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90191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世纪版小学数学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在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学习中,通过丰富的、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互依赖的量,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总复习在设计与编排上,力图达到以下目标:第一,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第二,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总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 第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思想。 第四,培

2、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五,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基于以上的考虑,总复习部分在编写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3、注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各单元内容介绍与问题释疑,已学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锥的体积,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面的旋转:认识圆

3、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其各部分名称;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圆柱的表面积: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是正方形),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圆柱的体积: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圆锥的体积:理解圆锥的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问题: 六年级学习的圆柱、圆锥比一年级有哪些发展?,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能够直观辨认,此时学习圆柱和圆锥,学生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加深认

4、识: 第一,从“静态”到“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 第二,从“整体辨认”到“局部特征刻画”。 第三,从观察圆柱、圆锥的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直观图”几何图。,问题: 如何组织面的旋转的教学?,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回想宾馆的旋转门旋转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等不同的小旗快速旋转,然后说说它们旋转后各是什么形体,通过操作、想象,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问题: 教材第7页第6题:“每平方米的纸”能不能改成“边长为1米的纸”?,教材没有给出包装纸的具体形状,目的是只要求学生能用大面积除以小面

5、积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行,其重点是对侧面积的理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际应用。如果改为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纸,可能还要考虑到如何剪裁的问题,这样就增大了问题的难度,当然,如果把这个题目重新设计一下,给出一定规格的包装纸,让学生考虑怎样剪裁,能做多少个薯片盒,也是可以的,但需要单独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来做,这就不是教材中原题的设计意图了。,问题: “判断: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对不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叙述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什么是“圆形物体”?数学上没有这样的语言,“圆形物体”是一个生活中的用语。什么样的物体是“圆形物体”呢?如果圆柱是圆形物体,那么锣鼓队中的鼓是不是圆形物体呢?一些

6、出版社的教辅材料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叙述语言不规范、不严谨的现象,如果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跟学生作以解释,而不要让学生在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题目上纠缠。,问题: 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中,都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教材这样要求是基于什么考虑?,以圆柱体积的内容安排为例:教材安排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发现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有关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7、。因而,类比、归纳是获得猜想的两个重要的方法。类比是一种合情推理的方式,运用归纳、类比可以帮助人们猜想出结论。当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猜想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出严格的证明,学生只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合理性(也就是验证说明)即可。,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的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让学生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可能也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又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教材中呈现了两种“验证说明”的方法:一种是用硬币堆成一堆,用堆的过程来说明用“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积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积分

8、”思想的渗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思想的渗透,即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圆锥教学时一些相关知识的提供,圆柱1. 圆柱的概念:一个矩形,以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2.圆柱的特征: 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3. 圆柱的侧面: 圆柱的周围是一曲面,叫做侧面。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 S=Ch。,3.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

9、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4. 圆柱的体积: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扇形(如分成4个、8个、16个、32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就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成的扇形越多,拼起来越接近于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体的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则圆柱的体积为:V=Sh =rh。,圆锥:1. 圆锥的概念: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 线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2.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用h表示。圆锥只有一条高。3. 圆锥的体

10、积: 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形容器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 三分之一,即 V=1/3Sh 。,通过“用长方形纸卷圆柱”的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圆柱、圆锥教学时一些相关知识的提供,案例: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正比例及其应用 反比例及其应用 比例尺,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变化的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变化的量);在具体情境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认识正

11、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画一画:通过“画一画”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反比例: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观察与探究: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图形的放缩: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感受图形的相似。 比例尺: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

12、个量求第三个量,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问题: 什么是函数?,函数:在数学领域,函数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使一个集合里的每一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可能相同的)集合里的唯一元素。 函数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理解:两组元素;对应的规则;第一组中的每个元素在第二组中只有唯一的对应量。 术语:函数,映射,对应,变换通常都有同一个意思。但函数只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映射还可表示点与点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说函数包含于映射。,问题: 教材第18页为什么要安排“变化的量”这节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

13、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问题: 教材第18页为什么要安排“变化的量”这节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的学习一直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和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以前学习的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本身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函数。多种研究表明,学生体会、理解函数思想需

14、要丰富的情境,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学生在这些情境和经历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量,感受到有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问题: 教材第18页为什么要安排“变化的量”这节课?,因此,在学生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关于变化的量的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分别运用了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 。,问题: 正比例的关系式有的同学写成x:y=k(一定),可以吗?为什么?,小学阶段讲正反比例

15、是为了渗透函数的思想,并不是系统的学习函数知识。另外在函数表达式中y表示因变量,x表示自变量也是人为的规定,是一种约定俗成。因此小学生将正比例的表达式写成x:y=k(一定),也能正确地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反映两种相关联的量x、y之间的关系,所以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应该要求孩子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书写,这样的要求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问题: 如何理解正比例?,教材淡化了正比例形式化的、定义式的表述,通过大量的例子以及图形给学生丰富的感知经验。从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是正比例成一条直线,二是这条直线过(0,0)点(即原点)。实质上说是它

16、变化率相同。,问题: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如何把握“画一画”这节课的度?,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主要有下面的特点: (1)是一条直线; (2)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增大; (3)过(0,0)点。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说出: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就行了。对于后面的两条,没有要求。根据图像判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问题: “画一画”这一节课的目的是什么?,这节课实际上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让学生能用图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这节课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画一画,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会从中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反比例”中两个表的设计目的是什么?,为了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教材就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这些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反映了反比例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