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406093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内容: 一.“火神派”与“扶阳派” 二.主要学术观点 三.讨论,一、“火神派”与“扶阳派”,郑钦安:“火神派”首领 四川卢氏被称为“卢火神” 学术主张:“扶阳”,主要人物 1、郑寿全 (1824年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州人。 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火神派首领?,2 卢铸之,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 历代业医。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侍师十一载。师逝后,遵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1908年,建“扶阳讲坛”,主讲周易、内经、伤寒论及郑氏三书。,著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

2、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本草药性配合阐述 子卢永定,孙卢崇汉,二.“火神派”主要学术思想与特点 阳主阴从,扶阳立极 辨别寒热真假 温药运用,(一)阳主阴从,扶阳立极,【基本思想】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医理真传以易理论阴阳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人生所持以立命者,其为此阳气乎?阳气不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 “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不滞,自然百病不生。阳气不足,稍

3、有阻滞,百病丛生。”,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气,落于坤宫,二气合一,化生六子,分布上、中、下,虽有定位,却是死机,全凭这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已。天开于子,人身这一团真气,即从子时发动,自下而中而上,上极复返于下,由上而中而下,循环出入,人之性命赖焉。,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应子时,离为火,应午时,真龙约言 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 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

4、之至理也。,论坎卦: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

5、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阳虚,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景岳全书:若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 慎斋遗书:火炽则水益涸,水涸则龙火起,龙火起则雷火亦随之,龙雷并起,而一身三焦脏腑,无非火矣。 张氏医通:肾中阴虚。龙火无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证。善治者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源。奈何今之治阴虚火者。以黄柏、知母为君。而愈寒其肾。益速其毙。良可悲哉。,李可: 水淺不養龍、龍火离位上奔 水寒不藏龍 無根之火上亢 (水盛龙腾,龙火亢奋) 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 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飯丸先吞

6、,卢崇汉扶阳讲记,“阴阳之要”,“立极之理”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在内。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见解,强调治病立法,当以扶阳为要诀,其“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易经 乾彖:“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统天。” 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人体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密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 我们讲“天下没有阴

7、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并不是郑氏、卢氏他们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在郑钦安的书中也有阴虚门、阳虚门,但在阴虚门有很多病都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本。,卢崇汉: 我1975、1976年左右,我给北京中医学院的任应秋先生写了一封信。因为任应秋有一个小册子,叫做阴阳五行,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那时六十年代出版的,很小,也就是几万字左右。这个册子里面始终强调阴阳平衡,始终动态平衡,一点不能偏,一偏就是病(后来的教材都受他的影响)。那么我在信里面提出来了:阴阳这两者的关系始终是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关系,不管在生理还是病

8、理上都是这样的。,脏腑辨证以脏腑来分阴阳,八纲辨证以八纲来分阴阳,气血辨证以气血来分阴阳-论其末 如果我们只是在后天脏腑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理解阴阳,那么这是论其末,如果我们从坎卦去理解,就达到了极的状态,达到了合一、归一的状态,导致阳气损耗的八个因素,先天 嗜食生冷 误用苦寒 滥用抗生素 工作的烦劳 房事 作息 心性,(二)辨别寒热真假,“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若见

9、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阴之根,沉潜为顺,上浮为逆。病到真气上浮,五脏六腑之阳气,已耗将尽,消灭削剥,已至于根也。经云:“凡五脏之病,穷必归肾”,即此说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近似实火处: 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

10、凭)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 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然真气上浮之病,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不知真气上浮之病大象虽具外感阳症之形,仔细推究,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学者即在此处留心,不可猛浪。 大凡阳虚之人

11、,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阴以灭阳也,辨察不可不慎。,问曰: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何故? 答曰: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夫两唇属脾胃,肿而色紫红,近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也。实火之形,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此则身虽大热,却无外感可据。午后畏寒,明明阴盛阳衰,口渴而喜热饮,中寒之情形悉具。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土气不实,况脉复无力,此际应当唇白之候,今不白而反紫红肿厚,绝无

12、阳症可凭,非阴盛逼出中宫之阳而何?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汤。,医法圆通 查近市习,一见口臭,并不辩明阴阳,便以生地、二冬、知母、花粉、石膏、大黄之品投之,阳盛则生,阴盛则毙,不可不知也。 予尝治阳虚阴盛之人,投以辛甘化阳二三剂,即有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又服二三剂,而此等病形即无。予仔细推究,皆缘真阳失职,运转力乖,兼之服药停积未法,令得辛甘化阳之品,运转复行,积滞即去,故口中一切气味出矣。,阴虚证答问,问曰:咽喉痛,干咳无痰,五心烦热,欲饮冷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旺逼肺也。夫少阴之脉挟咽喉,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逼,无痰者,火盛而津枯

