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425902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华15标沉降观测方案(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目 录录1、总、总 则则.- 1 -2、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2 -2.12.1 工程概述工程概述- 2 -2.22.2 主要工程主要工程- 2 -2.32.3 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 2 -3 3、沉降变形观测、沉降变形观测.- 3 -3.1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 -3.23.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3 -3.33.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 -3.43.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 -3.53.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6 -3.63.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 9 -4 4、路基、路基- 9 -4.14.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9 -4.24.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18 -4.34.3 观测技术要求观测技术要求- 24 -5 5、桥涵、桥涵- 27 -5.15.1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7 -5.25.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33 -5.35.3 观测技术要求观测技术要求.- 34 -6 6、隧道、隧道- 37 -6.16.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7 -6.26.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观测元

3、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 38 -6.36.3 观测技术要求观测技术要求- 39 -7 7、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 39 -7.17.1 路基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路基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 39 -7.27.2 桥梁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桥梁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 41 -7.37.3 隧道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隧道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 42 -7.47.4 过渡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过渡段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 43 -附件一: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统计表附件一: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统计表.- 44 -附件二:路基沉

4、降变形监测数量汇总表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量汇总表 .- 44 -附表:附表:- 44 -表一: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表一: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二: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表二: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三: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表三: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四:单点沉降计观测资料汇总表表四:单点沉降计观测资料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五: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表五: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六:涵洞沉降观测汇总表表六:涵洞沉降观测汇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表七: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汇总表表七: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汇总

5、表.错误!未定义书签。表八:隧道沉降观测汇总表表八:隧道沉降观测汇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总、总 则则1.1 为统一中铁五局蒙华铁路 MHTJ-15 标段对路基(含过渡段) 、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1.2 本方案适用于中铁五局蒙华铁路 MHTJ-15 标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1.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

6、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1.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 (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1.6 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 号);6)客运

7、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 (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2 -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铁建设函200 5754 号);9) 蒙华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0) 铁道部有关规定。2、工程概况、工程概况2.12.1 工程概述工程概述本标段地处三门峡市卢氏县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途径卢氏县官道口镇,洛宁县故县镇,卢氏县范里镇、文峪乡、横涧乡。标段起点 DK716+850,穿牛心山、跨洛河,在洛河南岸设卢氏站后至标段终点 DK765+000,考虑长短链后,正线长度 46.173km。2.22.2 主要工程主要工程主要工程有:区间路基长度 8.62

8、75 公里、站场路基 3.336 公里,区间路基土石方 256.5 万施工方、站场土石方 468 万施工方;桥梁9522.56 延长米/35 座,预制、架设 T 梁 561 孔、现浇箱梁 16 孔、涵洞 1561.46 横延米;隧道 25867.08 延长米/15 座(左右线合计);铺设无碴道床 48191.6 米、铺道碴 16.3 万方,安装弹性支承块154090 块、长枕 2920 根;车站 2 座(洛宁西站、卢氏站);梁场1 处。2.32.3 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国铁级。2)正线数目:标段起点 255 米为单线,其余均为双线。3)最小曲线半径:1200m,困难地段 80

9、0m。4)限制坡度:浩勒报吉南至纳林河段 6,纳林河至襄阳段下行 6、上行 13,襄阳至吉安段 6。5)牵引种类:电力。- 3 -6)牵引质量:浩勒报吉南至襄阳段 10000 吨、部分 5000 吨,襄阳至吉安段 5000 吨。7)桥涵设计列车竖向静活载:1.2 倍 ZH 活载(2005)。8)到发线有效长度:浩勒报吉南至襄阳段 1700 米,襄阳至吉安段 1050 米、部分车站预留 1700 米条件。3 3、沉降变形观测、沉降变形观测3.1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3.1.1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 3.1 测量

10、等级及精度要求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 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 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 差(mm) 二等0.50.30.3 三等1.00.50.6 3.23.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

11、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3.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 3.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 点高差中 误差 (mm)每站高差 中误差 (mm)往返较差、符合 或环线闭合差 (mm)检测已测高 差较差 (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 要求- 4 -二等0.50.130.3n(n 为站数)0.5nDS05 型仪器,宜按国家 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 求施测三等10.30.6n0.8nDS05 或 DS1 型仪器,按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 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 术要求施测3.33.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3.3.1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

12、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 CPI,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m 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工作基点如图所示: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

13、土线 图 3.1 工作基点标石埋设示意图- 5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的设计布点要求进行。3.3.2 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3.3.3 工作基点应选

14、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3.43.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测量工作基本要求3.4.1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做校核。3.4.2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3.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6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

15、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

16、断。3.4.4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或水中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3.4.5 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3.4.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3.4.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7 -3.4.8 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3.53.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测量工作具体要求3.5.1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3.5.2 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