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518782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6.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蛲虫旋毛虫及其它线虫(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P.191,蠕形住肠线虫俗称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回盲部,特别是盲肠、升结肠和回肠末端虫体较多,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人为本虫的唯一适宜宿主。蛲虫是唯一一种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的寄生虫。蛲虫病在儿童中感染率非常高,易治难防,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一、生物学分类(Classification),线形动物门 (Phylum Nemathelminthes)线虫纲 (Class Nematoda)尖尾目 (Order Oxyurata)尖尾科 (Family Oxyuridae),二、形态(Morphology),1、成虫

2、(adult) 形状:雄虫呈“6”字形,雌虫线形,尾端尖细 大小:虫体细小,雄虫约2-5mm ,雌虫8-13mm 颜色:乳白色,成虫结构特点:虫体前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咽管末端膨大形成咽管球,2、虫卵(egg)无色透明。呈不对称的椭圆形,形似柿核,一侧扁平,另一侧隆起卵壳厚,卵内含有一蝌蚪期的幼虫,三、生活史(Life cycle),生活史简图:,蜕皮成虫 幼虫 成虫6h,蛲虫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也不需血肺移行,蝌蚪期卵,感染期卵,生活史特点:,1、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方式:异体感染自体感染,经口 (如公用玩具) 吸入(易导致异位寄生),经口 (肛门-手-口途径) 逆行感染(retroin

3、fection),2、寄居阶段:成虫部位:盲肠、升结肠和回肠末端食性:以血液、组织液、肠腔内容物为食习性:雌虫爬出肛门产卵寿命:雌虫寿命约2-4周,一般不超过2个月,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1、雌虫在肛周产卵所致损害引起皮肤瘙痒和继发感染是最常见的损害 2、成虫在肠内寄生所引起的损害虫体附着在肠粘膜可引起局部炎症和消化功能紊乱或慢性炎症,一般不表现明显的症状,蛲虫对人体的损害:,3、异位寄生所引起的损害泌尿生殖系统损害:是由于雌虫在肛周皮肤产卵后爬入泌尿生殖道所引起的,以女性阴道炎和尿道炎较多见,也可以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或膀胱炎等。有时雌

4、虫可以从输卵管伞端爬入腹腔内,引起腹膜炎和腹腔脏器炎症,呼吸系统损害:是由于吸入尘埃中的蛲虫卵或手指挖鼻孔时带入蛲虫卵所引起的。虫卵可在呼吸道内孵出幼虫,引起呼吸道炎症,蛲虫性阑尾炎: 蛲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的下段,有时可达胃食道等处。因胃肠与盲肠直接相连,故蛲虫很容易钻入阑尾引起蛲虫性阑尾炎。其症状是疼痛部位不定,显示慢性阑尾炎症状者较多,五、实验诊断(Diagnosis),病原学诊断常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从肛周皮肤查虫卵,以透明胶纸法效果较好,检查时间应在清晨排便前,六、流行(Epidemiology),1、地理分布蛲虫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常见人体寄生虫,国内各地人体感

5、染也较普遍,尤其以幼儿园内集体生活的儿童和小学生感染率为高,2、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3、感染方式感染方式多,包括异体感染(经口感染、经吸入感染)和自体感染(肛门-手-口感染、逆行感染)。感染的反复发生使蛲虫病具有易治难防的特点,蛲虫在12岁以下儿童中的分布情况(平均23.6%,福建、江苏高达71% ),七、防治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1、注意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 2、对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进行普查普治, 治疗药物可以用甲苯咪唑和丙硫咪唑等,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P.205,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可寄生于人和猪等

6、多种哺乳动物,引起的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幼虫寄生在肌肉组织,是主要的致病阶段。人可因食入不熟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而受到感染,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es),线形动物门 (Phylum Nemathelminthes) 线虫纲 (Class Nematoda) 鞭尾目 (Order Trichurata) 毛形虫科 (Family Trichinellidae),二、形态(Morphology),1、成虫(adult) 形状:线状 大小:细小,雄虫长1.5mm左右,雌虫34mm 颜色:乳白色

7、 结构特点:咽管很长,约占体长的1/3 - 1/2,2、幼虫(larva) 新生蚴虫体极小,长度100m左右。寄生于宿主肌肉中的成熟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又称囊包蚴,三、生活史(Life cycle),三、生活史,囊包,消化液,幼虫,钻入肠粘膜,24h内返回肠腔 蜕皮4次后,经48h发育,成虫,、交配,交配后死亡,受精卵 3-5 天发育,入肠壁产新生蚴,囊包,随血流致横纹肌,三、生活史,1、感染阶段:幼虫囊包方式:经口食入含旋毛虫的肉类 2、寄居阶段及部位:成虫: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横纹肌(咬肌、胸肌、腓肠肌、膈肌等)寿命:雌虫1-2个月,肌肉囊包内幼虫约为数年,但最长可达3

8、0年,3、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更换为卵胎生(ovoviviparity)寄生虫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为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1、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主要) 2、致病过程: 分为三个时期,虫体侵入期:引起消化道炎症和溃疡,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幼虫移行和肌肉受累期:肌肉损害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导致过敏症状和全身肌肉疼痛,严重者可累及心脏导致心衰而死亡,囊包形成期:导致慢性肌肉病变,导致慢性肌痛,五、实验诊断(Diagnosis),1、病原学诊断肌肉

