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93448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心律失常分析--课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心律失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脏中心,,目的要求,掌握:掌握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诊断和处理原则; 熟悉:本病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了解: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和机制、各种心律失常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重点: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特征。 难点:本病的各种心电图特征和治疗。,,概述,心脏传导系统解剖 : 由正常心电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纤维网,,概述,,,概述,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激动次序等

2、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样,常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亦可无症状。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正常人,但大多数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按其发生原理,可以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在临床上,综合上述分类,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分类,,分类,窦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性 窦性心动过缓 冲动形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成异常 窦性停搏被动性异 逸搏:房性、交界区性、室性 心 位心律 逸搏心律:房、交界区、室性 律 异位心律 早搏 失

3、 主动性异 阵发性心动过速 常 位心律 心房扑动、颤动生理性:干扰、脱节 心室扑动、颤动冲动传 病理性: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阻滞、室内阻滞导异常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发病机制,自律性增高、异常自律性与触发活动致冲动形成的异常自律性的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 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在病理情况下可导致异常自律性的形成. 触发活动 2.折返激动、传导障碍致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激动:当激动从某处一条径路传出后,又从另一条径路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发生激动的现象称之,是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发病机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食管心电图信号

4、平均技术临床电生理检查其他,诊断方法,,诊断方法,心电图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诊断方法,动态心电图能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能发现短暂的心律失常,用于评价患者活动、症状与心律失常关系,鉴别良恶性心律失常,观察药物作用等。,,运动试验可在心律失常发作间歇时诱发心律失常,因而有助于间歇发作心律失常的诊断,但敏感性不如动态心电图。,诊断方法,,食管心电图能记录心房电位和心房快速起搏或程序电刺激。用于确定是否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和鉴别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有助于预激综合征诊断;评价药物疗效;有助于病态窦房结综

5、合征诊断。快速心房起搏可终止某些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断方法,,诊断方法,信号平均技术常用于检测心室晚电位, 预测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临床电生理检查通过记录心腔内的不同部位局部电活动,能判断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性质,确定心律失常及其类型的诊断。,,常见心律失常,,过早搏动,,过早搏动,定义:又称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的激动的心脏搏动。 早搏可偶发,也可频繁出现,或每次窦性搏动后出现2次早搏,均可不规则或有规律地发生。 二联律:每个窦性心搏后出现1个早搏; 三联律:每两个窦性心搏后出现1个早搏; 成对:每个窦性心律后连接出现2

6、个早搏; 阵速:连续3个或以上早搏。 多源性:同一导联内,早搏形态不一,且配对间期不等。,,机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解剖或功能有双重传导途径 折返激动 局部单向阻滞区传导速度慢及不应期短 触发活动,过早搏动,,病因: 正常人各种心脏病:冠心病 心肌病 瓣膜性心脏病应用某些药物后过量或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低钾等其他:麻醉、手术、缺血、缺氧、左室假腱索,过早搏动,,过早搏动:临床表现,症状: 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 频发或连续的早搏可因心排出量减少而引起无力,头晕甚则晕厥等症状。 原有心脏病可因此诱发或加重,出现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 体征: 听诊可发现1次心搏忽然提早

7、而其后有较长的间歇。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桡动脉触诊可有长的间歇。,,心电图房性早搏,过早搏动,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常重叠于T波上,PR间期0.12s 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大多与窦性心律者相同。早搏后代偿间歇不完全。,,心电图房室交界性早搏,过早搏动,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与窦性者相同,其前无相关P波,逆行P,波可出现于QRS之前,P-R间期0.12s,或出现于QRS之后,R-P间期0.20s,或埋藏于QRS之中,早搏后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心电图室性早搏,过早搏动,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异常,时限大于0.12s,前无相关的P波,早搏之后多有完全性代偿间

8、歇,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如果同一导联早搏形态不一,且配对间期不等,称为多源性室早;若配对间期相等,则为多形性室早。,,治疗 治疗原则 应视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原来心脏病变的程度,有无症状,是否影响心功能以及发展成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然后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及确定治疗的终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必需谨慎。,过早搏动,,适应症 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预计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如RonT的室早、多源性室早、成对或连续出现的室早。 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生活。,过早搏动,,无器质性心脏病 多不需治疗;如有

9、症状的患者宜消除顾虑和试用温和的镇静剂 ;注意消除诱发因素 器质性心脏病 1.积极对因、对症治疗; 2.药物选择: 频发房早或交界性早搏可选用Ia类、Ic类、类、类和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洋地黄类、胺碘酮等药物; 室性早搏:多选用类和类;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早:补钾、镁、受体阻滞剂、必要时胺碘酮。,过早搏动,,慢性心脏病变 心力衰竭出现的室早:受体阻滞剂、胺碘酮; 洋地黄毒性反应所致的室早:立即停用洋地黄;予苯妥英钠和氯化钾等; 心动过缓时室早: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t

10、achycardia)简称阵速,是指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实际上它是3个或3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早搏。根据异位节律点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因常见于无明显心脏病的人,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预激综合征、洋地黄中毒和低血钾等也可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类 房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 大多突然起始、突然终止,时限几秒至几小时或几天不等; 其症状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原发疾病和心功能状

11、态; 心慌、心悸、不安或多尿; 冠心病患者可诱发心绞痛; 脑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可出现头晕、晕厥;某些严重心脏病患者,发作时间较长,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听诊心律整齐,第一心音强度一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相当于一系列很快的房性或交界性早搏,频率为160-220次min,节律十分规则; P波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或与T波融合,难以辨别有无P波; 如P波在、aVF导联直立,P-R间期012s,可认为是房性阵速; 若P波为逆行性,P-R间期0.12s,R-P间期0.12s)有继发的ST-T改变(ST段下移,T波与QRS波群主波的方向相反; P波常埋于心室综合波内,有时可见频率较慢的窦性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