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411092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兽医学课程第5章 四诊(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四 诊,一四诊:中医诊断家畜疾病最基本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望诊:用眼睛检查病畜神色、形态、排泄物、分泌 物的性状。闻诊:(1)听声音:叫声、呼吸声、肠音、咀嚼 声、咳嗽声。(2)闻气味:口气、鼻 气、痰、涕、脓汁、 粪便、尿等的味道。问诊: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治疗情况。切诊:切脉、触诊。,二望诊:,(一)望全身:1望神:精神、神气。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动物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1)A得神(有神):目光有神,面色润泽,神志清晰,声音洪亮,形体壮实,肢体活动灵敏。有神指神未衰,病后好愈。B失神:目光无神,面色灰暗,神志不清,声音低微,形体瘦弱,肢体活动迟钝。常见于长期

2、的慢性病,出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直至昏迷。当疾病发展到后期,可见特殊症状:昏醒。,(2)精神异常表现:A痹症(沉郁型):感情淡漠,少言寡语,闷闷不乐,有时发呆,哭笑无常等。目暗神昏,站立痴呆,靠墙顶柱,行如酒醉,或昏睡不起,有时四肢划动。B狂症(兴奋型):烦躁不安,到处游走,尖声怪叫,不能约束,咬人,顶墙。,2皮毛:看皮肤、被毛颜色、状态。正常被毛应平顺有光泽,皮肤柔软有弹性。 常见病理变化:(1)皮肤紧缩,被毛逆立,常见于风寒束肺。(2)皮肤瘙痒,大小不同的疹块,“遍身黄”。多由肺经风热引起。似“风疹”。(3)被毛脱落,皮肤表面形成结痂,不时有溃烂的脓包,日久不愈,称为肺毒生疮。,3姿

3、态:病畜的姿势和形态。正常时昂头静立,姿势端正,偶尔有平卧。 病理变化:(1)腹痛:频频起卧、滚转,步态紧张,前肢刨地,后肢蹴腹。A痉挛疝(冷痛):口腔湿润,肠音高朗,肠鸣泄泻。B结症(热):口腔干燥,肠音低沉,粪便难下。元亨疗马集:“冷痛者,寒伤所致,其病有五,医家先令观其外形,分其内痛。直尾行,大肠痛;卷尾行,小肠痛;蹲腰踏地,胞经痛;肠鸣泄泻,冷气痛;急起急卧,脾经痛。”,(2)跛行(点痛):各种原因造成的四肢疼痛。“敢抬不敢踏,病痛在蹄下;敢踏不敢抬,病痛在胸怀” (3)破伤风:腰背板硬,耳紧尾直,呈木马样,牙关紧闭,口流清涎,第三眼睑下垂(闪骨外露)。,(4)颈部风湿:颈部低头难,腰

4、脊板硬,头颈部回转困难,不灵活(5)骨软症:毛焦肷吊,鼻浮面肿,腮骨重大,卧地难起,跛行逐渐加重,越走越重。(6)食道阻塞(草噎):正吃草时,突然停止不吃,残渣从鼻中流出,烦躁不安,频频伸头缩颈,严重可出现气促喘粗,咳嗽。(7)腺疫病(槽结):伸头直颈,鼻中流脓,水草难咽,咳嗽,槽口(下颌间隙)肿大。,(二)望局部:,1鼻:鼻为肺之窍,鼻的外观多与肺有关。望鼻主看鼻孔的张缩,鼻涕有无及鼻液的性质。(1)外感风寒:鼻流清涕;外感风热:鼻流稠涕。(2)鼻窦炎:一侧或两侧鼻子流脓性、腥臭特殊气味的涕。(3)异物性肺炎:两侧流脓、污秽性、腥臭气味的涕。(4)大叶性肺炎:流铁锈色涕 。,2眼:肝之外窍,

