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38712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1目目 录录摘要2前言41、孙悟空形象的由来4(1)进口说4(二)国产说52、孙悟空人物性格分析5(1)本真自我“猴”性6(2)性情中人“人”性7(3)斗战圣佛“神”性8结语10参考文献12致谢132摘 要孙悟空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主要形象之一。他的形象贯穿于整部作品,使其集猴性、人性和神性于一体。他是一只受着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孕育而成,过着逍遥自在生活的猴子;但他又是一只不甘于平庸的猴子,为了理想,不辞辛苦,拜师学道,在种种欲望的驱使下,闯地府,闹天宫,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为了再次获得自由,决心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磨难重重,这其中也是对他是否心诚的考

2、验,伴随着一路的考验,他最终成为真正的“斗战胜佛”。本文通过孙悟空形象的由来及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关键词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由来,性格分析3AbstractAbstract SunWukong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characters shaped by Wu Chengen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His image runs through the whole work and makes it the typical gathers of monkey,human nature and divinit

3、y. He is a monkey formed by suffering from a naively show Nissei Yuet Wah and lived a unaffected life, but it is unwilling to be normal. In order torealize his dream, he suffered and learned. Driven by thevavious desires, he crashed into the hell and struggled withtheHeaven, eventually pressured on

4、the foot of the five-figer mountain . With the purpose of regaining freedom once again,he decidedto guard TangSen to collect Buddhist sutras,alongthe whole way filling with numerous hardship, from which is a test of whether he is sincere, at the end ,hebecame areally “fighter” over Haddha. Key words

5、:“Pilgrimage to the west”,Monkey King,origin of Monkey Kings,character analysis4前前 言言 西游记成书于我国明代中叶,直至今日,它依然吸引着无数读者,更是驰誉中外。著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得好:“在世界文学中,西游记是最有趣的小说之一,应该让世界人共同欣赏。”1提到西游记,几代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孙悟空作为小说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他顽劣,也谨慎;他桀骜不驯,也齐心协力;他火眼金睛,能辨妖魔真假;他七十二变,尽显精明机智;他神通广大,身经百战,惩恶扬善;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和不同的感受。天真幼稚的孩子喜欢他的童真童

6、趣,能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博学深思的长者可以从中探究其深层次的思想意蕴,同时也感到其味无穷。孙悟空在群众中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这跟他形象塑造的成功是分不开的。1、孙悟空形象的由来众所周知,西游记的故事是以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主要依据。反映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大唐西域记 中并没有孙悟空亦即猴子,也不见玄奘收徒的记载。而我们要讨论的人物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大显神通,为追求理想完成使命,他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牺牲。他是从哪儿来的?这似乎是一个颇为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问题。(一)进口说(一)进口说。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胡适。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不是国货,乃是从印度传来的进口货。认

7、为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那个神通广大的神猴哈奴曼的中国翻版。他说,“中国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到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孙行者的根本。”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表示同意。陈寅恪先生也肯定孙悟空与印度传说中的猴王有关系。全国解放后,这种说法渐趋沉寂。但是年印度舞蹈团访华后,这种说法又活跃起来。有顾子欣的孙悟空与印度史诗和5季羡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重新提出。尤其是季先生以其深厚的梵文和古印度史的功底,考论了孙悟空与哈奴曼的关系。说道:“尽管有人否定这一点,但是他那种随意变形的广大神通,汉译佛经里可以找到,在罗摩衍那中同样

8、可以找到。”(二)国产说(二)国产说。这种说法的首倡者是鲁迅。在胡适的进口说发表后不久,鲁迅就提出反驳。他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传说中禹治水时的淮河水怪,状如猿猴)。”他提出了三条理由反驳:一是作西游记的人没有看过佛经,二是中国所译的佛经中没有这种形象,三是作者吴承恩看过不少唐人传奇,故受影响不少。其后冯沅君和吴晓铃等,还有北大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稿也都不同意进口说。金克木在梵语文学中认为,两个神猴的形象是不同的,而且汉译佛经中没有提到这个神猴和他的大闹魔宫,加以史诗这一段闹宫又是晚出成分,所以两个神猴故事还不能证明有什么关系。并且罗摩衍那至今还没有译成我国语言。”刘毓忱在论西游

9、记及其他一书中认为,两个神猴的相似只是巧合,世界文学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撒旦与孙悟空,普罗米修斯与鲧,包公与所罗门王等等。这是不约而同的。两派学说的领军人物都是学界泰斗,故难分高下。我个人同意胡适的看法。首先,无支祁像猿猴的说法产生很晚,是在佛教已经遍传中土以后。唐以后方有此传说。唐李公佐作戎幕闲谈,称自己得古岳渎经谓禹治水时将猿猴状的淮水神无支祁用铁链锁住。古岳渎经是他本人的杜撰,但有民间传说的根据。与公佐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中,也说到有人发现铁链入水中,穷之而得青猕猴。“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无支奇。”今本山海经无,古本即便有,也看不出与神猴有什么关系。所以胡

