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5404667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发展建筑土木工程科技专业资料(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近现代集合住宅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housing in Japan,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12级 徐焕昌 中外近现代建筑史讨论课,Logo,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Contents,1,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2,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3,(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20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70年代20世纪末期);,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Logo,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背景,经济快速发展明治维新(1868)后,日本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行一系列鼓励政策促使工业制造业大力发展,政府财政充盈。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迅速

2、增长(明治时期后50年内人口增长了两千万,再之后的20年内增长了一千五百万);人口向城市集中(旧时限制人口流动的封建政策废除,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城市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流动);社会阶层变化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传统社会阶层差别弱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中产阶级的出现;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明治变革带来的“文明开化”影响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旧时“来客本位”的观念受到批判,更重视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房间独立性;,Logo,Diagram2,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黎明期集合住宅的探索关东大地震(1923)之前,早期集合住宅多由企业开发建设,用作出租或员工宿舍。,A.煤矿公

3、寓30号楼(1916)最早钢筋砼结构集合住宅,“土间”日本传统长屋的空间特征,B.煤矿公寓“日给住宅(1918)”,1、单侧廊平面布局; 2、公共性增强;,1、口字型布局,中庭组织交通; 2、套型沿外侧布局争取采光面; 3、套内空间直线组织,几乎无收纳空间; 4、通风较差;,Logo,Diagram2,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黎明期集合住宅的探索关东大地震(1923)之前,C.古石场住宅(1923)最早钢筋砼结构公共集合住宅,1、梯间式布局 2、一户一个卫生间; 3、“土间”空间的消失;,居住单元的“独立性”开始得到重视。,Logo,Diagram2,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关东大地震(192

4、3)之后集合住宅的发展,青山公寓(1927)同润会最早开发的集合住宅之一,1、一梯两(三)户; 2、完全独立卫生间; 3、日式拉门分隔房间,铺设榻榻米; 4、完整的厨房、收纳空间;,居住单元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震后近90%房屋被毁,灾后重建带来了集合住宅的建设高峰期。,Logo,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关东大地震(1923)之后集合住宅的发展,江户川公寓(1934)同润会集合住宅设计集大成者,1、梯间式+内廊式; 2、丰富的套型设计(127户37种),来自于对多样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 3、一梯2-4户; 4、功能空间进一步细化,服务阳台开始出现;,西方生活方式正式纳入集合住宅的设计。,L

5、ogo,日本近代集合住宅的产生,产生阶段集合住宅设计发展总结,1、居住单元的面积和房间数量逐步增加; (煤矿公寓:一居室、14;古石场住宅:两居室、20;青山公寓:两到三居室、30;江户川公寓:三居室、50)2、每个单元内容纳的功能空间增加,构成愈发复杂; (厨房从“土间”分离;卫生间纳入居住单元,并合理分区;收纳空间增加;服务阳台的出现)3、在对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向西方融合过渡; (传统住宅的延续:“土间”、长屋式纵深布局、抬高的室内地面、榻榻米模数、日式拉门做分隔等),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Logo,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背景,战后初期住宅严重短缺战时轰炸、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

6、使得战后十年(1955)的日本国内住宅短缺仍然高达274万户;政治经济民主化日本战后美国的军事占领推进了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一系列民主化变革,消除了残留的封建主义,奠定了日本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基础,诸多建筑师、学者对于新制度下城市居住生活开始了热烈的讨论;经济复苏带来的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日本经济经过战后10年的恢复发展,人均收入大幅上涨,新型消费品的普及影响了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同时工业发展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城市优质的物质生活水平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住宅需求大幅增加;家庭构成核心化与小型化战后民主人权思想的传播废除了封建户籍制度,三口之家的“核心户”开

7、始涌现,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内经济基础、成员关系、道德理念也因此有所变化;,Logo,Diagram2,量化时代下的“标准设计”,标准设计48型(1948),同青山公寓两居室套型相似,49型的玄关不再正对卫生间,厨房朝南,给予了较好采光通风条件,妇女有了更为开放愉快的工作环境。,破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习俗,战后民主进步的产物。,战后一方面出现了巨大的住宅数量缺口,另一方面家庭构成和生活样式趋于简单化,使得住宅平面的类型限定成为可能,适合“标准化设计”的发展。,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标准设计49型(1949),Logo,Diagram2,量化时代下的“标准设计”,标准设计51C型(1951)

8、,1、“食寝分室”,DK型平面; 2、“生理分室”,尊重夫妇生活私密性和儿童的个人成长,合理分室理念提出,居民生活方式趋于合理化。,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Logo,量化时代下的“标准设计”,标准设计572DK型(1957),1、增加了浴室空间等,卫生间部分空间进一步细化; 2、主卧改设南向,同次卧间可分可合; 3、扩大DK空间,餐厅中设餐桌椅,围坐进餐取代分餐制得以推广; 4、住宅配套设施产业发展;,新生活方式逐渐得到普及,居住标准和文明程度提高。,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Logo,量化时代下的“标准设计”,标准设计633LDK型(1963),1、起居(L)空间意识的显现; 2、“公私分

