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97211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4.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诊断学教育课件消化系统正常异常表现(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系统正常表现,尚乃舰,食管,食管是一个连接下咽部与胃的肌肉管道,起始于第六颈椎水平与下咽部相连。其下端相当于1011胸椎水平与贲门相接。分颈、胸、腹三段。颈段自第六颈椎至胸骨切迹水平,位于气管后。胸段自胸骨切迹至膈肌,位于后纵隔内,经主动脉弓右后方沿降主动脉右缘下行,接近横膈时,经降主动脉的左前方,向下通过食管裂孔入腹腔。腹段食管位于肝左叶后方,向左下斜行入胃。,食管,X线分段: 上段:自起始部至主动脉弓上缘(第四 胸椎, 中段:自主动脉弓上缘至第八胸椎, 下段:自第八胸椎至贲门。,食管,食管入口与咽部连接处及膈的食管裂孔处各有一生理狭窄区,为上、下食管括约肌。,食管,食管吞钡充盈,轮廓光

2、滑整齐,宽度可达2cm3cm。正位观察位于中线偏左,胸上段更偏左,管壁伸缩柔软自如。右前斜位是观察食管的常规位置,在其前缘可见三个压迹,从上至下为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食管,食管少量充钡,粘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相互平行的纤细条纹状阴影。这些粘膜皱襞通过裂孔时聚拢,经贲门与胃小弯的粘膜皱襞相连接。,食管,正常食管有二种蠕动。第一蠕动为原发性蠕动,系由下咽动作激发,使钡剂迅速下行,数秒钟达胃内,称之第一蠕动波。第二蠕动又称继发蠕动波,由食物团对食管壁的压力所引起,始于主动脉弓水平,向下推进。所谓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

3、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膈壶腹: 当深吸气时膈肌下降,食管裂孔收缩,致使钡剂暂停顿于膈上方,形成食管下端膈上一小段长约4cm5cm的一过性扩张,称之膈壶腹,呼气时消失,属正常表现。,食管,贲门上方3cm4cm长的一段食管,是从食管过渡到胃的区域,称为食管前庭段,具有特殊的神经支配和功能。此段是一高压区,有防止胃内容物返流的重要作用。它的左侧壁与胃底形成一个锐角切迹,称为食管胃角或贲门切迹。,胃,胃一般分为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及胃小弯和胃大弯。胃底为贲门水平线以上部分,立位时含气,称胃泡。贲门至胃角(胃体与胃窦

4、小弯拐角处,也称胃角切迹)的一段称胃体。胃角至幽门管斜向右上方走行的一部分,称胃窦。由贲门至幽门的右缘,称胃小弯,为小网膜附着处。其左外缘称胃大弯,为大网膜附着处。幽门长约5mm的短管,宽度随括约肌收缩而异,将胃与十二指肠相连 。,胃的分型,牛角型:位置、张力高,呈横位,上宽下窄,胃角不明显,形如牛角。多见胖型人。 钩型:位置、张力中等,胃角明显,胃的下极大致位于髂嵴水平,形如鱼钩。 瀑布型:胃底大呈囊袋状向后倾,胃泡大,胃体小,张力高。充钡时,钡剂先进入后倾的胃底,充满后再溢入胃体,犹如瀑布。 长钩型:又称为无力型胃,位置、张力低,胃腔上窄下宽如水袋状,胃下极位于髂嵴水平以下。见于瘦长体形人

5、。,胃,胃的轮廓在胃小弯侧及胃窦大弯侧光滑整齐,胃体大弯侧则呈锯齿状,系横、斜走行的粘膜皱襞所致。,胃,胃的粘膜皱襞像,可见皱襞间的沟内充以钡剂,呈致密的条纹状影。皱襞则显示为条状透亮影。胃小弯侧的皱襞平行整齐,一般可见35条。角切迹以后,一部分沿胃小弯走向胃窦,一部分呈扇形分布,斜向大弯。胃体大弯侧的粘膜皱襞为斜行、横行而呈现不规则之锯齿状。胃底部粘膜皱襞排列不规则,弯弯曲曲呈网状。胃窦部的粘膜皱襞可为纵行、斜行及横行,收缩时为纵行,舒张时以横行为主,排列不规则。,胃,胃双对比造影时胃内粘膜皱襞消失,表现为直径为1mm3mm的网状结构,称为胃小区。正常胃小区约大小,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

6、相似的小隆起,是钡剂残留在周围浅细的胃小沟而显示出的,呈细网眼状。正常的胃小沟粗细一致,轮廓整齐,密度淡而均匀,宽约1mm以下。胃窦部显示胃小区清楚,胃体部显示较差,胃底部则难以显示。,胃,胃的蠕动来源于肌层的波浪状收缩,由胃体上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波形逐渐加深,一般同时可见23个蠕动波。胃窦没有蠕动波,是整体向心性收缩,使胃窦呈一细管状,将钡剂排入十二指肠。之后,胃窦又整体舒张,恢复原来状态。但不是每次胃窦收缩都有钡剂排入十二指肠。胃的排空受胃的张力、蠕动、幽门功能和精神状态等影响,一般于服钡后24小时排空。,小肠,第一段(十二指肠):位于右上腹, 第二段(空肠上段):位于左上腹

