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层解剖学-1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531173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5.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断层解剖学-1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人体断层解剖学-1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人体断层解剖学-1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人体断层解剖学-1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人体断层解剖学-1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断层解剖学-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断层解剖学-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断层解剖学 Human sectional anatomy,南京大学医学院 人体解剖教研室 朱亚文,头部横断层解剖的参考平面,Frankfort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 FHP),在颅骨上是外耳门上缘点(Po)和眶下缘(or)组成的平面。在活体上相当于人站立时,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的颅骨的位置。此平面常用于颅骨和头面部的测量,为国际人类学家采用的统一的标准平面,故又称人类学平面。,Reid 基线(reid Basic Line, 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又称人类学基线。头颈部水平断面的参考平面为Reid基线平面。,眦耳线(canth

2、omeatal line CML)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脑颅断层扫描多以次线为基线。,经半卵圆中心的 横断层解剖及CT、MRI,此断面经胼胝体上方,可见大脑半球的髓质形 成半卵圆中心,此处大脑半球的髓质成自三种纤维: 1、投射纤维 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2、联络纤维 连接本侧半球各皮质,人脑的联络纤维极为发达,与投射纤维和联合纤维相比,其数量最大; 3、联合纤维 联合左、右大脑皮质的相应皮质区。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和穹隆联合。,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为有髓纤维,故在MRI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CT图像上为低密

3、度。脑内的脱髓鞘病变如多发性硬化、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以及脑结节硬化症等,常于该区出现单发或多发病灶。,大脑白质的髓型更加容易辨认,脑叶、脑 沟、脑回的情况大致如此:大脑半球内 侧面由前向后为额内侧回、扣带沟、扣 带回、顶下沟、楔前叶、顶枕沟和楔叶。 大脑半球外侧面由前向后为额上回、额 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缘上回、角回和枕叶,1、上矢状窦 2、帽状腱膜 3、额中回 4、额下回 5、中央前回 6、半卵圆中心 7、中央后回 8、顶骨 9、缘上回 10、顶下小叶 11、顶内沟 12、枕叶 13、枕骨 14、人字缝 15、顶枕沟 16、大脑镰 17、扣带回 18、中央沟 19、中央前沟

4、 20、冠状缝 21、额下沟 22、额骨,1、上矢状窦前部 2、额上回 3、额上沟 4、额中回 5、冠状缝 6、硬脑膜 7、中央前沟 8、扣带回 9、辐射冠 10、楔前叶 11、顶枕沟 12、楔叶 13、顶骨 14、上矢状窦后部,15、矢状缝 16、板障静脉 17、角回 18、缘上回 19、中央后沟 20、中央后回 21、中央沟 22、中央前回 23、中央前沟 24、扣带回 25、大脑镰 26、大脑纵裂池 27、额骨,经松果体的横断层 解剖及CT、MRI,壳和尾状核头靠近,形似振翼,苍白球居其内侧,背侧丘脑为大块灰质核团,其内可见内髓板。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可见前肢、膝和后肢。

5、在CT图像上,基底核和内囊清晰可辨。第三脑室后方为缰三角和松果体。在CT图像上,松果体常因钙化呈一小亮点。,松果体、缰和周围血管构成松果体区,该区后壁是胼胝体压部、小脑幕及小脑蚓等,松果体部的手术,须注意这些结构。第三脑室居两侧背侧丘脑之间,其后方为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池。脑叶、脑沟和脑回大致同上一层面,在颞叶,可见皱折的海马皮质被海马旁回所掩盖。,1、大脑前动脉 2、额中回 3、胼胝体膝 4、侧脑室前角 5、尾状核头 6、中央后回 7、苍白球 8、缘上回 9、背侧丘脑 10、尾状核尾 11、侧脑室后角 12、角回 13、小脑幕 14、小脑蚓 15、枕骨,16、窦汇 17、枕叶

6、18、枕额肌枕腹 19、侧副沟 20、大脑内静脉 21、松果体 22、内囊后肢 23、穹隆 24、内囊膝 25、外侧沟 26、内囊前肢 27、额骨 28、额上沟 29、扣带回,1、枕额肌 2、扣带回 3、大脑前动脉 4、颞肌 5、最外囊 6、颞极 7、大脑中动脉 8、岛叶 9、屏状核 10、背侧丘脑 11、外侧膝状体 12、内侧膝状体 13、海马 14、侧脑室下角 15、海马旁回 16、小脑上池 17、颞下回 18、枕颞内侧回 19、枕颞沟 20、枕颞外侧回 21、直窦,22、大脑镰 23、横窦 24、舌回 25、小脑镰 26、小脑蚓 27、四叠体池 28、上丘 29、颞中回 30、第三脑室

