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第三章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539632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概论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地球概论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地球概论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地球概论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地球概论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概论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概论第三章(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第六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及证明 傅科摆 特征:摆长,锤重,持续时间长 偏转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转速度:因纬度而异, d/dt15sin/时,傅科摆的特点是绳长、锤重,使摆动能持续较长时间,并在沙盘上留下摆动的轨迹。,图 3-1 傅科摆示意图,图 3-2 傅科摆偏转速度,图 3-3 在两极,傅科摆偏转最快(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在赤道,偏转速度为零。,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一、 地轴和极移,极移是地极的移动,不涉及天极在天球上位置的变化;进动造成天极的移动,不涉及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的变化,图3-4 极移与进动的比较,二、 地轴进动 地轴的一种圆锥运动 圆锥轴垂直

2、于轨道平面,指向黄极; 圆锥半径23(黄赤交角); 方向向西(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 速度每年50; 周期25 800年。,图 3-5 左:陀螺的进动(向东) 右:地球的进动(向西),地轴进动的原因 地球形状; 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图 3-6 力矩 M1M2,合力矩使地轴趋近黄轴,地轴进动的表现 天极周期性运动; 北极星变迁; 赤道面(和天赤道)的系统的变化; 二分点沿黄道西移(交点退行) ;,使回归年小于恒星年(我国古称“岁差”)太阳巡天一周,有别于季节上的一周岁,差值为20 ; 春分点西移: 赤道坐标系中:恒星赤经和赤纬都缓慢而持续变化; 黄道坐标系中:春分点沿黄道西移,恒星黄经

3、持续变化,黄纬不变。,三、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时间,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有细微差别),23小时56 分 恒星日是同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相联系的;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00 分 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50 分 太阳日和太阴日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速度,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自转360,在一个太阳日内,地球公转59,自转36059。这59的差值是地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阳日比恒星日约长4分。,图 3-9(A)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在一个恒星日内,地球自转360,在一个太阴日内,月球公转3138,地球

4、自转37338,这1338的差值是月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54分。,图3-9(B) 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四、 真(视)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视太阳日长度的季节变化 太阳每日赤经差 真(视)太阳日:太阳日不同于恒星日,在于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作为时间单位);,太阳周年运动向东,赤经逐日递增,中天时刻逐减推迟,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间隔增长, 因而太阳日大于恒星日 ; 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异,视太阳长 度有季节变化。,太阳每日赤经差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赤交角 同样的黄经差造成不同的赤经差;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有共同原点(春分点),因基圈不同,

5、黄经不同于赤经; 冬夏二至(黄赤二道平行)赤经差最大,视太阳日最长; 春秋二分(二道交角最大)赤经差最小,视太阳日最短。,赤经差变化的次要原因是椭圆轨道 造成太阳每日黄经差本身的变化;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不等; 近日点变化最快,视太阳日较长 ; 远日点变化最慢,视太阳日较短。,真太阳日长度受到黄赤交角和椭圆轨道两个因素的作用和干扰 真太阳日长度变化:二至最长,二分最短; 冬至略长于夏至(最长的视太阳日在冬至后) ; 秋分短于春分(最短的视太阳日在秋分前)。,地球自转速度演示,五、 地球自转速度 角速度:15/h 线速度: V02R/T=465m/s V V0 cos V0为赤道上

6、的线速度 V为纬度上的线速度 T/s为地球自转周期 R/m为赤道半径,地球自转的后果,一、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恒星周日运动的路线(周日圈),即各自所在的赤纬圈,都以南北天极为不动的中心 天和地的关系,犹如球面和球心的关系,周日运动的方向应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恒星周日运动的周期和速度,如实反映了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它的角速度,二、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恒显星、恒显区和恒显圈 恒显星:在北半球看来,天北极周围恒星永不落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的恒星; 恒隐星:天南极周围恒星永不升起南方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下的恒星; 出没星:介于上述两部分星区之间的恒星,有东升西落,这部分周日圈

7、与地平圈相交的恒星;,图3-14 不同纬度的天球周日运动,(左):在北极,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而无出没星;周日圈平行于地平圈。(中):在赤道,只有出没星,而无恒显星和恒隐星;周日圈垂直于地平圈。(右):在北半球某纬度,南北天极周围有恒显星和恒隐星,天赤道南北是出没星。北天恒星在地平以上的时间较长,南天恒星反之。周日圈倾斜与地平圈,倾角为当地余纬(90-)。,恒显星区:恒显星在天球上的赤纬范围; 恒显圈:恒显星区的界线,即在北点与地平圈相切的赤纬圈。 纬度越高,恒显(隐)星区愈大,出没星区愈小: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小; 纬度越低,恒显(隐)区愈小,出没区愈大: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大。 恒显(隐)

