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概述,,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年3月,主 要 内 容,一、背 景 二、构 架 三、政 策 四、实施方案,一、背 景,,历程:第一阶段 计划免疫前期,(1950—1977年) 50年代,全国开展普种牛痘 195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 1963年首次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逐步在全国开展BCG、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DPT和MV的预防接种工作 70年代,每年利用冬春季节在全国范围推行突击接种,第二阶段 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 1974年WHO提出EPI概念:A 要提高接种率,扩大预防接种的人群B 要逐步推广使用安全、有效的新疫苗,扩大使用疫苗的种类 1978年正式提出并实施计划免疫 1988、1990、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第三阶段 免疫规划时期,(2000年—至今) 2000年以后,计划免疫过渡为免疫规划,各地相继成立免疫规划科(所) 2000年通过无脊髓灰质炎证实 200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进一步明确计划免疫工作目标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以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达到90%; 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2005年3月24日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同年6月1日实施,免疫规划工作现状(2006年审评结果),制定下发《条例》配套文件-卫生部下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食品药品监督局联合下文要求使用“免疫规划”专用疫苗标识-与食品药品监督局联合下发《疫苗储存和流通管理规范》 -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制定工作规划- 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 2006-2010年全国乙肝防治规划- 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流脑、乙脑控制指导原则即将出台的文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管理办法(在该办法出台之前,目前原有的规定执行.卫政法发[2005]299号)-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常规工作,1)资质认可与医生培训考核情况 重新设置、组织考核发证, 培训率99.04% ,考核通过率95.37% 规范化门诊推广 2)查验接种证 90.99%调查县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84.5%学校、托幼机构开展查验工作 3)疫苗管理 100%的省级单位、92.2%调查市、91.8 %调查县――查验资质并索取证明文件 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信息公示、告知、接种程序规范,二类疫苗接种登记较弱 4)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2005年73%的省、84%的调查市、86%的调查县分别组织开展了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报告77%的乡村预防接种单位开展了搜索 卫生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在北京、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开展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与服务策略探索,中央保障、政策,2004年度-1.12亿元,2005年度-2.16亿元,2006年度-2.74亿元。
对国家扶贫县、少数民族县、边境县的儿童按照2元/剂次的标准补助,其它县的适龄儿童按照1元/剂次的标准补助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范预防接种行为,科学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指导落实 《疫苗储存和运输规范》――强化疫苗储存、运输各个环节的法制化管理,地方保障、政策省级财政、卫生部门――管理实施方案 按照《条例》明确政府职责 江苏、河北、陕西等14个省明确省级财政负担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购置费、冷链建设和运转经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调查的51个设区市和60个县政府财政分别占其工作经费总来源的34.45%、32.89%,经费(疫苗、注射器耗材、冷链建设和更新、工作实施、接种补助等经费)落实情况,2005年度――省级财政总经费37,568万元 疫苗经费23157万元,占61.64% 注射器经费3417万元,占9.10 % 冷链管理4450万元,占11.85% 工作经费5586万元,占14.87%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费958万元,占2.54% 每省平均为1252万元,最高3930万元(江苏省),最低130万元(宁夏区),不同年份省级财政提供免疫规划经费比较,,,,,,,预防接种补助落实情况(截止2006年10月底各省卫生厅上报)全国――2247个县(80.8%)落实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东部8个省份( 不包括辽宁省)――598个县区中,落实有459个县(76.8%),另139个(23.2%)未落实, 省级全部支持-96个(20.9%),县级――280个县(61%),余83个县(市+县,省+县等)(18.1%) 北京、天津、上海的所有县区都落实了补助经费 江苏、广东省省级财政――贫困县全部支持 中西部省份(包括辽宁省)――2184个县, 未完全落实的县有579个(26.5 %) 仅中央财政支持-1030个县(47.2%);省级-284个县(13%);县级-有510个县(23.4%);县级以上-353个县(16.2%),不同地区省市县CDC政府财政拨款比例年度变化,注:2006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评价资料,主要成绩,政府关注、重视免疫规划工作 免疫覆盖率提高,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建立免疫规划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和敏感、特异的脊灰、麻疹监测系统,成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比较成功模式 免疫规划工作初步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挑 战,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反复性认识不足,思想松懈,工作放松 地方财政保障落实不到位 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差距很大 疫苗的接种率距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局部地区麻疹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还时有暴发、流行 