10、适大胆假设为其或亦受印度影响。其次,作小说西游记的人看没有看过佛经无关紧要,因为在早期取经故事中已有神猴了,何况说小说作者没有看过佛经没有证据,我看,小说作者肯定看过佛经,因为里边谈到佛理时相当纯熟。第三,汉译佛经中没有哈奴曼和罗摩衍那,没有汉译也不意味着中土之人就一定不会知道这个神猴。中国古代与印度文化和商贸往来频繁,口头文学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岂止是不能排除,简直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这6个在印度妇孺皆知的形象流入中国,是有可能的。二、二、孙悟空人物性格分析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创造出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形象,而悟空又是个非同一般的神话人物,他具有显著的特色:他是猴、是人、也是神,即是集猴

11、、人、神三位于一体。(1 1)本真自我本真自我“猴猴”性性小说开篇就写孙悟空诞生。他的出生极具神奇性和神秘性,是花果山顶上一块受着“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2的仙石化育而成的石猴。他是造化之子,自然之子。悟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无父无母,也无兄弟姐妹,更不受家庭和各种复杂关系的束缚。因此,他是一个自由的猴,不受任何事物的控制,追求自由、平等和永恒。他在花果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他活泼好动、无忧无虑,一切行为都处于自然本真的状态。 他与群猴一起生活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食草饮泉,采花食果,

12、与各种动物为群为伴;夜宿石崖,朝游峰洞;居所宽阔,物品齐全,可“容千百口老小”。花果山中丰富的物产让他们生活的衣食无忧,惬意舒适,怡然自得。他们在花果山过的生活可谓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种自由的生命状态,无疑是理想的。 在孙悟空的心目中,花果山就是一片富有自然气息的自由乐土。取经途中,大圣屡受唐僧的窝囊气,而每次他都首先想到的是要回到花果山去,可见对花果山的向往,其实就是他对那种自由生活的一种渴望。也正是因为他是天地生成,无父无母,天真无邪的,所以菩提祖师才给他取名为“孙悟空”。这个名字中的“孙”字,乃是由猢狲的“狲”去了兽旁得来的,解释为“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

13、论。”因为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孙悟空就像人处于婴儿时期,一切都出于自然的本性。3大闹天宫时,玉帝怕这个“妖猴”会闲中生事,便让他去“权管蟠桃园”7。可是他毕竟是一只猴子,猴子的天性就是活泼机灵,爬树攀枝,采花食果。他来到蟠桃园,看见鲜美的桃子,那是一定会吃的。他偷吃蟠桃,从而导致他触犯了天宫律条的规定。 石猴是天地孕育而成,并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种世外桃源中生活,所以这也造就了“他骨子里追求自由的性格与理想”4。孙悟空这种追求自由的性格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也就是说,大自然在赋予人类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类自由的本性。(2 2)

14、性情中人性情中人“人人”性性无论他出身是如何的高贵、离奇,都是天地所孕育的,也都会受到自然的约束,不能享受绝对的自由自在。就像生死这一自然法则无法超越一样。“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为何石猴在高兴之时会落泪呢?他说:“今日虽不归入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原来他已经感觉到了生命的局限性,知道终有一天还是要面临死亡的。他想跳出生死的约束,过着更加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因而这也促使石猴决定要去“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学一个不老长生”之术来满足他延续生命和自由的需求,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人类向往长生不老的欲想

15、。 于是他云游四海,访师学道。在拜师学道的途中,写到他抢了人家的衣服,像人一样把衣服穿在身上,穿街走巷,“学人礼,学人话”。这说明他开始有了人的意识,懂得害羞,知道自己也要像人一样穿衣遮羞,融入社会与人进行交流。 他历尽千难万险来到斜月三星洞,向菩提祖师学艺。当他听菩提祖师讲道时,高兴地“抓耳挠腮”、“眉花眼笑”,还时不时地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师父认为是不专心听学,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悟空听到了“妙音”处,才喜不自胜,不由自主地做踊跃之状。这说明悟空有了人的觉悟,能够听懂师父讲道内容里的真意。他来学道,师父说要传授给他道艺,他都说“不学!不学”。最终气的师父拿着戒尺打他三下,手背后就走了,而悟空却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懂得其中的寓意。师父是叫他夜半三更时从后门进去悄悄地8传授给他道艺。夜半三更时,他来到师父的住处,怕惊扰到师父休息,就一直跪着等师父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