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409266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5.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对策研究报告,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目录,一、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二、研究的技术路线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作用四、主要研究结论五、有关建议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一、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立足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实际经验,注重吸纳先进技术,力求研究成果达到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立足于降低建设和运营风险,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立足于加速推进我国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步伐,提高装备水平,为形成我国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创造条件; 立足于加强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为前提,努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标准化建设,为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2、立足于提高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中的节能、环保,为卓有成效地提高轨道交通的节能环保水平引导方向;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关键技术发展对策,扭转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技术导向; 探索有利于节省投资、确保安全、提高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关键技术发展对策;,二.研究的技术路线,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作用,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各项关键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发展中目前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原则、发展方向、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进一步追踪创新的技术、需政府支持的相关政策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网络化技术; 防灾减灾技术; 新型施工技术; 车辆技术; 机电设备技术; 信号技术 自动化和智

3、能化技术 信息和服务技术 6.维修技术; 7.创新技术;,1.主要研究成果及关键技术,主要成果包含:,研究的主要意义是:,三、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作用,明确在系统制式选择、技术标准采用、关键技术发展、新技术应用与研发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可作为轨道交通设计、建设管理者的学习参考资料; 为制定轨道交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章、标准奠定基础,进而引导处于高速发展期的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规范,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2.主要作用,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 (二)、地下轨道交通防(火)灾、减灾关键技术发展对策 (三)、新型施工技术发展对策 (四)、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发展对策

4、 (五)、轨道交通机电系统技术发展对策 (六)、轨道交通维修技术发展对策 (七)、追踪轨道交通最新技术成果,不断创新的技术对策,(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规划概况,虽然由于我国各城市的规模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情况有较大差异,但在国办发200381号文的指导下,在建及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目前都已树立网络化建设的理念,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有近50个城市编制了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并陆续编制建设规划,用以指导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1. 网络化发展概述,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及

5、运营概况,至2010年底,中国大陆已有12个城市共41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正线总里程近1504km; 有29个城市正在建设73条线路,总里程超过1700km; 有19个城市正在规划、筹建轨道交通;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 深圳、南京、重庆等城市也即将实现网络化运营;,1. 网络化发展概述,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形成网络规划建设运营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四、主要研究结论,2.网络化的主要内容,(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3.网络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规

6、划方面: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线网总体规模的把握与城市实际需求尚存偏差,缺乏参照标准; 客流预测结果的准确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可实施性规划研究深度不够,有待加强; 规划约束力不强,用地控制有待强化; 规划一体化衔接的方案和机制有待完善、加强;,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3.网络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发展阶段: 规划、建设和运营将会面临一系列在单线阶段所无法遇到的问题: 关联线路技术标准不统一; 后建线路与运营线路间的系统兼容问题; 节点实施与预留原则难以把握; 一票换乘与票款分配问题; 与相关交通的衔接与协调问题(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铁

7、路等); 网络功能体系与管理架构问题; 网络运营管理的统一协调与应急处置问题; 网络维护管理的统筹保障问题; 网络资源整合、资源共享问题; 网络互联互通问题、网络标准化建设问题; 网络一体化发展问题、网络节能环保问题、网络运营管理的效率问题等等。,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4.网络化技术研究的目标,总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建设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统筹管理等手段,实现安全、可靠、高效运营的轨道交通网络,达到网络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总策略: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立一个与城市规模、布局、发展规划相协调的,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8、线网规划。 以网络化运营功能需求为核心,构建一个系统完整、高效的网络综合体系。 以网络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营为目标,建设网络技术支撑体系,形成网络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5.网络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 线网规划方面: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加强线网规划设计,特别是线网结构形态、规模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规划发展的协调,引导城市按规划方向发展、融入城市规划,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注重与区域交通及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衔接研究,完善衔接机制加强与城市内、外交通的衔接规划研究,确定综合交通枢纽位置和衔接方案,同

9、步设计,并落实同步实施条件。同时,完善一体化的衔接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及其它交通系统的功能,提高城市交通的现代化程度和效益。加强线网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研究加强对线路走向、车站分布、敷设方式、车辆基地规划、用地控制规划等技术方案的研究,保证线网各线均可落地,具备可实施性。,四、主要研究结论,(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5.网络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注重网络层面的资源共享和资源配置研究加强网络层面设备设施的资源共享和配置规划,注重功能、环境、安全、投资综合效益。加强重要换乘枢纽研究以及与周边开发的有机结合主要换乘节点是线网的锚固点,应加强其设置位置、换乘方案、与周边开发结合等

10、专题研究深度,保证换乘的便捷性和工程的可实施性。, 网络运营管理方面:,正确认识并认真研究客流网络化出行需求、特点,建立目标明确、便于乘客借助网络快速、高效出行的运营系统,提高线网运营方案的科学性,加强网络运营的整体性和服务水平。,四、主要研究结论,5.网络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做好网络应急运营预案,通过制定周全、完善的网络运营应急预案,借助网络化出行路径、车站换乘及时疏散滞留乘客,恢复线路运营,以网络整体功能应对单线、单点轨道交通事故、故障,最大程度的化解其对正常城市交通的影响。,建设网络运营协调中心,基于各城市网络规划及运营管理模式,解决网络运营