维持无脊灰和消除麻疹等疫苗针对疾病控制任务重 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难度大 疫苗涨价(乙脑疫苗等),部分已纳入的省份准备退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必要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关注民生 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较少 甲肝、流脑等疫苗可以预防的疾病仍处于高流行状态 全球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多个国家增加免疫规划疫苗 党和政府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在免费救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扩大免费救治病种为此,中央财政增加支出28亿元二、构 架,,全球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情况,全球疫苗情况,无细胞百白破-- 78个国家 麻风腮--109个国家 流脑--47个国家 乙脑--7个国家 甲肝--18个国家,准备工作(1),论证卫生部疾控局和规财司就我国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会同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召开专家论证会,就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有关疫苗生产、供应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论证结果显示,扩大免疫规划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强调其实施需要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稳定的投入保障 扩大的策略通过分析疫苗针对疾病的流行特征、相关疫苗生物学特性和免疫效果、我国疫苗生产与供应以及国内外的使用情况、各地实施扩大免疫的具体条件,提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疫 苗,针对疾病发病与死亡情况 疫苗生产供应情况 有效性、必要性、可行性 WHO 关于该疫苗的使用意见,新纳入免疫规划疫苗情况,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甲肝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 -疫苗情况 -针对疾病情况 (查阅国内外相关论文、资料2万余篇),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构架,将国家统一实施免疫规划所预防疾病的种类,由目前的7种增加到15种 目前全国统一实施的免疫规划所针对疾病:7种 结核、脊灰、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乙肝 计划增加的疾病:8 种 通过儿童常规免疫预防的病种:5 种 流脑、乙脑、风疹、腮腺炎、甲肝 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接种预防的疾病:3 种 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准备工作(2),测算。
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经费划分为疫苗和注射器经费、基层工作人员接种报酬、冷链建设和更新经费、工作实施经费4个部分,并组织进行各部分的测算 现状分析结合近两年开展全国免疫规划审评了解的各地目前实际工作情况,认真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有关建议 协商,框架意见报批《卫生部、财政部关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 产出扩免通知、实施方案、免疫程序、项目管理方案、工作规范、2007年度经费下拨--,经费构成,疫苗和注射器经费 工作经费 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冷链经费,根据2004年我部免疫规划工作成本研究结果并用2006年更新数据测算 省、市、县、乡村工作经费(包括:监测、宣传、培训、督导、其它)平均分别为每针次0.24元、0.48元、1.77元和3.11元,合计为5.60元/剂次 按照每年出生1598万名儿童,接种22-24剂次测算,合计约:20-21.50亿元,工作经费需求,根据我部2004年成本投入研究结果,每接种1剂次疫苗需要为基层接种人员支付至少3元的报酬按照每年出生1598万名儿童,接种22-24剂次测算,合计约:10-11.50亿元,接种补助经费估算,全国需投入冷链设备经费8.44亿元 新增冷链设备经费4.86亿元(新增疫苗容积2.8倍) 更新现有冷链设备经费3.58亿元,冷链设备经费,需求初步估算,注:冷链建设一次性投入后,每年更新补充经费约为10~15%,其它经费项目每年需求相对固定,扩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冷链设备缺乏 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疫苗数量增加,多种疫苗的包装由多人份改为单人份,使疫苗容积增加2.8倍 ――工作实施经费不足工作实施经费包括免疫规划宣传、培训、督导、冷链运转、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监测与控制费用 一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接种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疫苗的加成收入,以弥补日常工作经费的不足。
据2006年全国免疫规划检查了解,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经费的45.02%和52.63%来自创收,主要为二类疫苗的加成收入 “一加一减”工作内容将大大增加, 二类疫苗加成收入减少 ――基层人员预防接种劳务费补助缺口进一步加大 据卫生部2004年免疫规划工作成本投入研究结果,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劳务补助经费尚未完全落实 ――人员培训、疫苗生产和供应、价格因素、技术问题,三、政 策,,,五部委文件,,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范围在现行全国范围使用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接种,一、加强政府领导,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步实施”将相关工作纳入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管理范围,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免疫规划工作部门协调机制 卫生部负责制定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并组织落实 财政部负责落实国家免疫规划财政补助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储备和调运,对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进行价格核定 教育部负责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将其纳入托幼机构和学校的传染病防控管理内容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生产和流通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