5、五脏精气皆注于目,故眼不仅与肝有关,也可反映出五脏的变化。主要观察其颜色变化,有无肿胀、眵泪及闪骨外露现象。正常眼珠灵活、明亮有神,结膜粉红,洁净湿润而无眵泪。例:如眦内淡白多是血虚;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损;目赤红肿、流泪多眵多为风热或肝火上炎;闪骨外露多见于破伤风。,3耳:肾之外窍。耳的动态除与家畜精神好坏有关,还与肾及其它脏腑有关。健康家畜两而灵活而常扇动。(1)两耳下垂,精神沉郁心气不足,过劳,疫病后期。(2)两耳直立破伤风。(3)两耳歪斜,不时前后转动失明。(4)呼唤不应耳聋(5)一侧耳下垂,伴有口眼歪斜面瘫(歪嘴风),(三)察色:,观察口腔各部位的色泽、舌苔、口津、舌态的变化来诊断脏腑

6、疾病。口色是气血的外荣,是气血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气血津液的盛衰情况。,1观察部位:(1)舌:舌为心之苗,各脏腑的经络都通于舌。舌尖应心与小肠,舌中应脾与胃,舌根应肾与膀胱,左侧应肝胆,右侧应肺与大肠。(2)口唇:脾胃的外应,多反映脾胃的变化。(3)齿龈(排齿):指齿龈黏膜,与肾有关。“肾主骨,齿为骨之余”。(4)卧蚕:金关应于肝胆,玉户应于肺和大肠。(5)口角:反映三焦。,2口色:正常口色粉红,湿润有光泽。“春似桃花夏似血,秋如桃红冬似雪” (1)光主气。气正光明,气虚(气滞)光暗,气绝无光。(2)色主血。气血充足则色正,血虚则淡,血凝则暗。(3)润主水津。津枯则干,津足则润。,病理口

7、色:,(1)红色:主热证。见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初期。A微红:轻型热证。外感风热,为表证。B鲜红:色深,色泽明显。里证,里实热证。C鲜红而干:津液已伤;鲜红而润:津液未伤。D紫红:热如营血,热极伤阴或气滞血瘀的反应。见于热性传染病后期。,(2)黄色:主湿,主黄疸,常见于肝、胆、脾的疾病(肝炎、胆结石、胆道蛔虫)。A淡黄:色晦暗“阴黄”。肝胆寒湿引起的慢性肝炎。B赤黄:色红带黄,橘黄色“阳黄”。由肝胆湿热引起,多见于肝炎初期、血液寄生虫病等。 (3)白色: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之症。A淡白:长期脾胃虚弱引起的营养不良。B苍白:贫血,大失血(肝脾破裂等)、寄生虫病。C枯骨白:无光泽,晦暗。绝症后期,

8、濒死期。,(4)青色:主寒证,主痛。多为感受寒邪和疼痛的表现。A青黄:口腔湿润,多为内寒挟湿。见于冷症,如冷肠腹泻等。B青白:一般寒症,尤指脏腑虚寒,见于胃寒、脾寒、肺寒吐沫等。C青紫而湿润:寒极,内寒极盛,如阴寒腹痛。 青紫而干燥晦暗:气滞血瘀,如心衰。 (5)黑色:临床少见,多由于气血凝滞引起。重症的后期。,危症五色的判断:,青如翠羽者生,似靛染者危。赤如鸡冠者生,似衃血者危。 黄如蟹腹者生,似黄土者危。白如豕膏者生,似枯骨者危。黑如乌羽者生,似炱煤者危。,3舌苔:舌面的一种苔状物,为胃气上潮所生。主要反映脾胃肠等的消化功能。正常苔薄、白色或稍黄,干湿得中。(1)舌苔的有无:表示病情的进退

9、。无有,病好转;有无,病进一步发展。(2)舌苔的真假:真苔不易剥离,主实症(外邪亢盛之症)。假苔易剥离,主虚症(正气不足之症)。,(3)舌苔的厚薄:薄:病轻、浅。厚:病重。薄厚:病加重;厚薄:病好转。如苔退急骤,则为病邪内陷,正不胜邪。 (4)舌苔的燥润:表示体内津液的盛衰情况。润:津液未伤;燥:津液已伤。,(5)舌苔的腐腻:腐:苔质疏松、厚,堆积在舌表面,豆腐渣样。内有湿气而胃气尚好。腻:粘腻、致密,不易剥离,表面粘滑,为浑浊内停,湿气太盛,脾运化功能失常。,(6)舌苔的颜色:反映体内气血盛衰、疾病表里、寒热、虚实。A白苔:主表症、寒症。薄白病浅。厚白病重。白而干津液已伤。白而湿津液未伤。B

