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99000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183 大小:17.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围血管疾病 ppt课件(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围血管疾病 The Disease of peripheral Blood Vessel,血管外科简介,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和前言的学科 20世纪以前,血管被视为禁区 1902年Carrel-三点式血管吻合术-Nobel prize 20世纪50年代,人工血管的诞生-里程碑的事件 我国情况: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80年代、21世纪出现繁荣,概述,现代血管外科的历史,概述,血管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抗凝疗法:肝素(代表性药物);华法林(口服) 纤溶疗法: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 溶解酶原激活剂 抗血小板疗法(祛聚):阿司匹林;潘生丁 降粘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中药提取物

2、扩血管疗法:前列腺素I2,概述,血管外科的范畴,血管解剖回顾,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种类繁多,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狭窄、闭塞、扩张、破裂及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一些关键主诉和体征,可提示诊断、判断病情。,分 类 Classification,按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动脉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瘤、雷诺氏征等。 周围静脉疾病: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症、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周围动静脉联合疾病:动静脉瘘(先天性与后天性),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疼痛(间歇性疼痛和持续性疼痛) 肿胀(静脉性和淋巴性) 感觉异常 皮肤温度改变 色

3、泽改变 形态改变 肿块 营养性改变,(一)疼痛 肢体疼痛是常见的症状,通常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1 间歇性疼痛(三种类型),( 1 )间歇性跛行(daudication ) :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因此又称为“间歇性跛行”。疼痛程度不一,表现为沉重、乏力、胀痛、钝痛、痉挛痛或锐痛。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跛行时间,其行程称为跛行距离。如行走速度恒定,跛行时间和距离愈短,提示血管阻塞的程度愈严重。 ( 2 )体位性疼痛:肢体所处的体位与心脏平面的关系,可以影响血流状况、激发或缓解疼痛。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因供血减少

4、而加重症状,伴有肢体远端皮肤苍白;患肢下垂则可增加血供而缓解疼痛,但浅静脉充盈延迟。相反,静脉疾病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瘀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 ( 3 )温度差性疼痛: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如果后者超过了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血管舒张、疼痛减轻,寒冷刺激则使血管痉挛及疼痛加重;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症状加重。,2 持续性疼痛严重的血管疾病,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rest pain )。,( 1 )动脉性静息痛:无论急性或慢性动脉阻塞,都可因组织

5、缺血及缺血性神经炎引起持续性疼痛。急性病变,如动脉栓塞可引起急骤而严重的持续性疼痛。由慢性动脉阻塞引起者,症状常于夜间加重,病人不能人睡,常取抱膝端坐体位,以求减轻症状。 ( 2 )静脉性静息痛:急性主干静脉阻塞时,肢体远侧因严重瘀血而有持续性胀痛,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如肢体肿胀及静脉曲张等,抬高患肢可减轻症状。 ( 3 )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动脉、静脉或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局部有持续性疼痛。由动脉阻塞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或静脉性溃疡周围炎,因激惹邻近的感觉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由缺血性神经炎引起的持续性疼痛,常伴有间歇性剧痛及感觉异常。,(二)浮肿 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时,组织液积聚于

6、组织间隙,引起肢体浮肿。,1 静脉性浮肿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有逆流病变时,因下肢静脉高压使血清蛋白渗人并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浮肿。其特点是浮肿呈凹陷性,以踝部与小腿最明显,通常不累及足。除浅静脉曲张外,常伴有小腿胀痛、色素沉着或足靴区溃疡等表现。抬高患肢,浮肿可以明显减轻或完全消退。2 淋巴水肿淋巴管阻塞时,渗出的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形成肢体浮肿,呈凹陷性或坚实,但具海绵状特性,即加压后凹陷,解除压迫后恢复原状。以足及踝部明显,逐渐向近侧扩展,形成范围广泛的浮肿,抬高患肢无明显改善。皮肤增厚且粗糙,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肿”。,(三)感觉异常主要有肢体沉重,浅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等表现。,1

7、沉重 行走不久,患肢出现沉重、疲倦,休息片刻可消失,提示早期动脉供血不足。静脉疾病时,常于久站、久走后出现倦怠,平卧或抬高患肢后消失。2 感觉异常 动脉缺血影响神经干时,可有麻木、麻痹、针刺或蚁行等异样感觉。小动脉栓塞时,麻木可以成为主症。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肿胀时间较久者,皮肤感觉往往减退。 3 感觉丧失 严重的动脉狭窄继发血栓形成,或急性动脉阻塞时,缺血肢体远侧浅感觉减退或丧失。如病情进展,深感觉随之丧失,足(上肢为腕)下垂及主动活动不能。,(四)皮肤温度改变,皮肤温度与通过肢体的血流量相关 动脉阻塞性疾病时,血流量减少,皮温降低; 静脉阻塞性疾病时,由于血液淤积,皮温高于正常; 动静脉瘘时

