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465354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7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备课本职业高中语文基础模块下教案张云良2学习目标及计划在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继续业务水平和能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从学生出发,从自身出发,做好每一项工作,让自己不断进步,备好课、上好课,不断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工作目标及计划1、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让教学更加生动。2、由于学生参差不齐,基础普遍较低,并且有些同学对这门课的兴趣不浓,我主要采用讲授加上机练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很快的转化为操作技能。3、多跟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处处从

2、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科研目标及计划1、从自身做起,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切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走出来,让他们从厌学到乐学。2、阅读大量的关于本科教学的书籍,备好3课,上好课,从听课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3、针对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各种为人处事方面的方式、方法,和一些基本技能。教学目标及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及其要求:在语文教学的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及其创新能力,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在语文教学中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加强学生

3、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本学期教学 方法1、根据学生的情况,因人而异,因班班而异,深入了解学生,因地制宜地施教、因人而异。 2、职高学生,层次较多,参差不齐。有厌学的情绪,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把学习当作是一件乐事。3、上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完成好作业,做好课后复习。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做到学用结合,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有一技之长4和一专多能的新型劳动者而奋斗。关注学习方法的习得,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必须讲求方法,二是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领悟、发现、习

4、得方法,鼓励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继续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多关心,多鼓励,保证人人不掉队。1、以课堂为突破口,让学困生不掉队。从每堂课开始,让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不在课堂上丢失知识。问题的设计要简明,难度要简单,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中找到感觉,找到学习语文的信心。2、形成互帮小组,让学困生不掉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找到适合他的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让互帮小组中的同学成为他的小老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上的互助,减少平时知识上的欠缺,并让其形成学习上的自觉性。3、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

5、充分在自读的基础上,老师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4、课堂解惑(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解惑,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和学会解疑惑的5能力,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通过各种引导来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6、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有了大的变化,能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7、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自己动手的“尝试式” 。 8、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

6、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以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9、让学生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10、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教教学学进进度度计计划划 96班班语语文文周计划课时(节)实备注6次教学内容上 课其 它测 验合 计用 课 时1说明: “其它 ”一栏是指作文课、实验课或活动课等的计划课时。2第五单元1 31 3133第五单元1 031 3134第五单元1 31 3135第六单元1 031 3136第六单元1 31 3137第六单元1 031 3138应用文1 31 3139应用文1 031 3131 0应用文1 31 3131

7、 1期中考试1 031 3131 2应用文1 31 3131 3应用文1 031 3131 4应用文1 31 3131 5应用文1 031 3131 6应用文1 31 3131 7应用文1 031 3131 8应用文1 31 3131 9应用文1 031 3132 0应用文1 31 313796 班学生成绩统计表班学生成绩统计表作业姓名作业作文期 中期末贺福 春毛晓 芳尹贵 琼陈金 梅李月李华 萍马远 会李技 国夏朝 乡刘自 凡包富 贵李锐高健 鑫贺福 春毛晓 芳尹贵 琼余崇 玉贺平余骏8何国 焘刘兴 林丁正 奎尹万 祥李文贺宗 源1 1 木 屐一、课文解读这是一篇描写父爱、表达父子情深的优秀

8、散文。作者曾谈到过他的创作过程:1989年 4 月,他与一位同学在长沙烈士公园锻炼身体,这位同学面对蒙蒙细雨吟诵了一首小诗。 这小雨和小诗,“勾起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回忆,沉重的木屐扎在/ 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爸爸的背上/ 不是背着我/ 就是驮着犁/”,木屐的创作就是这样以诗的形式开 始的。后来将其改为一篇散文,于1990 年发表。 作为“老三界”知青的孩子,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艰难和父辈劳作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 所以整篇文章都笼罩着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 1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充满情感的语言。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崇高的父爱。 3熟读全文,背诵第1 3 自然段。 (二)教学时数

9、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 课时。 (三)操作流程 1感悟 (1)导入 可从“什么是木屐”、是否见过“木屐”,简洁导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借助随书光 盘中的课件导入。也可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和作者)。 (2)感受文本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这篇写父爱的散文,让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些细节?文中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 请你找出来,并说说每次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3)感悟内容 1)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让人深受感动的细节至少有三个:一是父亲执意要让“我”骑“高马”;二是9父亲带病为“我”连夜赶做木屐;三是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第一次描写父亲留 下的屐齿印,表明

10、父亲的辛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表明 父亲的爱使我深受感动;第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表明我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2品读 (1)品读第1 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 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将“扎”换成“踏”或“踩”,好 吗?为什么?“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的雨地”,恰 当吗? 2)设问、讨论。 【明确:不好。因为父亲负重,木屐因此而沉重,用“扎”正合适。“惆怅”一般用 来形容难过、伤感的心情,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雨地,一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情,一 种