11、协调中心建设模式、建设规模和接口标准;建立网络应急中心建设相关的建设标准和接口标准。,科学制定网络化运营方案,解决网络供电系统资源共享和系统的优化,建立网络共享主变电所标准模式以及共享方案;解决供电系统中压网络方案、完善牵引供电制式技术标准。,解决网络无线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结合各城市路网和控制中心规划,解决无线交换组网架构规划,分布实施方案以及基于系统网络架构的路网无线频点的统一规划、编号计划、网络无线通信的互联互通技术标准。,解决网络信息传输和交换系统的统一,解决并落实网络传输系统总体架构,建立骨干传输网和相关的接口标准;解决并落实网络交换系统组网方案,统一信号方式及编码规则。,四、主要研

12、究结论,5.网络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 网络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制定互联互通的CBTC技术标准,需从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分配、互联互通接口制订标准,以实现不同线路、不同信号供应商提供的CBTC系统之间的车辆的联通联运;实现延伸线其他供应商提供的轨旁信号设备与既有线信号系统之间的兼容,并能受同一中心ATS设备监控管理,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CBTC系统。,制定网络票务系统的运营规则和接口标准,基于各城市网络规划,提出建设时机及建设规模;建立自动售检票系统检测中心通用测试平台、制定网络AFC系统各项运营规则、接口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四、主要研

13、究结论,5.网络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实现网络控制中心资源共享,基于各城市网络规划规模,解决控制中心规划布局、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实现物理空间共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管理体制与信息资源的资源共享。,实现网络车辆资源共享,相同功能定位、相似客流特征的轨道交通线路应统一车辆选型。明确网络车辆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提出车辆资源共享基本内容,实现车辆各种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车辆专业的整体效益。,实现网络车辆基地资源共享,确立网络车辆基地的设置原则、建设规模、检修设备及人力资源配置等,实现网络系统检修设备、维修工艺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四、主要研

14、究结论,5.网络化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发展对策, 网络资源共享方面:,轨道交通安全性影响城市安全规划和布局:网络覆盖城市范围广; 地下联通体组成复杂、出口有限; 火灾风险大、损失重、社会影响大;针对地铁的恐怖袭击增多凸显轨交在城市安全中的重要性。,(二)、地下轨道交通防(火)灾、减灾关键技术发展对策,四、主要研究结论,1.防灾、减灾的重要性,(1) 轨道交通火灾特点:排烟困难,烟气影响范围大、漫延速度快;火灾易发生轰燃;人员疏散、扑救困难;消防联动、组织指挥困难;(2) 国、内外防灾减灾技术现状: 国内凸显矛盾:大型、超大型、深埋车站消防难题; 国内外差异:设

15、计手段有差异(“菜单式”与消防风险评估、性能化设计的差异);疏散、救援设施配置要求有差异;消防规划、管理有待调研,(二)、地下轨道交通防(火)灾、减灾关键技术发展对策,2.火灾特征和防灾减灾技术现状,四、主要研究结论,(1)消防规划滞后或与轨交发展不匹配(2)消防设计枢纽车站、地下车站综合体的消防安全问题突出;深埋车站安全设计急待研究和规范;区间隧道安全措施有待加强;非常规结点消防安全论证和评估有待强化;(3)消防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4)消防救援和应急体系消防救援通道不畅,救援装备 “入地”难;应急体系不能适应地铁规模急速扩张,应急演练效果有限;,(二)、地下轨道交通防(火)灾、减灾关键技术发

16、展对策,四、主要研究结论,3.突出的消防安全问题,(1)加强城市消防规划与轨道交通对接轨道交通纳入城市消防规划、消防布局;强化关键结点消防资源配置;研究适合轨交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办法;(2)强化轨道交通的消防管理和消防文化建设严格消防设备维护管理;严格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地铁消防知识传播,提高乘客素质;,(二)、地下轨道交通防(火)灾、减灾关键技术发展对策,四、主要研究结论,4.解决方案和对策,(3)推进消防性能化设计和评估 鼓励支持开展轨交防灾减灾研究,促进性能化设计支撑技术的发展; 加强消防性能化专业人才和评估队伍的建设; 创造利于消防性能化推广的社会环境; (4)加强深埋车站、大型枢纽车站及综合体消防研究 强化下沉式广场、下沉式空间的设置规划; 规范地下车站综合体的功能规划; 规范地下车站各功能区接驳方式的规划; 加强地下车站综合体防灾等级研究; (5)强化地面出入口、 通风井、疏散、救援通道的设置研究 (6)加强特种消防装备和消防队伍建设 鼓励地铁特种消防装备的研制; 加强专业救援队伍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