9、活检查囊包 2、免疫学诊断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六、流行(Epidemiology),1、地理分布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猪等动物感染较普遍,人体病例也见于全国各地,并且近年有增多趋势,在云南、西藏和河南还曾有过局部流行,2、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3、流行原因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旋 毛 虫 在 我 国 的 分 布 情 况,七、防治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1、预防感染加强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没有熟透的

10、猪肉及野生动物肉类 2、治疗患者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食猪肉串引起人旋毛虫感染的调查(2002),武汉某学院学生于1998年10月1日从市场购瘦猪肉2.6Kg,切成0.5cm厚肉块,炭火烤吃,49人食用,从10月18日至11月3日先后有19人发病。49人中,吃肉串10块以上者10人,均发病,吃6-10块者11人,9人发病,吃肉串少于6块的28人未发病临床表现:轻型8例,体温37-38.5C左右,热程一周,腓肠肌疼痛较轻;中型4例,体温38.5-39C左右,热程超过一周,腓肠肌疼痛明显;重型7例,体温高于39C,热程超过一周,全身肌肉疼痛,心悸、胸闷、脉缓,5例有烦躁、头痛、表情淡漠、嗜睡等表现血

11、象:WBC 8700-16000/mm3, 嗜酸性粒细胞超过6% , 最高者达4924/mm3。测定19例病人24h尿肌酸的含量,15例均有升高,最高者达2176mg/dl。4例腓肠肌活检,1例中找到旋毛虫囊包。ELISA检查患者血清,19例血清旋毛虫抗体均为阳性,一起食源性群体旋毛虫感染的调查报告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1):53,时间:2004-1-17 地点: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 宴请:1920人,吃了8头猪(未检疫、生食习惯),12天后部分村民发病 症状:畏寒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双腿、双臂内侧肌肉酸痛)、颜面浮肿, 1月累计发病132人 ,年龄 2.5-75岁不等 ,

12、随机检查ELISA结果为阳性 治疗:丙硫咪唑还有报道:因吃唰羊肉而引起集体感染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急性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临床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感觉异常、等,重症患者可昏睡、昏迷甚至死亡本虫系由陈心陶(1933,1935)首先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eonema cantonensis),广州管圆线虫 P.210,其它罕见线虫,本病分布广泛,从埃及至古巴,跨越南北回归线地带,发现确诊和可疑病例的国家与地区达20多个。其幼虫可引起脑炎症状, 有散在病例或暴发流行,

13、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渐次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有关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野村和林氏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19441978年我国台湾省共发现管圆线虫病及嗜酸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共259例,其中8例死亡。与此同时,在日本、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均发现病人,因而该虫逐渐被重视迄今,太平洋岛屿与东南亚国家报道的临床病例包括我国台湾省和大陆在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已超过3000例。在我国1979于广州报道一疑似病例。常正山等(1997)在患者脑脊液中同时查见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及发育期雌性成虫。随后我国大陆报道逐渐增加,成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虫

14、卵,雄虫尾端,雌虫尾端,雄虫尾端交合伞(电镜),生 活 史,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种野鼠等肺动脉内。 1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约15000个。雌虫产出的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内,并在血管中孵出第1期幼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移行至咽喉部,再吞入消化道,然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当它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蛳或蛞蝓体内后, 进行2次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感染期幼虫) 鼠类等终宿主因吞入含有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以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第3期幼虫在宿主的消化道内,穿肠壁进入血循环,经肝、肺、左心室至全身各部器官,但多数幼虫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在脑部经2次蜕皮

15、发育为第4期幼虫,即幼龄成虫。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30d由静脉回到肺动脉,继续发育成熟 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的移行,发育大致上和在鼠类相同。调查资料显示,在人体幼虫通常留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在肺血管完成其发育,中间宿主,根据调查,在我国广东、福建、温州、辽宁、海南、云南、台湾以及香港等地,作为本病传播媒介中间宿主的软体动物包括褐云玛瑙螺(Achatinq fulica)、福寿螺(Ampullarum crossean,又叫大瓶螺)、同型巴蜗牛、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方形环梭螺和足襞蛞蝓等。其中主要是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福寿螺,福

16、寿螺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我国,该螺食性杂,繁殖快,每只母螺可年产卵数数千粒,生长快,幼螺经45天饲养可达30-50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褐云玛瑙螺,蛞蝓,螺卵,1999年11月,温州市出现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流行,经调查发现在聚餐人员中,有生食福寿螺螺肉的105人中,47人发病占44.8%;未生食福寿螺螺肉的77人无1人发病;生食福寿螺螺肉4块以上的29人中,有25人发病(86.2%);生食福寿螺螺肉4块以下的76人中,有22人发病(28.9%)。生食福寿螺较多的人群的发病率是生食福寿螺较少人群的2.98倍,杨某,男,46岁,干部,辽宁盘锦人,于2001年8月15日因发热、头痛、头昏和腹部不适在当地医院按上感治疗。9月3日始头痛加剧并伴有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但无任何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到锦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就诊,脑脊液穿刺发现蛋白增高,细胞数增多,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符合脑膜炎改变。先后按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治疗未见好转。9月13日脑脊液穿刺中发现数条白色线状物,送寄生虫病门诊,鉴定为广州管圆线虫追问病史,患者于8月13日发病前2天与另外3人一起在锦县一餐馆吃了淡水螺(经鉴定为玛瑙螺)。其中一例因口感不好难以下咽而吐出螺肉未患病外,包括本患者在内的3人均先后出现脑膜炎症状和体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