7、31、颞上回 32、颞横回 33、穹隆 34、大脑外侧窝池 35、前连合 36、壳 37、内囊前肢 38、额下回 39、尾状核 40、额中回 41、额上回 42、额窦,经鞍上池的横断层 解剖及CT、MRI,鞍上池位于鞍上方,由大脑纵裂池、外侧窝池、交叉池、脚间池、环池和桥池组成。因制作标本所依据的基线不同和个体差异,鞍上池的形态可表现为六角形、五角形和四角形等不同形态。本例标本表现为六角形,前方有大脑纵裂池,前外侧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有环池,后方为脚间池。,鞍上池内可见第三脑室漏斗隐窝,隐窝的两侧壁为下丘脑和视束,后方有左、右乳头体。鞍上池的前方为额叶,后方可见中脑大脑脚,两侧毗邻钩。鞍上池

8、前方为左、右半球额叶断面,两侧为颞叶的断面,两者之间隔以外侧裂;后方为中脑、小脑幕分隔颞叶和小脑,在其后外侧与横窦相连。大脑动脉环镶嵌在鞍上池的周边。,额骨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颞肌 蝶骨大翼 大脑中动脉 视束 颞叶 大脑后动脉 乳突小房 滑车神经与环池 乙状窦 小脑半球 枕动、静脉 枕骨 半头棘肌 小脑蚓 中脑水管 小脑幕 小脑上动脉 中脑 动眼神经与脚间池 钩 大脑外侧窝池 大脑纵裂池 大脑前动脉 额上沟,1、额骨 2、直回 3、大脑前动脉 4、大脑纵裂池 5、额骨眶板 6、眶回 7、蝶骨大翼 8、大脑外侧窝池 9、视交叉 10、颈内动脉 11、颞叶 12、漏斗 13、后交通动脉 14

9、、桥池 15、侧副沟和内侧枕颞回 16、三叉神经 17、颞骨乳突部 18、乙状窦 19、人字缝 20、小脑半球 21、齿状核 22、头夹肌,23、第四脑室 24、蚓垂 25、头后小直肌 26、头半棘肌 27、小脑镰 28、枕骨 29、蚓锥体 30、头后大直肌 31、颈深静脉 32、脑桥 33、乳突小房 34、颞骨岩部 35、小脑幕 36、基底动脉 37、动眼神经 38、侧脑室下角 39、杏仁体 40、沟 41、嗅束 42、颞肌 43、眶沟 44、嗅束沟 45、大脑镰,1、额骨 2、额窦 3、眼球 4、泪腺 5、上直肌 6、直回 7、蝶骨大翼 8、眶回 9、大脑中动脉 10、视束 11、侧脑室下

10、角 12、第三脑室 13、环池 14、红核 15、环池 16、中脑水管 17、颞下回 18、四叠体池 19、乙状窦 20、小脑蚓 21、小脑半球 22、人字缝 23、横窦,24、窦汇 25、横窦 26、枕骨 27、枕内隆突 28、枕颞外侧回 29、枕颞内侧回 30、小脑幕 31、下丘 32、海马旁回 33、颞中回 34、黑质 35、脚间池 36、顶骨 37、海马 38、大脑脚底 39、大脑外侧窝池 40、颞上回 41、颞肌 42、颞极 43、视神经 44、眶脂体 45、枕额肌,经垂体的横断层解剖 及CT、MRI,垂位于断面的中心,其前方可见蝶窦;前外侧视神经正在穿行视神经管,眼神经位于外侧裂内

11、;后方可见垂体柄和鞍背;两侧为海绵窦。于海绵窦侧壁内有颈内动脉前行,后外侧壁内三叉神经节出现,大致呈半月形。,整个断面的前份有两侧的眶腔及中间的颅前窝组成,额叶的下份居颅前窝内,被嗅束沟区分为外侧的眶回和内侧的直回。蝶鞍区两侧为颅中窝,内有颞叶前下部。颅后窝占据断面的后份,脑桥和小脑位于其中。,1、额骨 2、额窦 3、上直肌 4、泪腺 5、眼上静脉 6、嗅束 7、视神经 8、颞肌 9、颈内动脉 10、眼神经 11、颞叶 12、三叉神经节 13、乳突小房 14、乙状窦 15、小脑半球 16、第四脑室 17、枕骨 18、枕窦 19、头后大直肌 20、脑桥 21、基底动脉 22、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12、23、鞍背 24、海绵窦 25、垂体柄 26、垂体 27、蝶窦 28、外直肌 29、直回 30、眶回,1、鼻中隔 2、鼻腔 3、上斜肌 4、睑板 5、眼球 6、泪腺 7、眶脂体 8、上直肌 9、总腱环 10、垂体 11、颞肌 12、颈内动脉 13、颞叶 14、海绵窦 15、鞍背 16、基底动脉 17、颧弓 18、颞骨岩部 19、乳突小房 20、乙状窦 21、小脑中脚 22、齿状核 23、小脑半球,24、枕骨 25、枕内隆突 26、小脑镰 27、小脑蚓 28、小结 29、第四脑室 30、小脑幕 31、脑桥被盖 32、颞浅动、静脉 33、脑桥小脑三角池 34、三叉神经根 35、脑桥基底部 36、桥

