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83814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提升课件人民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提升(十一),1.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论述,观点一 英国走到“福利国家”这一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6世纪,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建立“济贫制度”。济贫制度以教区为单位实行救济,每个人都要交纳济贫税,结果是穷人交钱养活穷人,其实质是“劫穷济穷”。但济贫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由不幸和灾难造成的困境不致导致最糟的后果。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思想甚嚣尘上,济贫制度受到动摇,劳动者暴露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下,随时面临着生老病死的威胁。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十分明显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孕育着深刻的危机。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目的就在于缓解这种危机

2、。但这时采取的做法是互助式的,尽管国家出面组织了社会保障,具体操作者却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合作社、互助会等等,而且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只包括若干行业中的工资劳动者。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才把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并且由国家具体操作,承担社会保障的一切责任。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观点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

3、%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2.有关新经济政策的学术争鸣,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渊源问题,即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还是有其理论渊源?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危机说,认为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反危机纲领而出现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应景之作”,而是有其理论基础,是对列宁1918年春天的理论(1918年初,列宁发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认为有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并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原则。编者注)的运用和实践。,第三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是

4、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 第三种观点具有一定典型性。徐向梅在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价一文中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的混乱局面似乎表明:它是一种应急性的反危机纲领和措施,是为了缓和同农民的矛盾,是为了使国家从深刻而尖锐的社会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是为了使布尔什维克避免丧失政权由于新经济政策出现于尖锐的社会政治危机之时,它的仓促性使之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且多变。也许可以这样说,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产物。”,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

5、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留有它的影子。,历史学科的三大能力层次 近几年高考强调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并不神秘,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1.记忆:历史学科第一能力层次记忆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基本能力。在高考能力要求中,记忆能力有两个层次: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提高记忆能力的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 (2)串

6、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加以理解和巩固。 (3)比较记忆法。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忆,对相同的内容连起来记忆;或将容易混淆的部分列出来进行辨别记忆。,2.理解:历史学科第二能力层次,(1)宏观揭示法和微观剖析法。放眼历史全貌,大处着眼,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刻分析,认识其本质,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2)规律探寻法。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联系,历史规律是指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辩证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而这种科学的结论需要理解掌

7、握。 (3)逆向分析法。就是从已知历史知识的反面思考其隐含的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3.应用:历史学科第三能力层次,(1)准确阅读材料。要注意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材料中说明的问题,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材料表现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材料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最大限度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解答问题。 (2)有效归纳事物。归纳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要求,主要指会归纳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具体历史事物的特点、性质、实质和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在历史上的作用、意义、历史地位等。能够把理论总结、认识和史实相结合,条理清楚地回答问题。,(3)作出正确判断。要想使判断准确,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史实掌

8、握全面、准确、清楚、不含混、不似是而非;二是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准确判断问题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准确清楚地表达推理的史实依据和用事实说明问题。,【考题例证】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解析 考查美苏在19291938年间经济发展的对比,要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角度联系史实进行分析。美国1929年爆发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变化应该呈下降趋势,苏联则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上升,排除B、D项;美国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但是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苏联1937年也仅仅是世界第二,在美国之后,

9、因此排除C项,A项正确。 答案 A,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及性质,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新政的改良措施具有进步意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不谋而合;新政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解读】 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法西

10、斯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在他(指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 伯顿W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解读】 “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美国经济,美国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机遇;“新政”中政府全面

11、干预经济的做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成为“滞胀”、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的诱发因素,这一做法很快被抛弃。,3.社会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来说,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

12、家剖析,【解读】 材料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欧洲福利制度的特点有: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面向低收入阶层;政府主导国家福利;国家立法加强福利制度建设。,4.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

13、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 本段材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有如下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5.斯大林模式的影响,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

14、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 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解读】 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和评价。具体解读如下:(1)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2)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6.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仍很低,而且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还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其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而后期大为减弱。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解读】 作者认为,赫鲁晓夫农业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问题严重。成绩方面主要是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方面,一是农业仍然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二是农业政策不科学、不稳定,效果逐渐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