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语言运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465391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的语言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新闻的语言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新闻的语言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新闻的语言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新闻的语言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的语言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的语言运用(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新闻语言的特点及使用 对于新闻语言,西方新闻学称之为“具有生命力的职业用语”。这个概括应当说比较准确,它抓住了新闻语言的两个最基本属性: 首先,它是“职业用语”,亦即为新闻工作服务,受新闻工作的特点所限制,因此也是新闻报道所独有。它提醒我们,应当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点去理解和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其次,它还必须“具有生命力”。这是从新闻传播效果的角度着眼,指语言的鲜活生动,喜闻乐见,让读者愿看、爱看。因此它提醒我们,还应当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职业用语”是基础,“具有生命力”是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既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受限制特点,也决定了新闻语言应当具

2、有的一般特征。,一、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白描对新闻叙述语言的经典概括 如前所云,新闻的本质功能是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向受众传播信息,其基本 方法是“用事实说话”,因此服从于这一本质性点的新闻语言,就应当以叙述事实为其天职。而“白描”,就是对新闻叙述语言的最经典概括。,缘于写作手法,一般写作语言主要可概括为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 “白描”之“描”,不等同于“描写”,而是“描写”与“叙述”的合称,简称“描述”,亦即“描写性叙述”。在这里,叙述是基础,描写则是提高叙述效果的手段,如增强现场感、提高可读性等。所以从写作语言来看,虽然各种写作手法及相应语言在新闻报道中都可以也应当

3、使用,但叙述,则始终是新闻报道最常用也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新闻言论除外)。,“白描”之“白”,从语义学的源头看,等同于古语中所谓的“素”。古时凡本色而无雕饰的事物均可称之为“素”,如素色、素绢、素丝、素王、朴素等等。因此叙述语言中的“白描”,是指洗尽铅华、质朴平实、没有任何人为雕琢,更没有娇柔造作,也就是西方新闻学所强调的“展现”事实。这可说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 关于“白描”语言对新闻报道所具有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西方新闻学有诸多评议:,“优秀的写作直接而清晰、平实而直白是报道的重要成分。优秀的写作没有陈词滥调和多余的废话。它不会刻意地追求某种效果。它并不是吸引读者来注意

4、自己,而是让读者注意它所讲述的故事。” (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7071页) “记者们知道,写作上乘的报道能帮助人们目睹事件的经过,能使人物栩栩如生,能使人们亲临现场。乔治奥威尔说:好散文就像一块窗格玻璃。与污迹斑斑的玻璃窗户不同,窗格玻璃不是要唤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优秀的写作要唤起人们对报道、事件、信息的注意。”(同上,171页),“不要咬文嚼字,不要使讨巧变成你的写作目的。你的工作是传播信息。”(同上,174页) “勒内卡蓬是美联社最著名的撰稿人,他的专著词汇一直是有关用词的最好的指导手册之一。但如果谈到报道与撰稿哪个更重要,他会毫不犹豫地阐明自己的想法:报道是好作品的精髓。一个报道得

5、精彩的故事,即使是用很平常的手法写出来,也要比只讲究文法与用词的东西有趣得多。遣词造句其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真正使作品生辉的是报道的容。” (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 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48页。,据说当年大作家马克吐温自愿评阅参加布法罗女子学院写作竞赛的散文,在给该学院的报告中指出了两篇获奖散文的优点:“最少矫揉造作、最少刻意雕琢、最为清晰、最有条理,而且表达最好。”对其中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马克吐温这样评价:“作者在语言中表现出一种值得关注的非凡才能能够选择恰到好处的词语,这在整篇作品中都有普遍的表现。这是一种极高的天赋,正是这种才能赋予描述性写作以准确、雅致和传神的特点。”马克吐