10、黄苔:主里症、热症。薄黄舌质红,见于里热症初感阶段,外感风热。黄而干薄黄转变而来,里热重,伤津引起。,C灰苔:由黄苔发展而来,主湿、热,病重。D黑苔:重,为灰苔的进一步发展,气血极度匮乏。白黄灰黑 加重灰黑黄白 好转,(三)问诊:,一问症状二时间;三问数量四饲管;五问来源六病史;七治八妊始周全。,(四)切诊:,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扣,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方法。包括切脉和触诊。,1部位:(1)马属动物:颈静脉沟中下三分之一处,两侧(双凫脉)。颈动脉。(2)牛:尾根动脉。(3)猪、羊:股内侧动脉。双凫脉:左凫三部,右凫三关。三部:A上部:心小肠B中部:肝胆C下部:肾膀胱三关:A风关:肺

11、大肠B气关:脾胃C命关:命门三焦,不同指力:A浮取按在皮肤,又叫“举”B中取不轻不重,按在肌肉,又叫“寻”C沉取重力按于筋骨,又叫“按”“三部九候”:三部三关各有三种指力的取法。,2正常脉象:为平脉。健康家畜脉象平和,无太过,无不及。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从容和谐,节律均匀。脉数:人一呼一吸为一息。马为一息三至,牛一息四至,猪羊一息五至六次。按分钟计:马36-44,牛:40-60。注意:饥饿时不要摸脉,剧烈运动或酒后不得摸脉,饱餐后也不能立即摸脉,此时反映不出正常的脉象。,3病理脉象:,(1)以深浅分: A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特点:浮取脉明显,沉取而脉力

12、不足。主病:主表症。浮而有力表实症,浮而无力表 虚症。浮脉为疾病在经络体表的反应,由于外邪侵袭 体表,卫阳抵抗而鼓动于外,故出现浮脉。兼脉:浮数表热;浮紧表寒(无汗),B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特点:轻手按之不应,重手按之乃得。主病:主里症。沉而有力里实症,沉而无力里虚症。沉脉为病在脏腑的反应,邪陷于里,气血内滞,正邪相搏于里,故称为沉脉。兼脉:沉数里热症;沉而迟里寒症,(2)以速度分: A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缓。特点:一息不足三至。主病:主寒症和湿症。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脉迟。兼脉:浮迟表寒;浮迟而细气血不足;

13、 弦迟寒湿。,B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而多至,往来越度。特点:一息而三至以上。主病:热症。数而有力实热,数而无力虚热。数脉为阳盛的表现,血脉受热邪鼓动,脉行加速,故脉数。兼脉:洪脉实热;细脉虚热(五心烦热,口渴而不欲饮);,(3)以强弱分:虚为气血不足之兆,气不足以运行其血,则脉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充其脉,则按之空虚。A虚脉:主虚证。三部脉浮、中、沉皆无力。按之虚弱。B实脉:主实证。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相搏,所以脉管充实。三部脉浮、中、沉皆有力。指下脉管充盈有力。,4.危重脉象: “七绝脉”。 脏腑功能极度衰弱,生机已绝,亡阳亡阴,指下摸不到病理脉象,杂乱无序,良久复来。 (1)雀啄脉:脉来快,急而数,节律不齐,止而复来。(2)屋漏脉:脉来极慢,很久一跳,间歇不均。(3)弹石脉:脉来沉实,促而坚,脉在筋肉间。(4)解索脉:脉来忽疏忽密,杂乱无序。如解乱绳之状。(5)鱼翔脉:脉在皮肤,时有时无。(6)虾游脉:脉跳隐隐约约,时有时无。有时在上,有时在下,突然一跃,而后消失。(7)釜沸脉:脉来浮数而急,只出无入,息数不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