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531195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7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神话评省略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9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十七辑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6 月版 战后“ 国际宪政秩序”的神话 第 309 页 第 319 页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的神话 评大战胜利之后: 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徐崇利目 次一 、 引言二 、 伊肯伯里“国际宪政秩序论”的基本内容三 、 伊肯伯里“国际宪政秩序论”的难以自证四 、 结论一 、 引言大战胜利之后: 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是美国著名战略学者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翰 伊肯伯里的代表作。伊肯伯里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美国外交季刊的政治 、 法律专栏特约评论员。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福山称伊肯伯里为“美

2、国徐崇利, 1966 年生,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电子邮件: clxuxmu. 。本文为作者 承担的 国家社科 基金项 目国 际关系 理论与 国际 法原理 研究( 05CFX02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310 自由国际主义的桂冠诗人, 是同时代最富天才的国际关系学者” 。大战胜利之后一书 2001 年出版后 ,被誉为是自布尔的无政府社会: 世界政治秩序问世以来最重要的有关国际秩序的著作 ,当年即被美国政治学学会评为国际关系史及政治学最佳图书,并获杰维斯 施罗德奖。在大战胜利之后中,伊肯伯里探究了大战之后国际秩序建构和存续的机理, 从理论到实证 ,从历史到现实 ,论证了美国主导下西

3、方国家之间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一种宪政秩序的基本观点。从法律人的角度来看, 一种国际秩序一旦被罩以“宪政”的光环 ,那么对这种国际秩序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便失去了正当性的基础, 这种国际秩序的长存性将不证自明。毋庸讳言 ,二战之后 ,建立在美国“制度霸权”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乃宪政逻辑作用的结果。在大战胜利之后中 ,伊肯伯里“国际宪政秩序论”的难以自证,使得其对战后西方国际秩序的“宪政”定位终归是一种神话。二 、 伊肯伯里“国际宪政秩序论”的基本内容国际秩序的建立一般发生在剧烈变动的历史关节点上, 典型地是在大战之后 ,旧的秩序被摧毁,胜出的霸权国( 主导国)

4、 会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秩序。伊肯伯里认为, 此时 ,霸权国可能有三种战略选择: 一是“支配”( dominate) 。霸权国运用占主导地位的权力优势 ,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利益分配 ,具体表现为: 霸权国严惩战败国,向战败国索取高额赔偿; 以及在国际关系恃强凌弱; 等等 。在这种战略下建立起来的是“权力霸权秩序” 。二是“抛弃”( abandon) 。霸权国采取孤立主义的战略, 不承担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责任 。对其他国家来说 ,面对的是霸权国的不做承诺 、 不确定性和无法预测,由此,可能导致它们结盟制衡霸权国 ,从而形成“权力均衡秩序” 。三是“转化”( transfer) 或“制度化”

5、( institutionalize) 。霸权国将自己战后的厦门大学法律评论总第十七辑以上对伊肯伯里及其代表作的评价, 详见 美 约翰 伊肯伯里著: 大战胜利 之后: 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的重建 , 门洪华译, 译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6 9 页。311 权力优势转化为符合自己利益的 、 相互可接受的一种持久的、互惠的和合法的秩序 ,以有拘束力的国际制度限制自己权力的运用 ,同时也将其他国家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所形成的是一种“国际宪政秩序” 。( 见下表)国际秩序类型权力霸权秩序权力均衡秩序国际宪政秩序组织原则等级制无政府状态法治对霸权国的约束无制衡联盟有拘束力的国

6、际制度稳定的缘由霸权国的优势地位权力均衡对权力回报的限制伊肯伯里主张 ,二战之后,美国主导下西方国家建立的正是上述第三种秩序 国际宪政秩序 。这种国际宪政秩序的形成是美国( 霸权国) 与其他西方国家( 弱国) 间进行制度性交易的结果: 美国保证不对其他西方国家采取支配或抛弃的战略, 而是建立相应的国际制度对自己的权力运用加以克制 ,以此换得其他西方国家参与国际宪政秩序的承诺 ,即同意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 ,并留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 。而美国获得的是建立在相互同意之规则和制度基础上的可预测的、持久的和合法的秩序 ,减少对其他西方国家使用强制的必要性 。可见, 在这样的国际宪政秩序中 ,美国对权

7、力的保存得到了其他西方国家的默认; 作为回报 ,美国同意限制自己的行动 ,并开放其国内政治过程 ,以使其他西方国家可以主动地向美国施压 ,诉求自己的利益。简言之 ,通过此类宪政交易,美国同意放弃战后早期的一些收益来换取能使其将来获得稳定回报的规则和制度, 而其他西方国家也提前得到有利的回报并实现了对美国权力行使的限制 。当然,其后, 其他西方国家也得受到规则和制度的拘束 ,被锁定于这些规则和制度 , 即在国际宪政秩序中,制度发挥了两方面的作用: 当霸权国起初还很强大时约束霸权国, 而当服从的国家后来变得强大时约束这些服从的国家。战后西方国际宪政秩序赖以建立的制度包括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政治

8、体系 、 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和关贸总协定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以及以北大西洋公约为基础的国际军事体系。冷战结束, 前苏联集团解体, 两极均衡秩序消失 。然而 ,在伊肯伯里战后“ 国际宪政秩序”的神话312 看来,西方国家共同建立的国际宪政秩序不但仍在存续, 而且进一步延伸到了全球层面: 一方面将诸多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纳入其内 ,另一方面其制度基础也得到了扩展 ,如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表现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 关贸总协定扩大为世贸组织协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出现等 。晚近 ,随着中国的迅猛崛起 ,战后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命运 ,引起

