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417795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治療的基本概念,修慧蘭,何謂家庭,何謂家庭,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心理空間的個體所組成(情感、忠誠、關係持久) 具有獨特性質的自然社會系統, 家庭具有規則、權力結構、內隱外隱的溝通,以解決各種問題、有效執行各種任務。 只能經由出生、收養、婚姻等管道進入。 功能良好的家庭:能維持自身系統的生存,又鼓勵實現個人潛力(在系統與個人的利益取向平衡),問題,單身,只有一個人(或許有寵物)自己住在一個房子裡,算是一個家庭? 同志家庭算是家庭?,家族治療歷史的演進 序幕誕生前的混沌,Freud針對歇斯底里(小漢斯的phobia) 的研究提出親子互動的衝突 Sullivan提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當下互動是過

2、去互動的隱喻 Rogers個人中心主義對人性的關懷:提醒勿將個體或系統客觀物化。 小團體動力的興起:會心團體與家庭互動的比對 兒童輔導的重視:將焦點放在親子教育中 社會工作的影響:多元化角度的考量,家庭治療理論是一種科學典範的轉移何謂典範?,Thomas Kuhn(1962)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指出:科學研究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般客觀,他常受文化、社會、哲學及主觀因素所左右。 典範究竟是什麼?它是某一特定科學社群(例如物理學界),在研究發展過程中所普遍使用的策略,它的首要功能在: 建立規範。 限定研究主題的範疇。 訂立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3、,典範的特性,典範和科學一般,基本上都是不完整的 典範基本上只是方法或工具 典範基本上是暫時性及驗證性 典範多少會受到文化及社會因素的影響 典範內含許多顯性或隱性的哲學假定、信念及價值 典範有限制眼界及左右知覺的可能,傳統心理治療所依據的科學典範為何?,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思考方式,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影響行為的因素,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評估,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治療對象,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負責任的哲學觀,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治療與介入的重心,典範的轉移:因果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發生療效的因素,典範的轉移:因果

4、觀與系統觀的差異 專業訓練,系統思維的三個取向,摘自:利翠珊(民88)。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期,21-40。,General systems theory(較接近一種思考模式,而非一種理論 Nichols,p.192-198),生物學家Bertalanffy 於1960年代提出 系統是指任何由其組成部分相互運作而生的實體(即有機體),器官、電話、人格、工會、國家、宇宙均屬,每一系統由小系統組成,也是較大系統的一部份 系統大於各部份的總合:視有機體(organism)為一整體(非機戒體mechanism),是可變動、有生命力的 強調系統內的關係互動,重於各組成的本質 強調

5、等結果性:可由多種方式達到相同結果(機戒體言,不同方式就會有不同結果,相同結果一定是經由相同方式) 重視生態上健全的價值與信念:有機體會以創造力、自發性方式產生更新(second order change,包含有價值取向),非只是維持原狀恆定(first order change,較傾向機戒論,控制論,只是回到原有平衡,但沒有更好) 強調perspectivism(或建構論),每個人認為的事實只是一種觀點(非真理),但也非可隨意以其所欲方式reframe真實,而更應該體認由於無法得知真實,所以應對價值或態度等更加小心(例如了解此觀點的影響性),持一種謙卑態度 Bertalanffy未直接接觸家

6、庭治療學者也未提出家庭治療理論,系統階層性的概念 來自於整個宇宙的系統規則,摘自Sundberg, Tyler, & Taplin(1973),General systems theory應用在家庭治療理論,家庭治療實務者將抽象的General systems theory,運用到觀察家庭互動的現象場,提出家庭系統理論,Key concepts of General System theory apply in family system theory (Griffin,1993,p19),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整體性(wholeness): 採一般系統論(General Systems The

7、ory,GST,),部分總和整體 相互關連性,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是有組織的、相互影響、系統中任何部分的改變皆會影響其他部分 家庭規則(rules) 交互作用所遵循的行為模式,定義彼此權利義務 一定的持續性模式,重複出現的原則,以維持秩序安定,但亦需隨環境改變,失功能的循環,摘自曾端真(民80)婚姻與家族治療(pp192)。台北:天馬。,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恆定狀態(homeostasis) 系統內透過feedback loop,透過自我調節以維持恆定,是一種動態歷程(失去平衡與獲得平衡的歷程),包括兩種動態平衡: 1.形態靜止Morphostasis :維持原有結構與規則的平衡 2.形態改變

8、Morphogenesis :產生新結構或規則的平衡狀態。 恒定亦是一種家庭抗拒改變的現象,由有權力者控制,亦是一種在改變中維持平衡 形態靜止過程易產生代罪羔羊、三角關係等現象,均是為了達成原有的平衡。,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 透過規則以維持homeostasis,其間即是一控制 過程,是一循環互動。 正向回輸(產生加強或改變) V.S 負向回輸(減低脫軌或改變) Feedback 歷程是一種information process,例如attention, interpretation 注意的不同、解釋的不同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Bateson(1972):

9、a difference that make a difference,負向回輸,正向回輸(行為被增強),家庭規則 對行為的解釋: (一)孩子長大、獨立或 (二)孩子變壞了,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階層性(結構性) 不同Power、地位、權利、責任 界限V.S次系統 系統中被指派從事特殊功能、或程序的規則。 Subsystem:被指派於系統內從事特殊功能或程序的哪些部分,可由階層、性別、興趣組成 Boundary:設立範圍,保障各次系統(個人)之自主,但也能互動,需具清楚也能滲透 開放系統 VS 封閉系統 在於與外界互動,可接近的程度,例如,可接收外界訊息、界限可滲透、可改變性的平衡 封閉:缺乏與