9、区”,功能分区理念的建立; 3、n+LDK居住模式的确立,;,标准设计成果推广至全国,实现了居住水平的均等化。,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全国统一标准设计“63”型平面,Logo,私人项目中建筑师的探索,樱台村(内井昭藏,1970),1、部分架空嵌入山体,保留自然环境; 2、通过相互错落的设计减少了后排建筑的退距; 3、居住单元45度角倾斜,增加了采光面和观景阳台; 4、居住区内的道路系统有了一定的等级划分;,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不同于标准设计追求居住单元朝向通风等条件的设计方法,体现出强烈的环境意识和对于集合住宅的个性化解读。,Logo,私人项目中建筑师的探索,5、套型空间控制在一定模

10、数的方格网中; 6、以LDK空间为核心组织日式和西式两种房间,南面设生活阳台,北面设服务阳台;,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Logo,私人项目中建筑师的探索,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公共交流空间作为集合住宅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关注集合方式与外部空间秩序,表现出对场所、自然的尊重。,代官山集住综合体(槇文彦,1967),Logo,战后复兴阶段集合住宅设计发展总结,1、标准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战后住宅短缺问题; (提高了建设效率,节约建设成本;推动了集合住宅产业化和配套产品工业化发展;缩小了不同地区、社会群体的居住水平差异,同战后民主化改革相适应,利于社会和谐)2、套内空间的组织模式进一步发展; (伴

11、随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DK-2DK-3DK-LDK-nLDK模式的演进)3、私人项目中的重要设计成果; (建筑师基于自然环境、场所性,在集合住宅的设计中给出了不同于标准设计的答案,为集合住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战后复兴期集合住宅的发展,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 反思与进步,Logo,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背景,高速增长时代的终结中东石油战争爆发带来的经济危机,在日本引发了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日本政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在70年代后期摆脱了经济滞涨,日本经济维持在缓慢而稳定的增长水平;泡沫经济引发建设浪潮80年代美国对日金融战导致

12、日本土地价格猛增,引发以土地泡沫为核心的泡沫经济,日本政府加速推行住宅商品化,带动了集合住宅建设,希望以此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推行节约能源型、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型产业,产业结构中第三服务业比重上升,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高质量住宅建设成为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领域;城市化进程放缓,郊区化进程推进随着产业转移,中心区低价上涨,大城市居住环境恶化、居住成本过高,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以及政府地方发展政策的推动,人口郊区化现象明显;人口老龄化现象也促进了集合住宅两代居、三代居的出现;,Logo,地域型的低层高密度集合住宅模式对单一化的修正,水户六号池住宅区(1967),1、套内

13、空间错层设计; 2、剖面空间层层后退,留出宽敞的阳台; 3、融合日本传统民居巷道空间意象,创造具有情感认同的邻里交往空间;,代表性地表现出了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特性。,标准设计奉行现代主义通用性和合理性原则,使得城市丧失了地域特征和环境场所感,陷入了“千城一面”的环境危机,人们开始反思建筑对环境的唯一性。,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Logo,地域型的低层高密度集合住宅模式对单一化的修正,水户六号池住宅区(1967),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Logo,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的集合住宅设计做为“图”的公共空间,迷宫住宅(早川邦彦,1989),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标准设计考虑

14、的重点在代表住宅私密性的套型空间上,造成集合住宅缺乏“人情味”。联系各居住单元、能够改善邻里关系、激发活动的公共空间设计得到强调。,Logo,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的集合住宅设计做为“图”的公共空间,迷宫住宅(早川邦彦,1989),1、错层跌落的室外平台与交叉布置的室外楼梯,色彩的运用强化体块退进关系; 2、可穿越的立体化开放庭院,提供了居民之间、居民同外部世界沟通的可能性;,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公共空间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代表了新都市型的生活方式。,Logo,合作共建型集合住宅设计模式对居住者的重视,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新都市生活对传统聚居居住方式的回归。,标准设计基于假定

15、的平均模型化使用对象,其产品同使用者个性间的矛盾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这一时期开始突显,居住者的个人意识开始得到重视。,1、居住伙伴的选择:选择未来一同投资、建设“理想家园”并生活的邻里伙伴;2、参与设计、决策:充分满足不同家庭的户型结构,尊重个人生活方式与爱好,创造独特的空间组合形态;3、亲密邻里关系的构建:未来人们一同生活,互相照料,孩子们一起成长,形成良好的归属感以及“家庭共同体”的认同感;,Logo,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设计发展总结,1、设计目标由“量”转向“质”; (标准设计的制约性日益显露,住宅产品空置,相应质量标准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私人开发商委托建筑师进行集合住宅设计)2、对集合住

16、宅地域性、公共性、差异性的重视; (基于对标准设计的反思,这一时期在集合住宅设计中“个体间联系”和“统一的整体”两方面的方法论上取得了较大进步,摆脱了关注“单元个体”的设计倾向)3、居住套型设计上无较大突破; (居住单元套型设计仍然停留在nLDK的结构框架中,只是根据需求进行局部的、有限的补充和调整),稳定增长时期集合住宅的反思与进步,The end,参考文献:1陈泞,代官山集合住宅J世界建筑,1981; 2丁士泓,日本公有住宅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早川邦彦,现代建筑集成:集合住宅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石氏克彦,多层集合住宅M张丽丽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张菁,刘颖曦,战后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J新建築,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