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58773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47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_高考语文第一轮学案与测评复习3(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2、?,解析: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守鄂州时,全篇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层,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领起下文。“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层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层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

3、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像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期待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目。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

4、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像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2. (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

5、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画面”也即诗歌“意境”。表现意境(氛围)的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景物构成可从诗中词语“桥、水、村、岸、浮萍、人、藕花、门”等展开想

6、像概括出“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描绘的画面可通过以上景物及“人不到”三个字概括出“清幽恬静”的特点。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人家、荷花、庭院等景物。,(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

7、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3. (2009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

8、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注意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虽然有“用典”手法但并不突出。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

9、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4. (2009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指出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0、。能力层级为D级。 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有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考生备考这类题目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复习诗歌的语言,要注意两点。一要理解诗歌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属于抒情议论句。二要对富有诗歌特色的语言进行品味。诗歌的表达技巧,含义非常广泛。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法常用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有:

1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视角变化、用典、铺垫、渲染、象征、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衬托、对比等。,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评价古诗词,读懂作品,首先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来理解诗歌。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其次,诗词曲的语言是“意象语言”,生动感性的外观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意”藏在“象”的背后。解题时要透过语言层、形象层去揭示作品的内容以及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再次,要注意诗词的

12、用典,写典故是有用意的,答题时要注意。,命题趋势江苏高考以主观题的形式测试考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与客观选择题比较,体现了较高层次的鉴赏评价,要求读者占有丰富的材料(作者及其思想倾向、写作背景、创作特点,一定的阅读量等)。第一,能看得懂。看到一首诗,能独立读懂(没有了选项提示)。第二,能看得出,好在哪,为什么好。第三,能说得明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第四,角度选得准。如果试题给出了鉴赏评价的要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或其一),那么依题而答;如果题目要求宽泛,能选一个大小适中,自己又比较熟悉的角度,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各地高考试题分析,我们发现,古诗鉴赏的主观性试题有

13、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鉴赏材料的选取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时代的知名度高的诗人;二是鉴赏材料短小,比如选诗意凝练的绝句,减少了信息量,降低了揣摩理解上的复杂程度;三是鉴赏都以一定的文化积淀为支撑,如2008年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满江红;四是设法为考生理解诗作提供参照物,适当降低难度;五是注重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让考生以书面形式作答;六是给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答案指向不唯一。,采用主观题方式,重点考查古代诗(律诗、绝句)词鉴赏的能力,考查范围确定在唐宋诗词部分,范围相对集中。在题干设置上,可就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综合考查,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2

14、007、2008、2009连续三年江苏卷都考查了思想感情,这个考点仍是今年复习关注的重点。2008年江苏考查了对诗句内容的概括,这是一种新题型,2009年的第二小题仍是考查概括能力,这种题型也应引起关注,因为它不同于一般题型的对诗句的解释和简单翻译,是江苏命题的有意创新。另外,从2009年起古诗词鉴赏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提高到10分,题量由原来的2个小题增加到3个小题,突出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估计今后高考仍会保持这一命题思路。第一节鉴赏古诗的形象,第一节 鉴赏古诗的形象,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诗歌形象的考查类型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15、,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两类:(1)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2)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而在抒情诗中,则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一)作品中描写的人物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

16、首诗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表现了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二)诗人自我形象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陆地,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解析: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

17、作者的创作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洲”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洲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就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洲”,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忧愤。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