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鞭虫蛲虫钩虫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401640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蛔虫鞭虫蛲虫钩虫(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医学蠕虫学,指借助肌肉收缩而使身体作蠕形运动的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蠕虫 (helminth),P89,蠕虫,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线虫纲,棘头动物门,吸虫纲,绦虫纲,(Class Nematoda),(Class Trematoda),(Class Cestoda),第十四章 线 虫,第一节 概 论,(Nematoda),P153,一、形态 (morphology),1、成 虫 (adult),蛔虫,一般呈圆柱形、不分节,两侧对称。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长度约1厘米 35厘米。,钩 虫,蛔虫横截面示体壁结构,腹索,肌型,消化系统,线虫的消化系统完整。,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雌

2、性生殖系统,单管型,双管型,排泄系统,线虫的排泄系统有管型和腺型两种,管型的排泄管结构可构成 H、U或倒U型等。,神经系统,1、线虫的发育阶段,一般线虫幼虫,共蜕皮4次。,二、生活史(life cycle),孵化 蜕皮,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能引起蛔虫病,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一、形态,成虫,1531cm,新鲜排出的蛔虫成虫,蛔虫唇 瓣扫描电镜图,“品”,脱蛋白质膜受精卵,虫卵,卵,感染期卵,二 生 活 史,侵入肠粘膜的小V、小L,蛔虫幼虫

3、的体内移行:,生活史的特点:,1、寄生部位: 2、感染阶段: 3、感染途径: 4、雌虫产卵:,小肠,感染期卵,经口感染,每天可多达24万个,三、致病(pathogenesis),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蛔蚴性肺炎、蛔虫性哮喘,掠夺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引起超敏反应 荨麻疹,并发症 (国内报告 8468例),胆道蛔虫症 4556例(53.8%) 蛔虫性肠梗阻 2337例(27.6%) 蛔虫性阑尾炎 143例 蛔虫性胰腺炎 17例 蛔虫性哮喘 1352例 蛔虫性肝脓肿 33例,蛔虫在肠腔内寄生状态,从一个儿童体内驱出的蛔虫,肠梗阻,肠穿孔,直接涂片法,四、诊断(diagnosis),饱和盐

4、水浮聚法、沉淀法,蛔虫感染的流行 流行概况 流行普遍的原因 生活史简单 产卵量大 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随地大便增加了虫卵污染的机会 不良的卫生习惯 虫卵抵抗力强驱虫、管理粪便、卫生宣传教育,五、流行与防治 (Endemity and Prevention),毛首鞭形线虫,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trichiura Linnaeus,1771)简称 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可引起鞭虫病(Trichuriasis)。,(一)形态,(一)形态,虫卵 呈纺锤形,大小为5054m2223m,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称为盖塞或透明拴。虫卵自人体排出

5、时,卵内细胞尚未分裂。,生活史,二、生活史,成 虫 (盲肠),虫卵 (粪便),感染期虫卵,3 周,(温暖潮湿),幼 虫,移行至盲肠 (约10天左右),经 口 感 染 - 小 肠,(外界土壤中发育3周),(人体内发育60天),二、生活史过程,生活史的特点:,1、寄生部位: 2、感染阶段: 3、感染途径: 4、致 病: 5、宿 主:,盲肠,感染期卵,经口感染,成虫 生活史中无游移现象 人是唯一终宿主,致病,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 重度感染: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症状。 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其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

6、性粒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重度鞭虫感染致直肠脱垂,鞭虫寄生的盲肠,直肠脱垂,盲肠切片,实验诊断,粪便查虫卵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 虫卵小,容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流行鞭虫分布与蛔虫的分布相一致。但感染率一般低于后者。防治防治原则与蛔虫相同。常用的药物有: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这些药物驱虫效果不如蛔虫理想,这可能与鞭虫头端插入肠壁组织而较少受到药物作用有关,故需多次治疗以达到良好的疗效。,流行与防治,蠕形住肠线虫,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1758)又称蛲虫(Pinworm),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