8、,局部血流量增多,皮温明显升高。 小动脉强烈痉挛致指(趾)冷感, 过度舒张则感潮热。 皮肤温度的改变除病人能自我察觉外,可作皮肤测温检查。 在恒温环境下,对比测试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的皮温,如相差2 以上有临床意义。,(五)色泽改变,皮肤色泽能反映肢体的循环状况。1 正常和异常色泽 正常皮肤温暖,呈淡红色。皮色呈苍白色,伴有皮温降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色暗红,伴有皮温轻度升高,是静脉瘀血的征象。 2 指压性色泽改变 如以手指重压皮肤数秒钟后骤然放开,正常者受压时因血液排入周围和深部组织而呈苍白色,放开后迅速复原。动脉缺血时,复原时间延缓。 3 运动性色泽改变 静息时正常,但在运动后肢体远侧皮肤呈

9、苍白色者,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4 体位性色泽改变又称Buerger 试验:,Buerger 试验:先抬高下肢70 80 ,或高举上肢过头,持续60 秒,肢体远端皮肤保持淡红色或稍微发白,如呈苍白或蜡白色,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再将下肢下垂于床沿或上肢下垂于身旁,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 秒内恢复,如恢复时间超过45 秒,且色泽不均匀者,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液障碍。肢体持续下垂,正常人至多仅有轻度潮红,凡出现明显潮红或发绀者,提示为静脉逆流或回流障碍性疾病。,(六)血管形态改变,1 动脉形态改变有下列三方面征象: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见于管腔狭窄或闭塞性改变。 杂音:动脉狭窄或局限性扩张,或在动静脉间存

10、在异常交通,血液流速骤然改变,在体表位置听到杂音,们到震颤。 形态和质地:正常动脉富有弹性,当动脉有粥样硬化或炎症病变后,扪触动脉时,可以发现呈屈曲状、增硬或结节等变化。2 静脉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起因是静脉瓣膜破坏或回流障碍。如为动静脉瘘,常伴有皮肤温度升高,杂音及震颤。曲张静脉炎症时,局部出现硬结、压痛,并与皮肤粘连。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局部可们及伴触痛的索状物。3 肿块由血管病变引起的肿块可分为两类: 搏动性肿块。提示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 蔓状血管瘤。 无搏动性肿块。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肿块具有质地柔软,压迫后可缩小的特点。淋巴管瘤呈囊性,色白透亮。,(七)营养性改变

11、,主要有皮肤及附件营养障碍性改变,溃疡或坏疽,增生性改变等三类。 1 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 由动脉缺血引起的表现为皮肤松弛,汗毛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形发脆。较长时间的缺血可引起肌萎缩。静脉瘀血性改变好发于小腿足靴区,表现为皮肤光薄,色素沉着,伴有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及皮肤萎缩 。2 溃疡或坏疽 动脉缺血性溃疡好发于肢体远侧,趾(指)端或足跟。初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可转变为湿性坏疽。,急性缺血急性动脉栓塞 慢性缺血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缺血性疾病,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

12、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 TAO )又称Buerger 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首先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丁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1.发病率 地 域 性 中国及亚洲北方寒冷区 高发人群 男性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脱落的一种慢性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肢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足可参照本病治疗。 脱疽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灵枢

13、痈疽篇,称之为“脱痈”。晋针灸甲乙经首先提出“脱疽”病名,但记载不详细。至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的病因、症状、治疗的论述较为详细。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提出用温热药治之,创制“阳和汤”等著名方剂。马培之外科医案提出了寒热因素是脱疽的主要发病原因,更加充实了脱疽的诊断及治疗。,病因,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相关因素可归纳为两方面: 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其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多数病人有吸烟史,烟碱能使血管收缩,烟草浸出液可致实验动物的动脉发生炎性病变,戒烟可使病情缓解

14、,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存在,在患动脉中发现免疫球蛋白(IgM , IgG , IgA )及C3 复合物,提示免疫功能紊乱与本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理过程有如下特征:, 始于动脉,然后累及静脉,由远端向近端进展,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 活动期为受累动静脉管壁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 虽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血栓闭塞性

15、脉管炎,【病因病机】,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 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气阴两伤,内不能荣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气血濡养,故出现患肢皮肤色淡、干燥、肌肉萎缩、趾(指)甲变厚变形、趾部汗毛脱落等营养障碍征象。甚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久化热,湿热浸淫,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阴虚火旺。病久正气虚不能抗邪,坏疽、高热、剧痛持续日久,可出现形体消瘦,乏力倦怠,精神疲惫,不思饮食,高热神昏等危重证候。 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饮食不节、环境、遗传及外伤等

16、因素有关。,本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表现和分期 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 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 感觉异常 患肢疼痛:炎症刺激到缺血 营养障碍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游走性浅静脉炎 干性坏疽,溃疡经久不愈,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一般可分为三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 。病人行走一定距离后,足底或小腿肌肉酸胀,甚而会因疼痛而被迫停步,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再次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