8、圈的仰(俯)极距= 出没星区宽度=2(90 周日圈与地平交角=90,三、 水平运动偏转 偏转方向: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 F Vmsin 科里奥利力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 影响地球大气环流,对形成行星风带、天气系统和洋流有重要作用,第七节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一、 恒星周年视差 恒星年视差 地球轨道位置对恒星视位置的影响; 当日地连线垂直星地连线时,视差位移达最大值(每年二次),为该恒星年视差大小;,恒星愈远,其年视差愈小(比邻星年视差为0.76 ) ; 恒星年视差的角秒值,与恒星距离的秒差距互为倒数:D,二、 光行差 光行差是地球轨道速度对于光速的影响

9、。地球向某一恒星接近,在相互关系上,也可以看作该恒星向地球接近 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来,来自恒星的光线,既以每秒300 000千米的速率投向地球,同时,又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作平行于轨道面的运动。这样,地球上所看到的星光的视方向,实际上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方向,因而不同于星光的真方向。视方向与真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这就是恒星的光行差位移,雨中奔跑的行人,跑得愈快,雨伞愈应向前方倾斜。与此类似的,地球的轨道速度: = 30 km/s 星光光速: V = 300 000 km/s 则: tan = 30/300 000 = 0.0001 = 20.47 这个角度为光行差常数。,图3-18 光行差

10、与雨行差示意图,图3-19 光行差椭圆,地球公转以一年为周期,恒星视位置绕转其真位置也以一年为周期,恒星视位置的绕转路线,被叫做光行差轨道,其形状则因恒星的黄纬而不同。在南北黄极,光行差轨道是半径为20“ 的椭圆 (与地球轨道形状相同)。在黄道上,变成长度为20“ 2的一段直线。在其他黄纬,光行差轨道都是半长轴为20的椭圆:愈近黄极,椭圆扁率愈小;愈近黄道,椭圆扁率愈大。,年视差和光行差比较 黄纬愈高,年视差椭圆的偏心率愈小; 恒星年视差沿轨道半径方向偏离其平均位置; 恒星光行差则沿轨道切线方向偏离其真位置。 多普勒效应 地球轨道速度对星光频率的影响。,图3-21 地球与地球共转轨道面的交角,

11、6634,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一、 地球轨道 轨道形状:椭圆 轨道半长轴(a):149 600 000km; 轨道半短轴(b):149 580 000km; 半焦距(c):2 500 000km; 周长(l):940 000 000km; 偏心率(e):0.016; 扁 率 (f):7 000。,太阳在轨道中的位置:两焦点之一 近日点(地球一月初经过) : 147 100 000km; 远日点(地球七月初经过) : 152 100 000km。,图3-22 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图3-23 地球的轨道面,二、 黄赤交角,三、 地球公转周期 恒星年:以恒星为参考点,无明显自行,365.256 4日

12、 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每年西移50 ,小于恒星年,365.242 2日 近点年:以近日点为参考点,每年东移11 ,大于恒星年,365.259 6日 交点年:以黄白交点为参考点,每年西移20 ,小于恒星年, 346.620 0日,四、 地球公转速度 角速度:平均每日59(因距离而变化) 线速度:平均每秒30km(因距离而变化) 面速度:不变(开普勒第二定律),一、 恒星周年视差 二、 太阳周年运动 二十四气 十二宫 二分点、二至点,地球公转后果,三、 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会合周期: 设E、P分别表示地球和行星的周期,S为会合周期。便有: 360S = 360 + 3- 360S = 3-

13、 代入(1),消去 ,整理后,得: 1/S= 1/ P - 1/E 同理,地外行星则有: 1/S= 1/ E - 1/P,周期相差愈大,会合周期愈短;反之,则愈长。 行星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 地内行星:上合、下合和东西大距; 地外行星:合日、冲日和东西方照。 行星的逆行: 地内行星在下合前后逆行; 地外行星在冲日前后逆行。,行星相对于恒星的运动。通常行星在恒星间自西向东运行,叫顺行。当行星在其轨道上接近地球时,即下合前后的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的地外行星,在天球上转变为向西运行,叫逆行;经短暂时间后又恢复顺行。,图3-29 行星的逆行,图3-30 恒星月与朔望月的比较,四、 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类似于地外行星 同月相变化相联系 朔望(合和冲) 上下弦(东西方照) 始终向东 没有逆行 会合周期(朔望月):1/S = 1/M-1/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