13、池 37、海绵窦 38、海绵窦外侧壁 39、蝶窦 40、外直肌 41、视神经 42、晶状体 43、结膜囊 44、眼轮匝肌 45、内直肌 46、筛骨迷路,经下颌头的横断层 解剖及CT、MRI,蝶骨体和大翼、颞骨岩部、枕骨基底部共同构成颅底。颞骨岩部内可见乳突小房,内邻颈静脉孔,前内侧份有面神经管,再向内为颈动脉管。蝶骨大翼根部有卵圆孔和棘孔。小脑占据颅后窝,其与脑桥之间有第四脑室。,鼻腔位于面部中份,鼻中隔居正中位,由鼻中隔软骨及犁骨构成,中鼻甲及中鼻道出现。两侧可见鼻泪管及上颌窦。在颌面深部解剖结构中,翼腭窝是很重要的标志,临床上常以病变是否累及此窝作为手术指征和判断预后的依据。它位于上颌骨后

14、壁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翼突之间,状似小三角形,此窝交通广泛,内有翼腭动脉、上颌神经和翼腭神经节等。,1、鼻中隔 2、鼻泪管 3、中鼻甲 4、眶脂体 5、颧弓 6、颞肌 7、翼腭窝 8、翼外肌 9、蝶骨大翼 10、枕骨 11、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12、第四脑室 13、基底动脉与桥池 14、乙状窦 15、颈动脉管 16、卵圆孔和棘孔 17、犁骨 18、翼腭动脉 19、中鼻道 20、上颌窦 21、鼻腔,1、鼻腔 2、中鼻甲 3、眶脂体 4、桥池 5、颞肌 6、翼外肌 7、破裂孔 8、翼突外侧板 9、颧弓 10、左颈内动脉 11、脑膜中动脉 12、关节结节 13、颞下颌关节腔 14、下颌头 1

15、5、基底动脉 16、脑桥 17、延髓 18、乙状窦 19、小脑半球 20、头夹肌,21、枕内隆突 22、头半棘肌 23、枕骨 24、小脑蚓 25、小脑扁桃体 26、第四脑室 27、颞骨岩部 28、乳突小房 29、鼓室 30、颞浅静脉 31、颞浅动脉 32、右颈内动脉 33、颞下回 34、蝶窦 35、颞肌 36、犁骨 37、上颌窦 38、眼球壁 39、鼻中隔,经枢椎体的横断层 解剖及CT、MRI,枢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为椎前间隙,颈椎结核的冷脓肿可由次间隙流入后纵隔。咽缩肌后面覆有颊咽筋膜,其与椎前筋膜之间为咽后间隙,内含有脂肪及淋巴结,该间隙上延伸达颅底,向下止于气管分杈平面,故咽后间隙是口、咽

16、、喉感染蔓延至纵隔的途径。,咽后间隙向两侧通咽外侧间隙。在断面上咽外侧间隙大致呈三角形,其外侧界由翼内肌和腮腺构成;内侧界为咽侧壁,后界为椎前筋膜,上界是颅底,下界达下颌下腺囊(不低于舌骨平面)。,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分此间隙为前、后两部。茎突前间隙较小,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少数淋巴结,其内侧与腭扁桃体毗邻,扁桃体炎症可扩散至此。茎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脉和静脉、颈交感干、第-对脑神经,此部肿块可引起颈动脉鞘的移位和神经压迫症状。翼颌间隙内可见下牙槽神经。,1、牙龈 2、舌横肌 3、颊肌 4、固有口腔 5、下颌支 6、下牙槽神经 7、腭扁桃体 8、颈内静脉 9、迷走神经 10、枢椎和椎前筋膜 11、头下斜肌 12、头半棘肌 13、头夹肌 14、颈交感干 15、胸锁乳突肌 16、颈内动脉 17、下颌后静脉 18、茎突咽肌 19、咬肌 20、翼内肌 21、面动脉、面静脉 22、口腔前庭,1、口腔 2、颊咽筋膜 3、上颌牙根 4、第2颈椎体 5、颈长肌 6、咬肌 7、舌动脉 8、下颌下腺 9、茎突舌肌 10、茎突 11、下颌后静脉 12、颈外静脉 13、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14、胸锁乳突肌 15、颈内动脉 16、头夹肌 17、硬脊膜 18、枢椎棘突 19、项韧带 20、斜方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