7、, 第三段(空肠下段):位于左中腹, 第四段(回肠上段):位于右中腹, 第五段(回肠中段):位于右中下腹, 第六段(回肠下段):位于盆腔。,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全程呈C形,将胰头包绕其中。上与幽门连接,下与空肠连接,一般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横部)和升部。球部呈锥形,两缘对称,尖部指向右后方,底部平整,球底两侧称为隐窝或穹窿,幽门开口于底部中央。,十二指肠,球部轮廓光滑整齐,粘膜皱襞为纵行、彼此平行的条纹。降部以下粘膜皱襞的形态与空肠相似,呈羽毛状。球部的运动为整体性收缩,可一次将钡剂排入降部。降、升部的蠕动多呈波浪状向前推进。十二指肠正常时可有逆蠕动。,十二指肠,低张力造影时,十二指肠管径可

8、增宽一倍,粘膜皱襞呈横行排列的环状或呈龟背状花纹。降部的外侧缘形成光滑的曲线。内缘中部常可见一肩状突起,称为岬部,为乳头所在处,其下的一段较平直。平直段内可见纵行的粘膜皱襞。十二指肠乳头易于显示,位于降部中段的内缘附近,呈圆形或椭圆形透明区,一段直径不超过1.5cm。,空肠与回肠,空肠与回肠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但上段空肠与下段回肠的表现大不相同。空肠大部位于左上中腹,多见于环状皱襞,蠕动活跃,常显示为羽毛状影像,如肠内钡剂少则表现为雪花状影像。回肠肠腔略小,皱襞少而浅,蠕动不活跃,常显示为充盈像,轮廓光滑。肠管内钡剂较少、收缩或加压时可以显示粘膜皱襞影像,呈纵行或斜行。,空肠与回肠,末端回肠自

9、盆腔向右上行与盲肠相接。回盲瓣的上下缘呈唇状突起,在充钡的盲肠中形成透明影。小肠的蠕动是推进性运动,空肠蠕动迅速有力,回肠慢而弱。有时可见小肠的分节运动。服钡后26小时钡的先端可达盲肠,79小时小肠排空。,大肠,大肠分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绕行于腹腔四周。升、横结肠转弯处为肝曲,横、降结肠转弯处为脾曲。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的位置及长度变化较大,其余各段较固定。直肠居骶骨之前,其后部与骶骨前缘紧密相连。大肠中直肠壶腹最宽,其次为盲肠,盲肠以下各肠管逐渐变小。但其长度和宽度随肠管充盈状态及张力有所不同。,大肠,大肠充钡后,X线主要特征为结肠袋,表现为多数结肠袋呈对称的袋状突出。

10、它们之间由半月襞形成不完全的间隔。结肠袋的数目、大小、深浅因人因时而异,横结肠以上较明显,降结肠以下逐渐变浅,至乙状结肠接近消失,直肠则没有结肠袋。,大肠,大肠粘膜皱襞为纵、横、斜三种方向交错结合的纹理。盲肠、升、横结肠皱襞密集,以斜行和横行为主,降结肠以下皱襞渐稀且以纵行为主。,大肠,大肠的蠕动主要是总体蠕动,右半结肠出现强烈的收缩,呈细条状,将钡剂迅速推向远侧。结肠的充盈和排空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服钡后6小时可达肝曲,12小时可达脾曲,2448小时排空。,大肠,阑尾在服钡或钡灌肠时都可能显影,呈长条状影,位于盲肠内下方。一般粗细均匀,边缘光滑,易推动。阑尾不显影,充盈不均匀或其中有粪石造成的

11、充盈缺损不一定是病理性的改变,阑尾排空时间与盲肠相同,但有时可延迟达72小时。,大肠,无名沟:双对比造影时,膨胀而充气肠腔的边缘为约1mm宽的光滑而连续线条状影,勾划出结肠的轮廓,结肠袋变浅,粘膜面可显示出与肠管横径平行的无数微细浅沟,称之为或无名线。它们既可平行又可交叉形成微细的网目状结构,形成细长的纺缍形小区,与胃小区相似。小区大小约为1mm34mm左右。小沟与小区为结肠双对比造影,能显示粘膜面的最小单位,为结肠病变早期诊断的基础,消化系统异常表现,尚乃舰,X线异常改变,胃肠道轮廓改变,龛影:龛影(niche)是由于胃肠道壁产生溃烂,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时被钡剂填充,当X线从病变区呈切线位投

