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501401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入学考试物理试题高三入学考试物理试题命题人: 审题人: 校题人: 一、选择题(共 40 分,每题 4 分。1-6 为单选,7-10 为双选) 1、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 B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 C牛顿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 继续运动下去 2、如图所示,小明骑自行车由静止沿直线运动,他在第 1 s 内、第 2 s 内、第 3 s 内、第 4 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

2、1 m、2 m、3 m、4 m,则( ) A他 4 s 末的瞬时速度为 4 m/sB他第 2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1.5 m/s C他 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2.5 m/sD他 1 s 末的速度为 1 m/s 【答案】C 3、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 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 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 内)。与稳定在竖直时位置相比,小球的高度 A一定升高B一定降低 C保持不变D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 【答案】A 4、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解释,其中

3、正确的是( ) A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 桨飞机,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 B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这表明它的惯性变小了 C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 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转弯的目的 D货运列车运行到不同的车站时,经常要摘下或加挂一些车厢,这会改变它的惯性 【答案】D 5、一物体以初速度为 v0做匀减速运动,第 1 s 内通过的位移为 x13 m,第 2 s 内通过的位 移为 x22 m,又经过位移 x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 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

4、确的是( ) A初速度 v0的大小为 2.5 m/sB加速度 a 的大小为 1m/s2C位移 x3的大小为 mD位移 x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0.75m/s98【答案】A6、如图所示,在倾角为 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有两个质量均 为 m 的小球 A、B,它们用劲度系数为 k 的轻弹簧连接,现对 A 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使 A、B 均静止在斜面上,此时弹 簧的长度为 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的原长为 LB水平恒力大小为mgmg2k33 C撤掉恒力的瞬间小球 A 的加速度为 gD撤掉恒力的瞬间小球 B 的加速度为 g 【答案】C 7、(多选)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用压缩的轻质弹簧连接静

5、置于倾角为 的粗糙斜面体上, 斜面体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甲一定受到 4 个力的作用 B物体甲所受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 C物体乙所受的摩擦力不可能为零 D水平面对斜面体无摩擦力作用 【答案】CD 8、(多选)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 图像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t4 s 时,甲、乙两物体相遇 C在相遇前,t4 s 时甲、乙两物体相距最远 D在相遇前,甲、乙两物体的最远距离为 20 m 9、(多选)如图所示,甲、乙两车均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都是 M,人的质量都是 m,甲 车上人用力 F 推车,

6、乙车上的人用等大的力 F 拉绳子(绳 与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人与车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B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0FMC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02FMm【答案】BC 10、(多选)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 A、B 两端点相距 x4 m,以 v02 m/s 的速度(始终保 持不变)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煤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 A 点处,已知小煤 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4,g 取 10 m/s2。由于小煤块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 会在传送带上留下划痕。则小煤块从 A 运动到 B 的过程中 ( ) A小煤块从 A 运动到

7、B 的时间时 s2B小煤块从 A 运动到 B 的时间是 2.25 sC划痕长度是 4mD划痕长度是 0.5 m【答案】BD 二、实验题(共 14 分,没空 2 分)11、(6 分)某学生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 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只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 图中标出了 5 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1)物块下滑是的加速度 a =m/s2打点 C 点时物块的速度 v=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填正确答 案标号)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高度 C斜面的倾角 【答案】(1)3.

8、25;1.79;(2)C 12、(8 分)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 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 (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 个指针 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 在弹簧上距悬点 0、10、20、30、40、50、60 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 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同 0 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 置记为 x0; 挂有质量为 0.100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 x。测量结果 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 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2sm11.88c

9、m。 P1P2P3P4P5P6 x0(cm)2.044.066.068.0510.0312.01x(cm)2.645.267.8110.3012.9315.41 n102030405060 k(N/m)16356.043.633.828.81/k(m / N)0.00610.01790.02290.02960.0347(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 (2)以 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 1/k-n 图像。(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以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试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 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 k 与其圈数 n 的关系表达式为 k=N/

10、m。 【答案】(1)81.7 0.0122 (2)如图所示 (3)(N/m) (在之间均可)31.75 10kn331.67 101.83 10 nn:13、如图所示,在倾角为 的粗糙斜面上,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被水平力 F 推着静止于 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且 tan ,求力 F 的取值范 围。答案: mgFmgsin cos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14、如图所示,水平面上 A、B 两点相距 x00.1 m,甲球从 B 点向右做匀速运动的同时, 乙球从 A 点由静止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到达 B 点后以 B 点的速度匀速运动。乙球从开 始运动,到追上甲

11、球所用的时间 t1s,运动的位移 x0.9 m,求: (1)甲球的速度; (2)乙球加速过程所用的时间和加速度。 答案:(1)0.8 m/s (2)0.2s 5 m/s215、质量为 2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 F, 其运动的 v-t 图像如图所示,g 取 10m/s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 (2)水平推力 F 的大小 (3)0-10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0.2 F=6N x=46m1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B2 kg,长为 L6 m 的薄木板 B 放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A2 kg 的物体 A(可视为质点)在一电动机拉动下从

12、木板左端以 v05 m/s 的速度向右 匀速运动。在物体带动下,木板以 a2 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此时牵引物体的轻绳的拉力 F8 N。已知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则 (1)经多长时间物体 A 滑离木板? (2)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 (3)物体 A 滑离木板后立即取走物体 A,木板能继续滑行的距离为多少? 答案:(1)2 s (2)0.1 (3)8 m试题双向细目表1、物理学家研究史2、运动学基本概念3、重力、弹力和摩檫力的理解和应用4、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5、运动规律的有关计算6、力的合成与分解7、受力分析与牛顿第二定理的应用8、运动学图像问题9、牛顿第二定理的应用(超重、失重和瞬时加速度)10、运动和力的综合应用11、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量的关系实验12、探究牛顿第二定理及纸袋的处理 13、力学14、运动学的计算15、牛顿第二定律的求解16、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