10、外界的交換、遇危機時會恐懼混亂、無力(entropy),家庭系統理論的特徵,溝通 Haley認為,溝通是以獲得控制 Satir認為,溝通是獲得自尊與真誠的關係 Identified Patient (IP):System Create Problem 維持家庭平衡的出口 對家庭壓力的一種反應方式 使用無效方法的重複結果 社會系統 VS 家庭系統Network Therapy,Pinsof(1992)整合歷程系統觀點,Pinsof(1992)心理學家,也是家庭治療者。 認為整合歷程系統觀是當代家庭心理學應共享的科學典範 界定現代家庭系統觀必須具備下面幾種特性: 系統性 1.家庭中的IP呈現家庭的

11、失衡與功能不良。 2.家庭系統裡有次系統(subsystem)的存在。 3.次系統與成員間依循邊界與家庭規則而運作。 4.家庭系統的權力結構運作透露人性的本質。 整合性 1.以問題中心為取向的整合趨勢 2.非折衷而是整合(各顯精采而非大雜碎,黑紅色並存而非紫色) 歷程性 1.重視動態歷程的變化,歷程與結果是不可分的,前一時間的結果也是導向下一結果的歷程,變是一種常態。 2.歷程描述的困難 認為原有家庭系統理論較忽略家庭系統與另外系統的整合(如社區文化結構),且未整合心理學其他領域(如人格社會等) 原有家庭系統理論較將歷程與結果二分,家族治療歷史的演進 起飛家族治療開展-百花齊放,溝通訊息的相關

12、研究 Bateson針對精神分裂症之病因研究:雙綁訊息(Goldenberg, p110) Theodore Lidz針對父親的研究:僵化的家庭角色與錯誤的親輩認同(Nichols,p56) Satir的溝通角色理論 近代熱門John Haley等的短期諮商 分化研究將焦點放在家庭系統上 Murray Bowen的自我分化理論 Ivan Boszormenyi-Nagy的脈絡治療,以因素、個體心理學、家庭系統內涵、關係倫理等四方面解釋家庭互動的成因。 Salvador Minuchin的界限理論,家族治療歷史的演進 基地家族治療的重鎮,1950-60年代:Palo Alto的MRI:探討sch

13、izo與家庭動力之關係,如Bateson,Haley等發現家庭中病態的溝通模式與出現、維持schizo症狀的關聯 1960-70年代:費城的兒童輔導中心Minuchin等,以家庭結構概念治療身心症(如厭食症) 1967 Selvini-Palazzoli于米蘭創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的治療小組與之後澳洲敘事治療,典範的轉移-家族治療思維的演進,傳統的化約論到人類中心主義到系統觀的思潮 多元化角度的刺激從Modern到Postmodern 第一序人工頭腦學first-order cybernetic:生物及非生物體系是由自我調節回饋迴路所控制,以修正系統中的誤差

14、並回到穩定與原先設定的基準 Bateson:家庭是一系統,schizo是一關係現象而非個人內在疾病;從雙綁溝通中看到系統運作 個別治療與家族治療的差異對因果關係的看法不同 仍將家庭看做是一個較大的Objective The System Creates the Problem. 觀察者與系統是分離的,觀察者是客觀、可操控系統的,系統觀對行為的假設(Griffin,1993,ch.1),多數行為是非病理的,只是反映了環境狀況 多數行為是環境引發的 改變家庭動力或關係是有力的改變機制,家庭治療理論的轉變,一、家庭治療遇到的瓶頸: 1無法證明某一學派優於其他學派,多數實務者均採折衷 2注意到原有家庭

15、理論對多元家庭、性別、多元文化等議題的不足。 3注意到改變家庭有其限制(如更大系統的規則),因而返回注意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信念的重要性,即以家庭治療為導向,對個人進行家庭式治療。 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及社會建構論的影響 三、詮釋學的影響: 個人所理解與經驗的,絕不僅是看到、抓到、或解碼到的,這些沒有明確意義的片段,唯有透過重整、歸納、選擇顯著的部分、賦予意義,如此才能被理解。 四、女性主義的影響: 現有家庭理論具有性別偏見,個人的即政治的。,家族治療整合與折衷1990之後,另類發展建構取向的刺激 米蘭治療小組的獨立發展 澳洲敘事治療Michael White與David

16、 Epston 焦點解決Berg & deShazer 個人治療與家庭治療之界限模糊;個人取向治療除去重視個人外,亦重視或改變其關係模式,典範的轉移-家族治療思維的演進,第二序人工頭腦學second-order cybernetic: 家庭的reality無法客觀發現,而是由成員間的互動而產生一致性看法,家庭是由多重觀點組合;治療師與成員一起尋找建構重新論述家庭意義 Thomas Moore(1992):Therapy is Caring, Not Curing. Hoffman(1995):注意到治療師也是系統的一部份 放棄專家與非專家的對立 反對Power與Control,加上女性主義的提醒,而使其從階級關係到合作關係。 The Problem Creates the System. 批評:貧困家庭撰寫自己故事的力量被剝奪(Minuch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