12、影时,形成一突出于腔外的钡斑影像。,龛影,胃肠道轮廓改变,憩室:憩室是由于钡剂经过胃肠道管壁的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影像,或是由于管腔外邻近组织病变的粘连、牵拉造成管壁全层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像,其内及附近的粘膜皱襞的形态正常,称之为憩室。,胃肠道轮廓改变,充盈缺损: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是指充钡的胃肠道轮廓某局部向腔内突入而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图1-5-11)。如来自胃肠道肿瘤突向腔内而形成的影像,是肿瘤的直接征象。胃肠道的炎性肉芽肿及异物等均见此征象。,充盈缺损:淋巴瘤,粘膜皱襞的改变,粘膜皱襞破坏:表现为粘膜皱襞影像消失,代之以杂乱而不规则的钡影。与正常的粘膜皱襞有明

13、确分界,从而造成了粘膜皱襞中断现象。大都由于恶性肿瘤侵蚀所致。,粘膜皱襞破坏,粘膜皱襞的改变,粘膜皱襞平坦:表现为皱襞的条纹状影变得平坦而不明显,严重时可完全消失。造成这种表现的原因是:一是粘膜和粘膜下层被恶性肿瘤浸润,其特点是形态较为固定而僵硬,与正常粘膜有明显分界,常出现在肿瘤破坏区周围。二是由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炎性水肿而引起,与正常粘膜皱襞无明显分界而逐渐移行,常见于溃疡龛影周围。,粘膜皱襞平坦,粘膜皱襞的改变,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表现为透明条纹影像增宽,也称为粘膜皱襞的肥厚或肥大,伴有走行迂曲结构紊乱。是由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炎性浸润、肿胀和结缔组织增生所致。多见于慢性胃炎。粘膜下静脉曲张也

14、表现为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胃粘膜巨肥厚症,粘膜皱襞的改变,粘膜皱壁纠集:表现为粘膜皱壁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或车辐状。常因慢性溃疡性病变产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收缩而造成。有时浸润型胃癌的收缩作用也可造成类似改变,但显示僵硬而不规则,有粘膜中断征象。,粘膜皱襞的改变,胃微皱襞改变:胃小区大小,胃小沟粗细及形态的改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中度和重度萎缩性胃炎,胃小区增大,且大小不均;胃小沟增粗、密度增高。良性溃疡周围胃小区和胃小沟存在,但大小及粗细不均。胃癌局部胃小区和胃小沟完全破坏消失,其周围可见极不规则的沟纹。由于胃小区和胃小沟因各种原因并不是都能清晰显

15、示,故在判断分析时要慎重。,管腔大小的改变,管腔狭窄:超过正常限度管腔持久性缩小称之为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炎性狭窄: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造成狭窄,范围较广泛,或为分段性,边缘较整齐,病变区和正常区分界不截然; 肿瘤性狭窄的范围较局限,边缘不整齐,管壁僵硬,病变区与正常区分界较明显,局部可触及包块; 先天性狭窄边缘多光滑而局限; 肠粘连引起的狭窄形状不规则,肠管移动度受限,或肠管互相聚拢; 痉挛造成的狭窄,形状可以改变,痉挛解除后即恢复正常; 外压性狭窄多位于管腔一侧,并可见整齐的压迹,管腔伴有移位。,管腔大小的改变,管腔扩张:超过正常限度的管腔持续性增大称之为管腔扩张。,位置及移动度改变,胃肠

16、道有多种原因可产生位置和移动度改变的征象。腹部肿块可造成对胃肠道的压迫移位,局部胃肠道空虚,并可见弧形压迹,被推移部分之肠管相互聚集;肠管粘连、牵拉造成的位置改变,其移动性受限;腹水可造成小肠位置、分布异常,肠管活动度增大;肠管先天性固定不良,肠管活动度增大;肠管先天性位置异常,如盲肠位置过高或低,肠旋转不良,小肠位于右腹、结肠位于左腹,腹部器官完全转位等。,功能性改变,张力改变:胃肠道有一定张力,受神经系统调节与平衡,以维持管径的正常大小。张力增高造成管腔缩窄、变小。而张力低则使管腔扩大。,功能性改变,蠕动的改变:表现蠕动波多少、深浅、运动速度及运动方向的改变。,蠕动的改变,蠕动增强,表现为蠕动波增多、加深、运行加快; 蠕动减弱,表现为蠕动波减少、变浅、运行减慢; 逆蠕动,表现为与正常运行方向相反的蠕动,常出现于梗阻部位之上方; 蠕动消失,表现为肿瘤浸润造成局部蠕动消失及胃肠道麻痹造成的广泛性蠕动消失。,功能性改变,运动力的改变:运动力即胃肠道运送食物的能力。 胃排空时间:4小时到达盲肠时间:2-6小时小肠排空时间:7-9小时到达脾曲:6小时,到达脾曲:12小时直肠:24-48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