7、可以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形态,成虫,头翼,虫卵,蛲虫雌虫,蛲虫雄虫,内含蝌蚪期胚胎 内含感染性幼虫,虫卵图:,卵壳,线形幼虫,Egg is ingested,Larvae hatch in small intestine,Adult mature in colon,Adults lay eggs on perianal region,Eggs embryonate on perinea region,Eggs contaminate fingers,蛲虫生活史,成虫 卵 幼虫 成虫,(盲肠,阑尾),肛门外,6h,经口,(小肠),1个月,感染方式,成虫寿命24周,肛门,手,

8、间接接触、吸入,逆行感染,感染期卵,口,34-36 C,蛲虫生活史,1、雌虫特殊产卵习性: 肛门瘙痒及炎症,失眠、烦躁、消瘦、惊厥等 2、异位寄生:阴道、盆腔、子宫、肠壁、阑尾等组织或器官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致病,病原学诊断:从肛周查到虫卵或成虫是确诊蛲虫感染或蛲虫病的依据。,The best time for collection is early in the morning before defecationSearching female worms around the anus at night,世界性分布,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国内感染率高低不一,最高可达7

9、1%以上,家庭聚集性,学校及幼儿园等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流行特点,Self-infection,Anus hands Mouth,Cross-infection,Ova contaminate the environment,Inhalation of airborne,1 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2 治疗患者:首选药 阿苯达唑噻嘧啶、甲苯咪唑外用药: 蛲虫膏,龙胆紫,2%白降汞软膏等,防治,问题: 1、为什么蛲虫的成虫不易见到? 2、为什么蛲虫病易在儿童集体环境中流行? 3、为什么蛲虫病不易根治?,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Hookworm),一、形态,成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10、,美洲板口线虫,前进,Ancylostoma duodenale,Necator americanus,and,消化系统的特点:,1、口囊发达 2、咽管壁肌肉发达 3、头腺、咽管腺分泌抗凝素、乙酰胆碱酯酶。,大小,体形,口囊,交合伞,背辐肋,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C”,“S”,两对钩齿,一对板齿,交合刺,尾刺,有,无,圆形,扁圆形,远端分两支, 每支再分3小支,基部先分两支, 每支再分2小支,: 1013 x 0.6mm,: 8 11 x 0.40.5mm,: 911 x 0.4mm,: 7 9 x 0.3mm,前进,十二指肠钩虫口囊,美洲钩虫口囊,实物扫描电镜图,十二指肠钩虫口囊,美洲钩

11、虫口囊,实物标本,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美洲钩虫交合伞,十二指肠钩虫背辐肋,美洲钩虫背辐肋,钩虫卵,中等大小,椭圆形,无色透明,48个卵细胞,极薄,卵壳与卵细胞 间有透明间隙,虫卵,钩虫丝状蚴,钩虫杆状蚴,二 生 活 史,迁延移行,二 、生活史,侵入皮肤小V、小L,钩蚴的体内移行,生活史的特点:,1、寄生部位: 2、感染期: 3、感染途径: 4、感染方式: 5、迁延移行: 6、丝状蚴特性: 7、转续宿主:,小肠,丝状蚴,皮肤、口、胎盘、乳汁等,接触泥土、生食蔬菜和转续宿主肉类、母婴传播等,向温性、向湿性、向上性,猪、犬、灵猫等,1、幼虫致病,2、成虫致病,三、致病(pathogenesis),钩

12、 蚴 性 皮 炎,1、边吸血边排血;,2、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咬附部位渗血;,3、更换咬附位置,原伤口仍渗血;,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四、诊断(diagnosis),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培养法,五、流行与防治(Endemity and Prevention),1.种植蔬菜与经济作物地区2.用新鲜粪便施肥3.种植时手脚接触泥土的机会多,钩虫病流行的特点与原因,五、流行与防治(Endemity and Prevention),1、被钩蚴污染的尿布;,2、睡沙袋、穿“土裤子”;,婴儿感染钩虫的途径:,3、经胎盘感染;,4、经乳汁感染;,钩虫病的防治,控制传染源a).治疗钩蚴性皮炎:用左旋咪唑或15%b).治疗钩虫病:首选肠虫清(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如:甲苯咪唑+噻嘧啶,噻嘧啶+左旋咪唑,粪便无害化处理个人防护,噻苯咪唑软膏涂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