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478859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考纲解读与试题分析(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历史考纲解读及近五年全国卷试题分析高三历史组 袁臻,考纲具体内容,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素养立意”更加侧重对“历史解释”(历史认识)能力的考查,2017年试题命制将更加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规定者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是复杂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6.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2、的根本动力7.研究历史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主要内容,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联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10.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主要内容,11.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12.社会历史

3、发展根源是在于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13.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14.社会历史的研究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熟悉唯物史观内容 理论指导意义重大,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理论五:评价历史人物,史观之间的关系虽然近年来考试突出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等角度,但唯物史观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史学观念,仍是其他史观的基础,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史观。不排斥其他史观。,(2016年新课标全国)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4、”。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016年新课标全国)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017新课标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

5、员易染奢靡风气,选择题唯物史观的考查体现在选项的设置上。该题选项设置考查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唯物史观,(2016新课标全国卷)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该题有2个选项设置考查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教条 不僵化,晚年的恩格斯说:“如果不

6、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唯物史观的几个误识纠正,唯物史观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 唯物史观不是宿命论式的“经济决定论” 唯物史观不忽视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不是历史终结论 唯物史观不是抽象的社会学公式,“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目前高考考查主要体现在:能够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特定的时空框架,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016文综27)明初废行省,

7、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将“巡抚”置于“明中叶以后”特定时空下考查,(2017新课标全国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目标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时空观

8、念,(2017新课标全国卷)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目标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目标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目标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

9、017新课标全国卷) 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考纲具体内容,45%,考纲具体内容,30%,“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考证史料的真伪。,二是用史料来论证历史认识、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即运用史实或史料来证明结论。2016年文综I第25题集中体现

10、了“史料实证”。,培养目标: 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史料类型一般分为文字型、遗存型、遗址型等;根据佐证史论的需要,可分为单一史料和系列史料。按照历史学研究流程,史料解读与运用可分为确定任务、收集史料、解读史料、价值判断和运用史料等。在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史料来源且收集不同类型史料,在解读过程中,根据不同史料不同认知方法的原则

11、进行区别对待,以便获取历史信息,进而在筛选与研究对象关联性和价值有无、大小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史料,避免孤证不立,重构历史,证伪求真。,史料实证,(2017全国文综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如何看待“回忆录”的史料价值?,目标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史料实证,目标2.: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

12、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2017全国文综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影响古代修史的因素是什么(关系史料真伪)?,史料实证,史料实证,目标4: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即一分史料一分结论,强调“孤证不立”。,“历史解释”是指以史实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新考纲中将其细化为“能力目标”的层级上。,历史事实是指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它不能等同于史书记载的历史,

13、因为历史在统治者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伪史,使人们不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历史叙述是对于历史真实事件的描述、记录。,第一,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

14、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解读材料、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历史解释要有实证意识。 解释要有实证,解释要有依据。历史观点的呈现一定要做到“以史引论、史论结合”。,首先,克服主观臆断。其次,切忌断章取义。再次,防止以今鉴古。,(二)历史解释需要思辨能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历史又是由人来解读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三)历史解释需要深层次的感悟。 历史学的最大忌就在于机械读背、简单识记,缺乏对历史事件的理性审视与历史人物的深层对话,这对历史解释的培养是不利的。,首先,思辨基于客观与理性。

15、其次,思辨成于逻辑与表达。,首先,走进历史深处是形成感悟的源泉。 其次,感悟的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观点。,(2017年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目标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目标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2017全国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第二,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最终论断,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历史叙述(题干),历史结论(选项),第三,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