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447809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DF 页数:121 大小:96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

2、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 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四、计划课时:36 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0 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0 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 “文物” 的概念及内涵2、文物的时限3、中国文物的特点二、 “文物学”的定名问题1、文物学的定义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3、文物学的特点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管理6、研究文物收藏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

3、社会科学方法:21、调查法2、文献比较法3、类比法现代科学技术法:1、年代测定断代2、文物调查与研究3、成分分析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文物学与历史学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二、文物学与考古学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第三节文物的鉴定与收藏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1、文物的定名2、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

4、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文物的收藏1、民间收藏2、国家收藏第四节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一、文物管理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32、文物管理的原则3、文物管理的内容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2、文物保护技术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 课时)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 课时)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

5、的积财法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文物学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43、清代文物学评介第三节近代文物学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 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

6、现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2、王国维3、郭沫若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节现代文物学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唐兰2、陈梦家三、现代文物学的主要成就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 课

7、时)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 课时)第一节 中国古代瓷器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5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 “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4、 “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二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

8、、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1、大盂鼎2、大克鼎3、毛公鼎4、利簋5、害 夫簋6、卫盉7、何尊8、墙盘9、宜侯夨簋10、虢季子白盘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第三节 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1、玉的概念6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4

9、、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2、作为祭祀的礼器3、作为实用品4、玉的道德功能5、作为随葬用玉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1、从玉色方面看2、从玉质方面看3、从器形方面看4从纹饰方面看5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 中国古代书画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

10、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7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第五节 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2、商代铜镜的特点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5、汉代铜镜的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8、宋、金时期铜

11、镜的特点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1、以铜镜借喻历史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参考资料:1李晓东: 中国文物学概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2吴诗池: 文物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3夏鼐、王仲殊: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5谢辰生、吕济民: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 博物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6郭宏: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7张懋镕: 青铜器鉴赏 ,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 年版。8中国硅酸盐学会编: 中国陶瓷史

12、 ,文物出版社,1998 年第二次印刷。9杨伯达古玉史论 ,紫禁城出版,1998 年出版。8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什么是文物一、什么是文物1、 “文物” 的概念及内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文物”一词比“考古”一词出现得早,但是,它与今天的“文物”含义还有较大的区别。不但如此,在不同时期的文献中,其内涵仍有不同。 “文物”二字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 :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宫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后汉书南匈奴传 中有“制衣裳,备文物” 的记载。 这两则引文中的所谓“文物”系指当时的礼

13、乐典章制度和祭器、礼器。至唐代,骆宾王有诗云: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夕次旧吴) ;杜牧诗云: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 )等。这两首唐诗中所言之“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谓的文物的涵义。到北宋中叶(11 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当时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及明代和清初,则较普遍把“文物”称之为“古董”或“骨董” 。清乾隆年间(18 世纪)又称文物为“古玩” 。唐宋明清各代虽对文物的称谓不同,但涵义基本相同。中华民国时期,称文物为古物,且古物的概

14、念和内涵已较唐宋明清各代所称文物、古董、骨董、古玩广泛。如 1930 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 “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 “文物”一词又重出现。如 1935 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的旧都文物略 ,同年又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修整古代建筑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 。这表明当时的“文物”概念已包括了古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到地方的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各级部门所颁发的文物法令、法规、通知、条例中,均沿用了“文物”一词。20世纪 50 年代,文物收藏家叶恭绰(188119

15、68)先生鉴于尚书旅獒中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说,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 。 1982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方把“文物”一词及其包括的内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02 年 10 月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9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中,对文物的内涵作了如下规定:(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重要的革命

16、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文物法所规定的文物内涵实际上包括了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 在年代上已不仅限于古代, 而是包括了近、现代,直达当代。在世界上,各国对文物的称谓、定义以及内涵的规定不尽相同。比如,日本所说的“有形文化财” (建筑物、美术工艺品 ) ,虽近似中国所指的文物,但其涵义和范围又不尽相同。埃及在 1983 年颁布的埃及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在埃及国土上出现的或与其历史有联系的,凡 100 年以前的,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实物,都属于文物。同时,还规定在 100 年以内的有价值的实物,可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建议指定为文物。在国际上,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一些有关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中,一 般 把 文 物 称 作 为 “ 文 化 财 产 (Cul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