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501406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限时训练5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五)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五)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分,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 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 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 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 的深挚感

2、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 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 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 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 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 用

3、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 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 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 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 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

4、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 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 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 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 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 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

5、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 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 流两个方面。 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 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 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

6、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 想无法实现。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 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 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 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

7、,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 为人准则之一。 C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 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 立,横而不流兮”等。( (二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端午的阳光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 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

8、就已经决定, 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 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 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 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 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

9、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 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 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 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 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 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

10、,最后领 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恰如端午与屈子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 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 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 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 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

11、活而向三闾大夫叩 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 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既热热闹闹又轰轰 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 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 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

12、候, 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 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 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 越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 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 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有删改)4.下列

13、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 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 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 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 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为

14、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 分)6.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 分)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 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 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 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 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

15、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 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 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 外求学、归 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 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 个人梦想的实现。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 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

16、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 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见上页) (选自 2017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 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 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 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 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