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454013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150 大小:6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1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师备课本学科: 数 学 年级: 二(上册) 教师: 葛 亮20122013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马鞍山市金玉兰小学2012-2013 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2二、教学目标1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

2、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3、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难点:角的初步认识和数学广角中的相关知识。四、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周次日期教学内容19.1-9.2长度单位(1 课时)19.4-9.7长度单位(4 课时)3、机动

4、(1 课时)39.10-9.14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 课时)49.17-9.21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 课时)59.24-9.28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 课时)、机动(1 课时)610.1-10.7国庆假期710.8-10.12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机动(1 课时)表内乘法一(2 课时)810.15-10.19表内乘法一(5 课时)910.22-10.26表内乘法一(5 课时)1010.29-11.2表内乘法一(2 课时)、机动(1 课时)观察物体(2课时)1111.5-11.9观察物体(3 课时)机动(1 课时)表内乘法二(1 课时)1211.12-11.16表内乘法二(

5、5 课时)1311.19-11.23表内乘法二(5 课时)1411.26-11.30表内乘法二(3 课时)机动(1 课时)统计(1 课时)1512.3-12.7统计(3 课时)、机动(1 课时)1612.10-12.14数学广角(2 课时)、总复习(3 课时)1712.17-12.21总复习(2 课时)期末复习1812.24-12.28期末复习191.2-1.4期末复习201.7-1.11期末复习五、教具准备:乘法口诀表、钉子板、口算练习表等4六、全册课时安排:(约 60 课时)(一) 、长度单位(4 课时左右)(二)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 (13 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 3

6、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 课时左右(三) 、角的初步认识(2 课时左右)(四) 、表内乘法(一) (13 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左右2、26 的乘法口诀5 的乘法口诀2 课时左右2、3、4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6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 课时左右(五) 、观察物体(4 课时左右)(六) 、表内乘法(二) (13 课时左右)7 的乘法口诀.5 课时左右8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9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1 课时左右(七) 、统计(3 课时左右)(

7、八) 、数学广角(2 课时左右)(九) 、总复习(4 课时左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单元:长度单位5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

8、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单元课时安排:5 课时课题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 1 页的例 1,第 2 页的“做一

9、做”6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重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米尺、软尺。 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

10、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 、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 全班交流汇报。7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

11、量。(二)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 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 5 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 5 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

12、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8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 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一做第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

13、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9课题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 3 页,例 2,练习一 1、2、3教学目标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4、 1 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重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 学 流 程动态修改部分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 、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15、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10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 1 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二) 、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 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 3 厘米、5 厘米、711厘米、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