13、,五心烦热者,元阴虚而为邪火灼,欲饮冷者,阴欲阴以救也。法宜清热润燥救阴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主之。,问曰:病人口臭、色黄,饮冷,呃逆不休,水泻不止,步履如常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胃火旺甚也。夫口臭有二,有先天精气发泄者,口虽极臭,而舌滑润微黄,人无神而阴象全现,决不饮冷。胃火旺者,口臭,舌必干黄,口渴饮冷。呃逆者,火之上冲,泻不(“不”:原书作“水”)止者,火之下降,步履如常者,火之助也。法宜下夺为主,方用大承气汤主之。,问曰:两足冷如冰,不能步履,服桂、附、除湿药不效,而更甚者,何故? 答曰:此非阳衰湿侵于下,实血虚肺燥,不能行津液于至下也。夫人身上下,全赖二气布护,真阳不足,亦有

14、冷者,服桂、附以助之即愈。脾虚不能转运水湿而作者,服健脾除湿药必效。此则不然,知非阳虚湿盛,乃由血虚肺燥也。火未甚时,犹觉内热;火既极时,却又作冷。古人云:“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病机之颠倒如是,浅见者何能一一周知。此病法宜苦甘化阴润燥为主,方用芍药甘草汤,或六味地黄汤,加二冬、白蜜,或黄连阿胶汤俱可,解见上。,卢崇汉扶阳讲记,小便黄与小便清 劳倦可以导致小便黄,劳倦是不是火?一个人思虑过渡可以小便黄,酒色伤身也可以导致小便黄,所以小便黄就不能都归属为热和火。如果我们把这一类阳气不足所致的小便黄都归结为火,使用针对性很强的寒凉清热药物,如金钱草冲剂,可能小便会变清,但阳气却更加损耗了,这只是治

15、病人的标,而对病人的本却没有负责任。 劳倦思虑都可以扰动阳,都可以导致虚阳的浮动,从而形成郁热的状态,扰动膀胱气化,膀胱气化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黄色的小便。所以对于这种的小便黄,我们还是要顾及阳气,考虑怎样去扶阳益气和温中益气。,大便泄泻与秘结 阳虚表现为泄泻,这好理解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闷,四肢不温,乏力,精神倦怠,甚至更明显的出现形寒肢冷;从舌象,脉象上看,都是一派不足之象,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等到上述所有症状出现才开始用药,可是病人没有明显的寒象,怎么用姜桂附?这要看你的辨证,是否认识到。对于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阳虚。,阳虚还可以出现大便秘结,实际上这也很好理解。阳不足了,特别是肾阳、脾

16、阳不足,温运无力,阴邪在体内聚集,导致糟粕在体内聚集。再表现的典型一点,就有阳虚的症候了: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医者能辨识吗?还是能辨的,就是按照阳虚去辨,通过扶阳,通过温通而达到开闭。在临床上,病人有不足的一面,往往大便秘结,满口津液,口也不渴,不思茶水,十天半月不解大便也不腹胀。,烦躁与虚静 虚静倦卧为阳虚,这个很容易理解 而五心烦热,说是阳虚,可能就不好理解。伤寒论第29条里面说:“伤寒脉浮,小便出,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干姜甘草汤与之,以复其阳。”仲景在这里提出了用干姜甘草汤,实际上是守中扶阳的法则。因

17、此,阳虚同样可以导致烦躁,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有多处提到过。因为阳虚一方面不能镇纳群阴,另一方面阳虚不能安住本位,于是出现燥扰不宁。,口渴与不渴 临床上常把口渴与不渴,作为辨别寒热,辨别阴虚阳虚,辨别阳热亢盛的一个依据。 但是,热而消渴,大渴引饮,也有明显的阳虚的一面。在金匮里面就有“饮一溲一”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阳不足导致的;阳不足则不能化津液,津不能上承而口渴;又由于阳不足,是膀胱的开合失常,导致小便不能正常的摄纳。所以,仍然责之于阳,通过温肾扶阳,是阳气得复,津液能够正常地上承,口咽就不干,不渴;阳气能够正常地摄纳,就不至于小便过多。典型的糖尿病人,常有这样的现象,但也不是非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才能做出诊治。不管典型也好,不典型也好,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以扶阳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