6、温的这些评价,西方新闻界称为“马克吐温的原则”,并奉为新闻语言的楷模,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描”。,新闻报道的力量来自于事实本身,即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事实总是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收,因此“白描”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最为有力的语言,是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因为它以自己的朴实无华,使得新闻事实能够不受或尽量少受语言载体可能带来的传播、接受干扰,把事实真相最清楚无误、最突出鲜明地凸显和“展现”于读者的眼前。这样的实例在我们前面的所举例文中已有所反映(例如方秋涛说不清的数字),下面再看一篇:,余昌旭:楚米镇1封村民举报信从垃坡堆回到村民手中(贵州日报2002年7月2

7、5日一版。获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桐梓县楚米镇三座村黄安勤等村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不久前交到县纪委的一封举报信,竟意外地被村里一孩子从镇党政办公楼里的垃圾堆里捡了回来。 三座村黄安勤等18个村民认为某些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专门凑20元钱请律师写举报信,于6月15日打印并签名盖手印后交到县纪委信访室。,县纪委信访室于6月17日认真登记后,按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在举报信上加盖“中国桐样县纪委信字76号2002年6月17日”的红章,并写“转楚米镇党委书记阅”。本应6月19日就摆在楚米镇党政主要领导案头处理的举报信,大约在6月20日却被三座村不满10岁的男孩子王尧捡到。王尧的父亲一看

8、,这不正是村民黄安勤等人写的举报信吗? 举报信在垃圾堆中意外“回复”到村民手中,村民们很气愤。记者采访时,他们问:镇里的干部就是这样处理老百姓的举报信,咋谈得上落实“三个代表”?!,背景资料: 稿子见报后,三座村村民打来感谢电话,也引当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人详细查实后,予以主要责任人、该镇党委某书记党内警告处分,并将其调离。县委宣传部的一个负责同志说,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像一记记警钟,引起党政工作者深思:当人民公仆,要为群众做什么,怎么做?(参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2年度第十三届239240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这就是新闻事实的力量,也是“白描”语言的力量!,(二)准确、简洁新

9、闻本质和时效性所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准确是真实的前提,这在前面已经论及。落实到新闻语言的环节,我们还可以从新闻传播的原理角度,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下,更进一步地认识准确以及简洁的重要性。,根据大众传播的原理,新闻传播的完整过程,是媒介与广泛、分散、隐匿的受众之间为传递和接收信息而进行的“对话”。既是“对话”,按照传播学的术语的来说,就是传者“编码”与受传者“解码”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必须遵从合作的原则,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新闻传者必须时时考虑,如何使受众在解码时尽可能多地还原出传者的意图,因此,用语的准确就是唯一的途径。因为没有准确的语言,记者就无法使报道与事件相符

10、,更无法使受传者与传者的意图相符。,梅尔文门彻在其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对一些作家来说,词语本身就是目的。但是事实上,语言的目的是准确地传递信息,而不是用放大镜或接带器显示技巧的光彩,不是玩弄词藻。技巧有它自己的位置,它的正确作用是帮助准确传播。正如电影批评家波林克尔所指出的:技巧几乎不值得说道,除非它被用来做值得做的事情。”(184页)担任美国哈特福德新闻报读者意见调查员多年的亨利麦克纳尔蒂也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个读者赞扬那种写作”,“他们只对报道的事实和它们的准确性感兴趣。”而美国纽约人的创始人和长期主编哈罗德罗斯希望,他的杂志决不带有“一个让具有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

11、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写了多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金银岛、绑架和化身博士,还有诸多的散文、诗歌和游记。关于语言的准确,他有如下的论述:“要变得更聪明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确切。生动是第二位的品质,它应当以第一位的品质为先决条件;为了生动而出现表达错误只会使失败变得显眼”,再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来看,既然新闻接收的主要形式是快速阅览,是“一次性消费”,因此语言的准确如果不能与简洁联系起来,其传播和接收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还是这位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他认为简洁就是在保留“关键构思”的前提下,“强调一些东西,省略一些东西。他必须省略那些冗长乏味的或不相关的东西”这里所谓“可以省略的一些东西”,如我们前

