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402657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心理现象的物质根源,除了生物学基础以外,还有社会物质生活的各种条件,即所谓社会文化因素。凡是社会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对正常和异常心理都有巨大影响。正是人的社会一文化因素的无比复杂和丰富,决定了人的心理(包括变态心理)现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社会一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当人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人所形成的一定的人格及其内在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却不能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变,或者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的变化过于迅速、频繁或过于强烈,超出了人(主体)所能适应的能力的范围;这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文化关系失调或适应困难的情况,并可能导致心理异常,严重时可形

2、成精神疾病。,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一下有关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变动、冲击的几种现象: (一)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环境中的人群,许多研究资料证明,其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倾向。而且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频率越高。 城市里贫穷的下层社会中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病人明显地多。那些生活经济条件愈差、生活愈紧张的人,心理异常的比例越大。国内12个地区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98)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同居民的经济水平呈负相关。,(二)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中的变动或称社会生活事件,牵涉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和变化,社会生活变动也变得越来越

3、丰富和复杂。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即社会生活中的变动。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人们做出一定的主观努力,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动。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社会生活变动越多,尤其是经受重大的生活变动,人所接受的心理压力越大,其身心健康所经受的威胁性影响就越严重。引发心理异常的可能性也越大。,美国学者霍尔姆斯等曾对5000余人进行了关于生活事件对人的疾病影响的调查研究。按其影响大小把生活事件按次序编制成量表,称为“社会生活再适应量表”。他们认为任何类型的社会生活事件(变动)都能造成人们对疾病的易感状态,特别是一些使人感受到失落或丧失的事件影响就更加严重。 人们遭受的生活变动越多,

4、则发病的可能性越大。例如,一个人在一年内遭遇的生活大件打分累计超过 200分,就有 50生病的机会;超过 300分,生病的机会超过 70。相反,如果低于 30分,则来年可以健康安泰。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生活事件与疾病的相关程度并不是很高的,而且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直接的,还需通过人的主观心理中介因素才能起作用。,(三)人口流动(移民群体)在文化性迁徙中的流动人口或移民群体一般被公认是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群体。移民过程中或移民以后,作为少数人,置身于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语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可能遭受种种困难和歧视,远离家乡,得不到旧日亲友的关照,失去了社会支持、生活矛盾多,压力大,很容易陷入惶恐

5、和紧张的境遇之中。那些原本心理素质不高。人格不健全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就容易引发心理异常,甚至发生精神疾病。研究资料显示,移民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严重,这取决于移民的动机、心理压力、可用资源和定居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二、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一文化因素的制约社会一文化因素还影响着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精神病的临床研究表明,幻觉的内容不管怎样离奇古怪,都是病人曾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同样,妄想作为一种歪曲的观念,不管怎样荒唐可笑,也都是病人曾体验过、思考过、与特定的社会一文化背景相关联的概念和观念。 同样表现为妄想症状的病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夸大妄想,有的人是嫉妒妄想,有的人是被

6、害妄想,有的人是自罪妄想等等。这些表现的不同,显然与大脑生理变异无关,而与人的社会一文化关系的不同背景有关。,不同的社会一文化关系(或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心理异常表现的内容,而且影响到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同样的一种心理异常,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一文化背景下,其表现方式可以是很不相同的。例如有人在研究战地歇斯底里(一种战争中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时发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中普遍出现的歇斯底里表现是瘫痪。失明、先听等,但做身体检查时并无器质性改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同样是对战争的恐惧和焦虑,表现出来的却不再是瘫痪和失明,而是各种各样的心身疾患,如溃疡病、高血压、哮喘病等等。 同样是抑

7、郁症,中国人和美国人也有不同的表现(主诉不尽相同),中国病人多诉说自己胸部发闷、胃口不好、全身没力气等;而美国病人则能比较准确、适当地表达出自己忧郁的心清,诉说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想活了等等。总之,东方国家以及中国的抑郁病病人和欧美国家病人的这种表现上的差别显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关。,三、社会一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理方法的差别 (一)社会一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评定标准的影响判别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牵涉到许多因素,其中也有社会一文化因素的影响。当然比较严重的精神异常,如系统的幻觉、妄想、严重的精神和行为的障碍等,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一文化背景下都可能被确诊为病态。但是在

8、大多数情况下,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并不是那么明显的,因此,评定起来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这时就要联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即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在正常情况下的社会一文化规范作比较来进行评定,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因为在一种社会一文化背景下认为是异常,但在另一种社会一文化背景下可能不算是异常而属正常范围。,(二)社会一文化差异及其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和处理办法在不同的社会一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心理异常现象或精神病的理解与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对其态度及处理办法也很不相同。例如,基督教曾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精神错乱是由于他(她)犯有“原罪”,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因此,他们对待精神病患者抱轻蔑的、谴责的态度。

9、 但回教徒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精神错乱是由于受到神的恩惠,透过精神病人的错乱状态以显示神意(即神通过病人托言于尘世)。因此,他们对待精神病患者是尊崇的,给予优惠的、人道的待遇。,在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现象及其实质逐渐有了正确的科学的了解,不仅把心理异常,尤其是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看做是与人们大脑损害有关的一种疾患,对这类患者需要像对身体患疾病人一样给予照顾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各种心理治疗);而且把心理异常和人们生活环境,尤其是社会一文化关系中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采用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因而也更有效的方法来对待精神病患者。 在我国,近年来在社区精神卫生工

10、作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已正式建立了三级精神卫生保健系统,或称三级精神病防治网,正在积极而有效地进行工作。,四、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认为,精神疾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因此,社会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主张精神疾病的定义、病因的解释和治疗都应立足于社会。关于异常和变态的定义是各个不同社会-文化的产物。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也从精神病分布的流行病学中得到支持。19世纪以来,医生们就已注意到贫困人口中精神病的发病率较高。关于心理异常的原因,社会观点强调社会一文化因素的作用,它认为大多数变

11、态心理与行为和正常心理与行为一样都是个人的社会一文化生活的产物。,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按照社会模式的观点认为,凡是偏离社会一文化规范和准则的绝大多数行为不是犯罪就是精神疾病 。社会模式的诊断方式,最有影响的可说是在人格障碍方面。目前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 被认为是受社会模式影响较大的诊断和分类方法。在治疗方面,社会模式认为发生在精神病人身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变态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的病态的反映,因此,它主张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应当从只注意病人本身转移到整个社会方面去,这就是社区精神卫生与治疗的原则和措施。,社会(学)观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心理变态进行解释,并提供了新的治疗措施,是很有

12、启发性的。这对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进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仍然过分强调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很多地方不能使人信服。如果把社会一文化标准看做是精神健康惟一的或主要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任何人的生活习惯、性生活、娱乐或政治活动,如果是不合乎时俗的就有被宣布为精神变态的危险。因此,单纯的社会观点,仍然不能完全克服对心理异常的片面的解释。,五、生物心理一社会综合观点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的因素,概括起来只不过是三个方面,即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一文化因素。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可能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观点,称为综合分析观点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这一模式图表明,生物学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是整个模式图的核心部分,是心理学因素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和社会一文化因素所作用的物质承受者。心理学因素是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它一旦产生就时时刻刻给予生物学因素以深刻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一文化因素则是在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学因素,是心理学因素赖以形成和出现的根源所在;对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来说是通过心理学因素的折射作用才能实现。这个模式还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包括正常和变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起作用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