11、因下雨而使劳作更为艰难的惆怅;二是为了给全文营造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 (2)品读第 10 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一道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 翻车,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把这句话改为“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 过了一年又一年”,不是更简洁些吗? 2)设问、讨论。 【明确:语言是更简洁些,但原句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原句不但表示“我”在爸爸的 保护下成长,还通过“伴着”、“随着”等语句,表明“我”是在爸爸繁重的劳 动过程中成长,在单调而熟悉的艰难岁月中成长。因此,爸爸的爱便显得尤为珍贵。】 (3)品读第11 15 自然段

12、1)指名朗读第11 15 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 将“挤出”换成“露出”好吗?删去句子中的“一丝”和“自我安慰”这两个修饰语 好不好?为什么? 3)设问、讨论。 【明确:不好。因为此时爸爸的心情是感伤的:为父子的分别感伤;为自己的铁犁和木 屐没有了继承人而感伤。不好。因为是“挤出”,用“一丝”正合文意;又因为不放心 的正是自己,所以,与其说是要孩子放心,不如说是“自我安慰”更贴切。】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15 自然段。 【明确:“斗换星移”后要稍稍停顿;“送走乡亲们”后要读得缓慢;“放心去吧!孩子” 一句要读出

13、感伤语气。】 3探究 (1)设问:结合全文思考:将文末的省略号换成句号好吗?为什么?省略号省去的可能是 些什么内容呢?你能结合全文试作想象,给它补上一段话吗? (2)分组议论。 (3)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不好。因为意思没有说完,后面省略了“我”当时因出乎意料地发现是一双新雨10靴而产生的强烈心理活动。补上一段话的提示:想到家庭的艰难和爸爸的关爱;想到自己 无知时想买新雨靴而藏木屐的举动;想到爸爸在怎样的艰难中为“我”买了一双新雨靴, 等等。】 4积累 (1) 朗读课文,背诵第1 3 自然段。 (2) 抄写下列的词语: 惆怅 疲惫 聆听 砭骨 执意 晨曦 夺眶而出 斗换星移

14、梦寐以求 神色黯然三、相关资料木屐的回响 鲁田木屐赏析 文学作品中写父爱的有很多,但要写出特色却并非易事。朱自清先生用自己饱含感激的 笔触写下了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爱的博大,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永远不会消失的风景; 而鲁田却用木屐的回响,同样为我们送来了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鲁文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 心的力量,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落点选得妙。木屐在落后的乡村中代替着雨鞋,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仿佛已 成为乡村生活的一种象征。“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印下一行行清晰 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一道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 翻车,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

15、。”日子正是在这样熟悉的一天天中无奈地过去,“沉 重的木屐”象征着父辈简朴的生活方式,象征着乡村那宁静却又落后的一种生活。“我” 要远离父亲,远离故土,远离和“木屐”在一起的生活,父亲和“我”的心里又怎能平静? 父亲怎么舍得“我”离开,“我”又怎么忍心就这样离开呢?作者选取让人梦魂牵系的 “木屐”作为串联材料的红线,作为作品的代言人,落点选得妙,能在人的内心掀起巨澜。其次是材料选得精。作者围绕木屐叙述了两个小故事,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更让人看到 了父爱的伟大。第一则材料写在雨地里上学和放学时父亲执意要背着“我”,后来由于 “我”不忍再让父亲背而终于有了一双木屐;第二则材料写当“我”天真地为了要一双

16、雨 鞋而将木屐遗弃在山洞里时,从不打骂“我”的父亲终于恼怒了,但“扬起手要打我,落 下却轻轻的”,然后父亲熬夜为“我”做木屐。两则材料都围绕着“雨”和“木屐”去写, 读来更觉“木屐 ”在人物心中的分量。当“我”离开父亲时,父亲虽然很伤感,但还是 “挤出一丝笑”安慰“我”,并且在“我”临走时送上一双新雨靴。从木屐到新雨靴,几 个材料之间互相映衬,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颗博大爱心。“木屐”在作者笔下是有灵性 的传情之物,父子之情被巧妙地寄托在一双普普通通的木屐上,作者通过木屐表达出自己 对父亲的复杂的感情。 (选自蓝之水的博客,有删改)2 2 履 痕一、课文解读一碗水,可以反映天空;一双鞋,可以反映亲情。作者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方式,为 我们展现了感人至深的母爱。11履痕,就是母爱的痕迹。从用手帕做的软鞋,到“我”最爱的虎头鞋;从小学、中学 时代的两月一双鞋,到大学时代的“冲福尼”布鞋,哪一双不是渗透着至深的母爱! 履痕,就是人生的痕迹。从脚板一寸多长,到穿老虎鞋遍地乱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