12、面所述,包括句子、段落、材料,当然也有语言的成分。,(三)具体、清晰、鲜明、生动新闻可读性所要求 如前所述,新闻可读性的要求涵盖甚广,例如在对事实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在报道的章节构思和笔法上、在句子的结构和长短上、在加强趣味性和人情味上等等。当然,也必然要在语言载体上有所反映。因此,具体、清晰、鲜明、生动等,就不仅是前面所说新闻报道的一般性要求,也是新闻语言的使用要求。,也如同新闻报道的一般性要求一样,新闻语言的清晰、鲜明、生动等,固然有其各自的实现技巧,但“具体”仍然是第一位的。许多时候,有了“具体”,事物的影像就会清晰,形象就会鲜明,读来自然也就生动可感,因此这应当成为掌握和使用新闻语言的

13、重点要求。 新闻语言的“具体”应当有以下主要特征:,以具体的细节代替含糊不清的表述。 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一篇报道的内容是:一名明尼苏达州前选美皇后承认自己在商店中行窃,该报道称她偷窃了好几种东西。这篇报道到了美联社主编手里后,这位主编查清了遭窃的物品,并把这些商品的名字泳衣、丝巾、假发都放进了报道里。”(177页),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用西方新闻人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能看得到。”例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1年9月载登了卡尔齐默的文章地球有多远?文中说:“它的历史是如此久远,我们几乎无法理解这种久远。虽然陆地分离,但从我们星球诞生之日起维系着它生存的原子一

14、直存在着。如果将一年时间想像成一条一码长的绳子,那么,与阿卡斯塔岩时代所对等的绳子足可以在地球和月球间往返4次半。”,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举过这样一个事例:“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来实现展现,甚至在一句话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我们再看一位科学记者,她想通过自己的报道描述一只小虫子的大小。她写道:虽然在条款的末尾,他们极力告诫,不要过多地从一只不过逗号大小的虫子推断人类的生命周期,但是他们说,进化这就是展现。如果说,如果说,作者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读者亲眼目睹,那么这个科学记者做到了。”(同上,176页),我国新闻报道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获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壮丽的发

15、展诗篇从数字看上海巨变(作者李蓉,解放日报2002年9月28日)中有这样一个小标题:“从一张报纸到一个房间,上海的绿意浓了”,文中说:“过去,人们在形容上海缺乏绿化时惯常的比喻是,每个人拥有的绿地没有一张报纸大(1989年市区公共绿地面积为096平方米),而至2001年底,上海每个市民已拥有556平方米的绿地,相当于一个小房间的的面积。”,2003年9月3日中国铁道报载文建设发达铁路网说:“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0倍,铁路完成客货周转量增长近43倍,而铁路营业里程仅增长14倍。至1997年底,中国人均拥有铁路才55厘米,不及一根香烟长,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后。” 在

16、上面所举的这些新闻实例中,我们都能看出,“具体”可以使语言表述清晰,同时也是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的有效方法。此外,语言的具体还涉及到概念的使用问题,这将在下面新闻语言使用的基本技巧一节中详述。,除此之外,新闻语言鲜明生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要具有时代气息。新闻总是对最新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最快报道,最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因此,新闻语言也必须是对新近出现的社会词汇的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映。西方记者就曾提出:“避免使用那些普通的词汇,去寻找其他词汇。看着每个词,尝试着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它记者经常对使用新词没有信心。一些词可能不那么恰当,但是我们要冒这个险。”(华盛顿邮报安妮赫尔,同上,197页),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现在各种媒体上经常有新词出现,词汇的翻新速度很快。我国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新华词典的修订周期已准备由原先的10年一修订改为5年一修订。2001年的修订版,就删除旧词2000多个,新增新词汇超过10000个。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既应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也应时刻保持对新兴词汇的敏感,并恰当地使用于报道之中,以提高报道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当然,新闻报道使用新词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时髦前卫,还要是遵守语言使用的一些基本规范,这是需要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