苏”,又因色紫而名紫苏。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入药。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 采集炮制:夏秋季采收(7-9月)干燥,切段。,性味:辛温(芳香)。 归经:肺、脾。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单用其叶名苏叶,质轻性浮,偏于发汗解表

13、单用其梗名苏梗,走里行气,偏于行气宽中,和胃止呕 单用其子名苏子,质重下气,功能降气化痰定喘。,分析: 味辛发散入肺经走肌表-散肌表风寒-发表散寒 性温胜寒 香温化湿入脾经走中焦-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味辛行气 李时珍曰:“脾爱暖而喜香温也。”紫苏香温正为脾之所喜。,应用: 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不舒 病因病理:风寒犯肺、肺气不宣。 紫苏辛温,芳香入肺、脾两经,外散风寒以治风寒感冒,又能理气宽中,化湿醒脾。外寒去表证解,内湿除则胸闷止。故适用于风寒表证兼气滞,见胸闷不食,恶心呕吐等或咳嗽痰多,紫苏为首选药。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及妊娠呕吐 病因病理:寒湿伤中,脾阳被困,运化失职,浊气不降,胃

14、气上逆。,紫苏芳香化湿,味辛行气,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寒湿祛则脾阳振,气机畅则呕满除。常与藿香、陈皮、半夏等配伍。偏寒者-配藿香、砂仁偏热者-配黄连、竹茹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胸闷呕吐,胎动不安 紫苏有行气安胎的作用。妊娠恶阻或中焦气滞,导致呕恶不食,影响胎气不安。紫苏辛温芳香能疏气滞、止呕吐而进食,胎元得养而自安。常配伍砂仁、木香、陈皮等理气安胎药,以和中止呕安胎。,3、用于进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可用于本品大量单用,或配生姜、大蒜煎服。 以苏叶为好,如民间验方:苏叶水煎服,解鱼蟹毒。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防风本经,防风,药材防风,防风本经 命名:根据

15、其功能而命名。能防范风邪,因通治一切风证。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入药。 产地:主产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炮制:春秋季采挖,除去芦头上棕毛,晒干润透、切片。,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膀胱、肝、脾。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分析: 辛微温主散入膀胱(太阳经主表)外散在表风邪而祛风解表肝(主筋脉) 辛温入 内散肌肉、筋脉风湿之邪脾(主肌肉) 风湿去,筋脉痛,气血行 痛自止胜湿止痛 辛主祛风-入肝经-祛肝经风邪-祛风止痉 性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烈,称“风药中之润剂”。,应用: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应用。 防风具有祛风解表之功,故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 外感风寒,头痛、身痛,常与荆芥相须为用。如荆防败毒散。 外感风热,目赤、咽痛,可配荆芥、薄荷、连翘、桔梗同用。 风疹、皮肤瘙痒,常与荆芥、牛蒡子、白蒺藜同用。 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常与羌活、藁本同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