9、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伊肯伯里运用其“国际宪政秩序”理论 ,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 统合西方国家形成的既存国际秩序具有开放性,“容易加入 ,却难以被推翻” ; 只要现行西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制度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21 世纪, 在中美之间的实力对决中,中国也许会占上风, 但中国在与西方国际秩序的较量中 , 西方国家将胜出 。三 、 伊肯伯里“国际宪政秩序论”的难以自证无可否认 ,战后西方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密集的国际制度网络基础之上的,但制度化的国际秩序未必就到达了宪政秩序的层级。依照伊肯伯里的归纳 ,宪政秩序的本质特征有三: 第一, 各国相互同意和接受有关秩序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并视之为“

10、适当的”和“正确的” , 即具有合法性。第二, 建立限制权力运用的规则和制度 。按照韦伯的说法, 宪政就是要克服政治的最大困境 把赤裸裸的权力转化为具有合法性的权威。第三 ,规则和制度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宪政秩序一旦建立,宪政斗争极少出现, 政治只会在这些法律和制度的范畴内出现 ,形成“路径依赖”。按照阿克曼的“二元宪政理论” ,绝大多数政治和政府决策属于在给定的宪政限度内的“日常的立法” ,只有在极少情形下 ,才发生意在改变有关基本框架的宪法政治 ,需要采取阻力重重的“更高的立法” 。通观伊肯伯里在大战胜利之后中的论证,厦门大学法律评论总第十七辑详见 G . J. Ikenberry ,

11、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 Foreign Af fairs, Vol. 87, January/ February, 2008, pp. 2337; 美 约翰 伊肯伯里: 中国的崛起: 权力、制度与西方秩序 , 载朱峰、 美 罗伯特 罗斯主编: 中国崛起: 理论与政策的视角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137 163页。313 他主张美国主导下西方国家之间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一种宪政秩序, 只触及以上宪政秩序构成三要素的表面 。实际上 ,伊肯伯里对战后

12、西方国际宪政秩序构建和存续逻辑的分析与他自己提出的上述认定宪政秩序三要素的本质并不相符, 存在着无法自证的问题。首先,从各国相互同意和接受有关秩序的原则和规则之要素分析。对国际宪政秩序的判定 ,不能只简单地看其是否建立在各国对有关原则和规则相互同意和接受的基础之上 ,而是需要进一步考察这些原则和规则是如何被各国共享或为何被各国共享的 ; 亦即 ,国际制度被各国“内化”的程度和模式是不同的, 主要有外力强制、 利益估算和信念等三种。如果各国只是受外力强制所致或基于利益估算( 国家自我利益的驱使) 的结果而接受有关原则和规则, 那么 ,国际制度被内化的程度仍属有限 ,难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固的国际宪

13、政秩序。只有国际制度的内化程度达到信念的层级, 各国乃以“适当性的逻辑”接受有关原则和规则,出于对制度合法性的认同 ,不因外力强制和利益估算的改变而动摇 ,国际宪政秩序方才得以确立 。按照伊肯伯里的分析, 战后国际宪政秩序的创制是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进行制度性交易的结果。既然是“交易” , 必然建立在双方利益估算的基础之上 ,具言之: 一方面 ,美国之所以愿意以制度约束自己 ,一则可以降低其维持秩序的实施成本, 也就是说 , 通过制度影响其他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取向 ,比运用强制和利诱手段影响它们的行为 ,要有效得多 ; 二则制度化的国际秩序可以锁定美国权力顶峰过后仍对其有利的安排,可以说 ,建立国

14、际制度是美国对未来的一种投资方式。另一方面 ,其他西方国家愿意接受国际制度的动因则是, 二战之后 ,如果没有制度性安排,仅凭实力, 美国将占据更大的优势。此其一 。其二, 如果没有制度性介入 ,美国可能会对其他西方国家采取支配或抛弃的战略。在大战胜利之后中, 伊肯伯里没有任何有关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接受国际秩序乃基于信念( 对国际制度合法性的认同) 的论证, 只有通过制度性交易建立战后西方国际秩序所作的利益分析 。也许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二战刚刚胜利之时相信建立的国际制度对各方均为有利 ,然而 ,实际上,战后“ 国际宪政秩序”的神话314 根本不可能存在可长久地满足各个国家利益的国际制度 。这样

15、一种追求国家间利益和谐的幻想是不可能支持战后的国际秩序乃一种宪政秩序的结论 。其次,从限制权力运用的规则和制度之要素分析 。较之以往的西方霸权国( 如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英国) ,战后美国的权力运用的确受到了更大的约束 。然则 ,如下所述 ,这方面的根本性制约主要来自各国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如主权、领土完整 、 不干涉内政、 禁止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以及约定必须信守等原则 。在此之外 ,战后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通过交易形成的具体国际制度并未长久地显现出对美国权力实行进一步限制的效用 。在大战胜利之后中, 对于霸权与国际制度之间的关系, 伊肯伯里提出了“权力克制”( p

16、ower constraint) 和“权力保存”( power conservation) 两个核心概念。二战始胜之际, 美国占有绝对的权力优势 ,其他西方国家与美国的权力极不对称。以该时点的权力对比状况衡量, 战后创制的国际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的霸权, 即对美国实行了“权力克制”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美国权力的高峰过后, 与其他西方国家相对优势趋于缩小,当初国际制度锁定的美国权力与此时国际权力分配状况的比对变得相称,乃至有可能使美国获得更大的权力, 表现为国际制度对美国起到了“权力保存”的长期效用。实际上,按照伊肯伯里的理解 ,在战后的宪政性交易中 ,对于美国来说, 愿意以牺牲今天的一些收益( “权利克制”) 来换取明天更大的收益( “权力保存”) ; 相反,对急需进行战后重建的弱小国家而言, 以现在失去的更多来换取今后得到的更多, 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